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校招风波:我的努力,你高攀不起


小米校招风波:我的努力,你高攀不起_第1张图片
图来自网络

1、

日前,小米公司在郑州大学的举行不限专业招聘会。员工秦某在宣讲会上发表了不当言论,导致部分学生愤然离席。他戏谑地说:

“如果你是英语或者阿拉伯语专业都可以来,因为我们有海外市场。如果你是日语专业的学生,那你可以走了,或者我建议你们去从事电影事业!”

事后,小米官方正式就此事道歉,对涉事员工进行全公司通报批评。秦某的言论中有两层细思恐极的意思:一是小米不屑于发展日本市场;二是日语专业的学生不适合小米。前者姑且可以说是不计经济利益的爱国;后者则是打着爱国旗号的偏见,甚至是赤裸裸的歧视。

我们不妨置换一种说法来考虑这个事情。例如:

“如果你是学古埃及金字塔建筑学的同学,那你可以走了,或者我建议你去从事考古。”

是不是歧视的意味减轻了?至少回避了日本这个敏感的字眼。其实未必有所减轻,因为即使换成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专业,只是更加隐蔽的歧视——只要你学的是冷门,只要没有商业价值,我依然可以不看你的简历,不面试你,直接让你出局!

2、

那些愤然离席的日语专业的学生,我想说错真的不在你,错真的不在你,错真的不在你!

寒窗苦读,无论是兴趣使然还是专业调剂,你用四年光阴去学的是一门存在即合理的语言,参加的是一个经过高校严格规划早已存在的专业,这些学校、社会都认可。在一次不如意的招聘会上折戟,这并不会影响你发光发热。

可以说,这次不是公司拒绝了你,是你拒绝了一个带有偏见与歧视的公司。一个单凭专业标签就评价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公司,没有资格去挖掘你更深层次的才华。

小米校招风波:我的努力,你高攀不起_第2张图片
图来自网络

有个故事,我听过很多版本,选其中一个与职场拼搏的你分享:

故事发生在20世纪,日德青岛之战后,日本接手侵占山东半岛。日本企业入驻,招聘当地的中国青年。在一次面试中,一个青年在长队中等待,他看见其他考生一个个从考试的房间走出来还捂着嘴,不时地说:“好痛呀,好痛呀。”

终于,他走进了考场,坐在椅子上等待三位日本考官发问。

一位考官问:“你的志向是什么?

“当一名总经理。”青年脱口而出。

“我这里招的是员工。”第二个考官说。

“我可以努力学习,争取当上总经理”。青年回答。

这时,第三个考官站起来,重重的打了他一个耳光,问:“这是什么滋味?”

“就是这个滋味。”「啪」的一声,青年的手重重的打了考官一耳光。

考官点点头,示意青年出去。这在当时的时局和环境来说,青年的做法并不妥当。出门后许多应试者都为青年的勇气点赞,好像帮他们出了气一样。最后也正是这位敢于出手的青年被录取了。

他们可以否定你适不适合岗位,却永远不能否定你的努力。如果你不认同自己,又有谁会如此?纵然对方强势,具有绝对话语权,并不代表有资格否定你的一切。

3、

你保留岗位,我保留态度。——《三傻大闹宝莱坞》Raju

生活就是赛跑,人从生到死都会面临竞争,很多人陷入了名次的争夺,忽略了对周遭的观察,忽视了对不能排名的因素的关注,其中之一是自我认同。很多人是竞争中的佼佼者,同样是战胜自己的赢家;有些人是被淘汰出局的落选者,并不妨碍成为战胜自己的勇士。面试会因为主考官一句“被录取”而以胜利告终,但你的价值不会因为一句抱歉而被全盘否定。

《三傻大闹宝莱坞》的Raju,家境贫寒的大学生,整日为个人境遇惶恐不安,祈祷各路神灵庇护保佑。他不愿意出卖朋友,被校长逼入绝境选择跳楼。毕业前没有人相信他能被公司聘用,然而他还是通过个人的态度与努力打动了面试官被破格录取。

小米校招风波:我的努力,你高攀不起_第3张图片
图来自网络

Raju坦诚地告诉面试官自己内心恐惧的来源,他努力的回应着父母的期待,在竞争中却忽略了自身价值。他纵身一跃选择自杀,从昏迷中醒来后终于醒悟,生命中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想要做出改变必须先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面试官说,“如此直率的举动对我们公司不太好。我们需要老练的人来对待客户,你太直率了!倘若你能保证你将抑制这种态度,我们也许会考虑你。”

Raju说:“断了两条腿我才真正站了起来,获得这样的生活态度不容易,不能改变,先生。你保留岗位,我保持态度。对不起,无意冒犯,先生。”

一个岗位,不足以否定你的全部。选择日语专业也好,喜好日语也罢,这都是你的选择和态度,没有人有权剥夺,没有人可以干涉,就算主宰你是否被录取的考官也不行。

4、

校招风波的背后,显示的出高校专业冷门热门之间的力量对比。冷门专业的边缘化已经成为多数人共识,多数人达成共识的方式就是趋热避冷。这个结果是可怕的,某些专业招不到人,不少高校就会酌情取消,取消的高校越多,报考的人数就会越少。久而久之专业不复存在,这类人才濒临消弭。

然而有一天,企业发现某类专业大有市场前景,势必又会引发此类专业的复兴。可是文化的传承呢?如果文化的传承一旦没有媒介,出现了断点,不是企业的再度宠幸就可以再续前缘的。

曾经看过一篇名为《一个人的专业》的报道,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毕业生薛逸凡,贴出了一个人的学士服,作为一个专业的合影。为什么这个专业如此冷门?一是它的研究意义大于经济效益,二是专业门槛高鲜有人问津。

小米校招风波:我的努力,你高攀不起_第4张图片
图来自网络

“古生物学主要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代生命的特征和演化历史、讨论重大的生命起源和生物绝灭与复苏事件、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基础性学科,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虽然冷门专业招收不到生源不能怪罪企业,但企业不能在招聘中流露出趋热避冷的倾向,以及只认热门专业标签的用人导向,否则就是加剧冷门专业的边缘化,甚至灭亡。

企业内部,各部门根据不同的业绩表现,也有冷热之分,影响着人才流动。虽然人才流动趋热避冷,但企业为了完善职能、健全体系,不会只保留热门部门,立刻撤销所谓的冷门,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既然企业自身也懂得发展的期望值,为什么招聘人才的时候不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而是空以专业论人才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米校招风波:我的努力,你高攀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