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谦虚勿过度否定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时不喜欢表扬,这与中国文化鼓励“谦虚”有关!我们的文化中,处处存在诸如“满招损,谦受益”“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的话语,鼓励低调,不张扬。“谦谦君子”,“谦虚”在我们的文化中是非常推崇的高尚品德。在“谦虚”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努力培养孩子谦虚的品质。

然而,中国父母在培养孩子谦虚品质的过程中变得有些过度——许多父母哪怕孩子表现很好,心里很高兴,因为担心表扬会让孩子骄傲自满,而不愿表扬孩子,习惯用否定的方式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表现:你还不是第一名,不要满足;你这科还没得满分,还要继续努力;这是你会做的题目却丢分了,你本来可以得更高的分数;谁比你学习好很多,你要更加努力……父母试图激励孩子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追求更好结果的出发点没错,但如果父母对孩子取得的成绩完全没有表扬,一味只有否定,对孩子来说,他(她)接收到的只有父母的否定和打击,而不是激励其争取更高成就的良苦用心!长期在父母否定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将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其中对孩子今后影响极大的一点是:造成孩子的低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指对自己整体性的肯定和重要性评价的体验。自我价值感会极大的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人的自尊、自信、安全感等,都与自我价值感有着紧密联系。成年人是否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是否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是否敢于应对风险、挑战新环境等影响一个人成就素质的背后,往深层探究都会发现涉及到自我价值感!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从依赖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步转向自我评价。孩子年龄愈小,愈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你很可爱;你很听话;你真聪明;你不乖;你怎么这么笨……通过别人的评价,孩子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尽管随着孩子的成长,会逐渐增加自我评价,通过自己的反思来认识自己,但在童年早期通过他人评价形成的对自己的认识,会成为认识自己的根基。

根基不正,即使继续生长,也是斜着生长。如果从他人接收到的多是负面评价,形成对自己负面、消极的认识,造成低自我价值感,在此基础上的自我评价,仍然是低自我价值感的延伸!

童年早期他人评价的影响中,父母对孩子评价的影响最为重要。如果父母习惯以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接收到的都是负面评价,极易形成孩子的低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是个人力量的源泉,有着高自我价值的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容易适应环境,发展良好行为,积极成长。自我价值低的孩子,容易形成退缩的性格,人际交往被动,学业不自信,不敢表达自己,总认为自己做不好,会失败,认为自己是一个没能力的人,很多的潜能都被自己的低自我价值感压制,得不到发挥。

很多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对比,否定孩子已有的成绩,期望激励孩子取得更好的成就。这种与其他孩子对比的方式,实际上是力图通过“同一”的所谓“好孩子”的模式来教育子女,例如孩子都应该认真学习,放学就回家做作业,周末参加补习班,学习艺术特长等。自我价值的基础在于独特性——体会到自己是与别人有着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的独一无二的人。体会到这种独特性会增强自我价值感。而父母通过与其他孩子对比,按“同一”的标准去教育孩子时,实际上在否定孩子的独特性,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由于人存在维持自我一致性的心理特性,低自我价值感的孩子认为自己做不好,在父母、老师面前得到的总是指责、抱怨,难以通过良好行为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很容易发展不良行为,结交不良朋友,以“问题行为”彰显自己的力量,寻求自身价值的满足。因为在不良朋友中自己能够获得认可,不良行为也与自己的低自我价值形象相匹配——“坏学生”就该有坏学生的样子,越是好学生不该做的事情越要做:抽烟喝酒,逃课打架,不交作业,顶撞老师等等。低自我价值还会导致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面对新的情况!新环境可能存在危险和伤害,低自我价值的人倾向于以消极观点看待未知的情况,因而更愿意固守现状,拒绝改变。

自我价值对孩子今后的成就、问题行为的出现有着本质影响,而自我价值的培养主要在父母评价。父母习惯否定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积极自我价值的建立。如果对孩子的教育只有表扬,没有否定,又可能让孩子骄傲自满。

如何在培养孩子谦虚和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之间,正确地使用否定?

当孩子获得成绩时,如实的肯定孩子,不夸大,不贬低,多教育孩子与自己对比:进步的方面有哪些,还有哪些不足,需要继续努力;否定、批评孩子的时候,是当孩子确实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而不是刻意为了避免孩子骄傲而否定,否定孩子的时候,要告知孩子期望他(她)达到的行为,如何努力,这样,孩子面对父母的否定才不会只感到乌云笼罩,还能看到指明方向的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养孩子谦虚勿过度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