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读书札记摘录:教育本质新认识、新定位、新判断

暑假读书札记摘录:教育本质新认识、新定位、新判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暑假读书札记摘录:教育本质新认识、新定位、新判断

(一)真教育要求学生:做你不会做的事

1. 做你不会做的事,首先要求你具备一颗野心勃勃的企图心。

2. 做你不会做的事,要求你具备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能力。

3. 做你不会做的事,要求你具备处理复杂资讯,解决未知世界难题的能力。

(作者:秦春华,系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二)教育的最高境界:灵魂教育

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

时下,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我们教育缺什么,我们缺对时代的关切,对国家发展命运的思考,对改变这个社会的责任。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依据网络相关文章摘录、整合)

(三)、塑造”人的教育与人“成长”的教育

(作者: 刘道玉、施一公)

塑造与成长

我国教育理念的源头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个源头就是“塑造”。所谓塑造,就是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具,把原料注入到模具中,然后出来的就是流水线上规格相同的批量产品。难道不是吗?国家按照统一标准来塑造大学,导致了“千校一面”;各个大学又按照统一的要求塑造学生,导致了“万人一格”;学生家长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塑造子女,要求他们“成龙”“成凤”,从而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中小学的校长、班主任按照升学标准要求学生,对学生越俎代庖,使他们丧失了兴趣和选择权;各个群众组织按照规章塑造其成员,使他们失去了独立性;企业按照苛刻的规章制度塑造员工,使他们丧失了创造性。总之,塑造这个观念已经渗透到一切领域,成了教育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它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绝大多数中国人丧失了创造性。

西方国家与中国完全不同,他们教育理念的源头是“成长”。所谓成长,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包括人的智慧)在一定的条件下,任其自由生长,由幼小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在英语中,Grow一词含有生长、发育、增长、长大、逐步变成等意思,它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西方国家自由教育的理念。中国教育现状:非正常人类认知、脱离自然和社会,直接考答案,培养的是“考生”!

中国教育让活蹦乱跳有天性、对自然社会好奇的孩童,从幼儿园就读书、回答问题、做试卷,到小中大学、研究生长期拿读书、做题、想象过日子,通过读书、考试、成绩排序决定其人生选择。学校搞文字化知识教学,用语言文字化知识、说教、做题等方式教育所有孩童,教学和作业安排的满满当当,导致学生没时间接触真实世界。认真读书的学生,长期脱离自然实践和实际社会、不接触真实社会人事,无真情实感、无真实实践,被要求做有道德的、这样那样的人。学生的真情实感、人性人格被彻底摧残、心智深受影响: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自身情感的体验,形成思想层面记忆性想象为主的思维和习惯;未来难有自主认知能力、创造性,面对社会真实事物,要重新建立认知;相比实践成长过来的人面对更大挫折,成年后甚至无法转变已习惯了的“空想空谈”纯想象思维定势。

除了识记知识这类非直接经验知识为主的阉割版教育方式,教育应该继续前行:完成从自然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描述现状、发现问题、形成科学认知、寻求解决、享受艺术文化娱乐、抽象到知识甚至专业领域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当务之急是释放人性、释放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从小有机会、有时间,接触、感受和认识真实的自然、社会、人物。兴趣、人生方向,不应在课堂教学、学校说教熏陶、培养,要给学生大量时间和机会,去接触父母亲、邻居社区、大自然、工作单位、文艺技术、花花世界...要放手,孩子们太缺乏真情实感了,不能继续发文件加强学校教育、管住我们的孩子、让其变成只知道答案和执行校规的行尸走肉。

你可能感兴趣的:(暑假读书札记摘录:教育本质新认识、新定位、新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