怨怒苦悲关谁事?想不明白用3P

怨怒苦悲关谁事?想不明白用3P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与父母的关系一直是我很关心的话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么多年,我与父母的关系一直处于让我不太满意的状态。这个中间也曾经历过激烈冲突、痛苦怨恨、茫然冷漠、隔离疏远这些挣扎难过的阶段,后来经过调整,虽然之间的关系渐有缓和,但是,依然有那种为了缓和关系而无奈的妥协的意味,我感觉之间的关系根本无法达到那种真正的亲近。所以,这种关系状态于我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关系,促使我不间断地学习。尤其最近在学习罗秋兰老师《死磕一辈子》的微课,可以说,一课一课带给我的震撼无以言表,此次的学习也解决了我很多的困惑,让我从中学到好多。例如最近罗老师跟一学员的互动,也同时带给我很大的启发。

这个学员的问题就是关于自己的妈妈总喜欢往家里捡废纸盒、空瓶子,然后去卖钱。这个学员就觉得捡这么多垃圾回家,弄得家里脏乱不说,还有可能影响家人的健康。于是她跟妈妈说不要捡这些东西,可是妈妈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所以这让她很恼火。

这个学员抛出问题之后,罗秋兰老师就回了一句:“接受,尊重。”当时这个学员就很不服气,就觉得我已经很尊重妈妈的生活方式,也理解她的做法,但尊重无法顺从,因为妈妈的做法已经影响到全家人的健康,包括妈妈的安全,所以心里无法认可,更难做到接受。然后罗秋兰老师给出了三个概念的解释:“顺从,就是你叫我这样,我就这样。接受,是我容许你以这样的方式存在。尊重,是我接受你与我不同。”(在《死磕一辈子》微课中,罗老师对尊重的定义是,我知道你和我不同,我允许你和我不同,同时接受你的不同,不去压制你,不去改变你)最后,罗老师通过讲述自身的经历让我们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角度。

我的感悟

这个学员一说出自己的困惑,立即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她的经历就好像我的经历,只不过她的妈妈是往家里捡东西,我父母不往家里捡,他们是不喜欢扔东西,哪怕那些东西于他们来说已经没用了,可是他们就是不舍得扔,家里的凉台上堆得满满的。我有段时间一回家看到那些“破烂”,我就看不下去,就唠叨他们“赶紧扔扔扔!”可是不管怎么提醒、唠叨、不满,他们都无动于衷。我曾想:“他们怎么这样?生活这么好了,也不会像以前穷得非得积攒物资来过活,干嘛弄得家里乱七八糟的,一点不利索?我这么说也是好意啊,他们怎么就听不进去呢?”我甚至都觉得我的父母就是那种穷人思维,提升不了了。他们搬入新家后不久,我就发现在他们新家门外又开始堆一些“破烂”了。

可是这时候我已经不管他们这个事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我根本说不听他们,那好吧,我败下来,我妥协,我再也不唠叨此事了。我觉得我学会了接纳,学会了容忍。可是,我今天才深深地意识到,我用自己表面的接纳来掩盖我内在的否定,我用自己表面的妥协来掩盖我内在的傲慢,我用自己看似高贵的灵魂来以此衬托父母家人的清贫低廉。我鄙夷他们,我抗拒他们,我否定他们。这些自从我学习了NLP,学习了罗秋兰老师的微课后,我才一点一点地意识到。当我意识到自己有多傲慢,有多自以为是的时候,我多次地流下示弱的泪水,我无数遍地在心里对我父母说:“爸爸,妈妈,我错了!请你们原谅我的所作所为!”当我这样示弱的时候,我感觉心目中的父母的位置越来越高,我的位置越来越低了,甚至我都能感觉到这样一个画面,就是父母坐在我的前面,我双膝跪地,向他们跪拜。

从这个案例中我学到了:

1.说不出来做不到,说不清楚做不好。

整个交流的过程不过是围绕“接纳、尊重”的真正涵义而展开,从中看到我们很多人嘴里说着“要接纳、要尊重”,可是我们可能未必真正懂得它们的涵义,甚至我们对它们的涵义是一知半解、含混其词的。说不出来做不到,说不清楚做不好。我们只有对它们的概念有了清晰的了解,我们才能做得出来,而且能正确的做出来。所以,这给了我新的启发——学习要严谨、细致,哪怕是那些概念性的东西更要弄清楚。

2.你若改变我感激,你若不变我接受。

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除非对方自己愿意改变,所以,当对方改变的时候,不是我们的功劳,而是对方为了双方的关系做了让步,做出了努力,所以对于这样的改变,我们要表示感激。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对方改变的时候,只能以协商、尊重、请求的口吻,向对方说出自己真正的需求,并希望取得对方的配合。

这让我想起黄维仁博士曾说的一个经历。有一次他在现场听一个讲座,听的过程中坐在旁边的两个人开始小声地交谈起来,这就影响了黄博士很好地听课,于是黄博士心里就感觉很烦躁、很生气,当时他就想对那两个人不客气地很严肃地说:“诶,你俩能不能别说话了,这样很影响别人听课!”可是,他猛然间有意识到,如果自己这样跟他们说话,很可能会让那两个人很不高兴,毫不理睬你的话,继续交谈,甚至会引发争吵,这样就达不到继续听课的目的了。于是,黄博士就换了一种方式,他写了一张小纸条,在上面写道:“您们好!我现在有一件事情想跟你们商量一下,可以吗?今天的这个课程对我很重要,我非常地想听这个课,可是我因为听不清楚老师的讲座,心里很着急,所以能不能请你们配合我,再小一点声说话呢?谢谢你们的支持!”写完之后,又在下面画了一个小笑脸。然后把纸条递给了那两个人。那两个人看完纸条后,对黄博士微笑着点头致意,好像在向他表达着歉意,结果呢,那两个人再也没说话,黄博士也很顺利地听完了这个课。

所以,我们纵使有一万个理由表示对方是错的,我是对的,然后颐气指使、声色俱下去指责、训斥对方,可未必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效果。而我们如果能怀着尊重的态度、平和的口气、协商的方式去沟通,就极容易取得对方的配合。

3.喜怒苦悲关谁事?想不明白用3P。

3P理论是罗秋兰老师提出来的:别人的事,关我P事;我的事,关你P事;老天的事,我算个P。我觉得当我们想不明白的时候,就想想这个理论,可能就想得通了。

例如,我们看不惯的人事物,这是谁的事?看不惯一定就是自己的事。

例如,我爸和我弟弟有一个习惯我很看不惯,就是他们不喜欢叠被。以前我回我爸家,一看到被子不叠,我就无法忍受,边牢骚着边给他们叠起来,甚至有几次看到他们屋子乱七八糟的,我就主动给他们收拾。可是每当这时,我爸爸不但不领情,而且还抱怨我说:“一回到家里就忙来忙去,就不能好好待会吗?”我不满地说:“这么乱,怎么待?”我爸爸就说:“乱什么乱?就你事多!回来好好聊会天多好。”我明显感觉我爸没有褒奖我的意思,反而是多了对我的嗔怪。更让我不解的是,我给我弟弟家收拾了几次后,人家根本都无动于衷,也毫不领情。我心里就在想,“怎么都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是他们的问题,后来就想既然不被看好,不被看到,那就不管了,干嘛费力不讨好呢?

再后来慢慢地我才明白,因为我到他们家里看不惯那个样子,所以就忍受不了,就很生气;还有就是觉得我是女儿,看到父母家这个样子,如果不去收拾,那就是我做女儿的不称职,于是我就去做了;做完之后没有被看到被肯定,我又产生不满委屈的情绪……这些看不惯,以及因看不惯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绪,那这些都是谁的事情呢?我后来明白了,其实这都是我的事。因为他们在那个环境中并没有感觉不舒服,他们很习惯啊,反而看不惯、不习惯的是我自己。从中我还明白了一点,我爸之所以对我的付出不接受,一个是因为我带着不满情绪在做这些事情,第二个就是他更希望我有时间能多陪他聊聊天,而我忽略了这些,理所当然做得再多也不被看见,所以正应了那句话:多未必佳,少能胜多!

通过这样的经历,我觉察到问题在自己身上,因为看不惯是因为我对外界人事物的看法而产生的,因为看不惯从而产生不满情绪,所以,这是我的问题,我要解决的是自己的看不惯以及因此产生的情绪问题。

我有一次遇见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士,她滔滔不绝地在和朋友抱怨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在她看来,她的父母有太多的问题,而且她作为女儿处处为他们着想,然后给他们建议、方法什么的,可是她的家人并不接受,还是特立独行,所以她觉得很生气,很想不开。听到她的倾诉,我心里忽然有一刹那觉得:“诶~怎么天下父母都是一个样子?”可是过后我就在想,这样的抱怨有什么用?如果抱怨有用,也不会那么多年这个问题都不能解决了。而且也正是因为自己看不惯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情绪无法处理,才这样抱怨来抱怨去的,是不是呢?

所以,外在的人事物总是客观的存在着,当我们想不明白的时候,就用这个3P理论去想想这是谁的事。

            周玉萍

你可能感兴趣的:(怨怒苦悲关谁事?想不明白用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