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时候起,父母、教师就教我们要与人为善,禁止为恶。
但在我看来,这是个十足的毁灭子女教育法。
为什么呢?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而《国语》有云:从善如登,从恶是登。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人的本性是可善可恶的,而人本性的特点是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
所以我们对任何人都善良以待时,别人未必会以善良相待,这样我们会吃亏;
所以我们对任何人为恶时,别人可能更邪恶,我们可能恶不过别人,以致我们仍吃亏,而怙恶不悛者依旧逍遥法外。
那么,我们该怎么在这个人性善恶变换的复杂世道中明智生存呢?
讲几个故事先
1
与《楚乔传》同一背景的西魏时代,有一位大将军名叫杨忠,此人勇力绝伦,敢于徒手与猛虎搏斗且不落下风,同时,每次在战场上,杨忠皆能以一敌百敌皆披靡,颇有横扫千军之势。
可就是这样一位勇猛善战的名将,没有战死在万分惊险的战场,却差点被自己的俘虏给害死。
公元550年,南梁皇室兄弟阋(xi第四声)墙,湘东王萧绎指使司州刺史柳仲礼攻打侄子萧詧(cha第二声)。
西魏丞相宇文泰见状,趁机派杨忠率军攻打南梁,杨忠故意避过柳仲礼军主力,转而指挥军队去偷袭柳军老巢义阳,柳仲礼率军行至半道,得知杨忠已攻破随郡、包围安陆、目标直指老巢,便立刻回师救援。
不料,操之过急的柳仲礼军在安陆西北中了杨忠军埋伏。
不久,人心惶惶的柳军全军覆没,柳仲礼被俘。
由于杨忠在梁朝时,曾得梁武帝厚遇,所以对待号称南朝第一猛将的柳仲礼,同样勇猛的杨忠颇有惺惺相惜之情,他请柳仲礼喝酒吃肉好不快活。
作为俘虏,能有这种宾至如归的待遇,柳仲礼自然感激不尽,他们相约将来共同作战共成大事。
然而,当柳仲礼被押解到长安时,这位曾被杨忠善待的俘虏却换了一张面孔,他别有用心地向权臣宇文泰告状,控诉杨忠大肆聚敛金银珠宝有私吞公物之嫌疑,大有解放战争时被俘的国民党军“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之意。
宇文泰一听本欲调查此事追究杨忠罪责,但念在杨忠作战勇猛战功卓著,也就没有过分追究他的罪责,只是将杨忠贬出了长安。
本来以为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升官发财可谓指日可待,没想到却被自己善待的俘虏反咬一口,反而被贬,杨忠好一个郁闷了得!
本来以为在官场上又结交一位好友,没料到南朝的梁武帝虽说好客,但南朝的大臣却如此恩将仇报,杨忠好一个愤恨了得!
于是杨忠发誓,以后行军作战再抓到俘虏,一律杀无赦!
第二年,杨忠率领西魏军南征梁朝萧纶势力,在经过一段毫无悬念的碾压式攻击后,杨忠军全歼萧纶军,并生俘萧纶,这次杨忠没有那么多虚情假意,他将萧纶及其亲信全部斩杀。
杨坚之父杨忠,本来是一位善待俘虏仁慈善良的猛将,但因为柳仲礼的忘恩负义和暗箭伤人,杨忠一改昔日作风逢俘便杀,他好像忘了战神白起坑杀俘虏的下场。
我们在待人接物时,不能一味地对别人善良,否则很容易就会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不过,矫枉不可过正,我们也不能因为被善待之人反咬一口,就对所有人凶恶以待,否则就会损失人才、招惹祸端。
在第一点上,我们在《军师联盟》这部电视剧里可以得知,曹操对关羽够友善的,可是关羽却驱荆州之军北伐,他打败曹操七军、斩曹军将领庞德,将曹操逼得想迁都,如此恩将仇报之人却能得千古传诵,此诚不可思议哉。此恩将仇报之实例再次证明,我们对待他人的友善需要有所节制。
不过在第二点上,曹操就做得非常出色。
公元198年,曹操率军引沂、泗之水以淹下邳,不久下邳城破,曹军生擒吕布、高顺、陈宫与张辽。
通过对此四位俘虏的处置,我们可窥见曹操的用人之术。
对于吕布的求饶,在刘备的一句“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的疑问提醒下,为防止吕布再降再叛,曹操一劳永逸地杀死了吕布;
对于高顺的沉闷不语,曹操见其万念俱灰,遂无可奈何地将其斩杀;
对于陈宫的不念亲人、急于求死,曹操感念其忠成全其意;
最后,对于张辽的冷嘲热讽、视死如归,曹操反而敢于大胆释放他并予以重用。
这让人颇感费解,为什么曹操会如此迥异地对待这四位俘虏呢?
或许十七年后,我们才会懂得曹操如此对待那四位俘虏的高明之处。
公元215年,在曹操率领主力军攻打西南的汉中之时,东南的孙权突然统率10万大军攻打合肥,一瞬间,曹魏东南有失陷之危、许都有混乱之险,而曹操却鞭长莫及难以救援。
所幸,帮助曹操镇守合肥的是乐进、张辽、李典及其所率七千守军。
面对孙权的10万大军,张辽仅率八百精锐骑兵就冲出城外突袭孙军指挥中枢,孙军毫无防备顿时大乱,张辽乘胜追击打得孙权气短,孙军士气顿时大挫,合肥将士们闻听此事,皆士气大振。
至此,士气低落的孙权军受阻于守军气势如虹的合肥城下。
试想,如果曹操之前就如杨忠杀掉俘虏一样杀掉张辽,合肥还会那么坚如磐石吗?这还真的很难说。
杨忠的盲目善待俘虏不可取,但杨忠的残忍杀害俘虏亦不可行,曹操给了我们一个不错的启发:我们对待他人的邪恶需要有一定原则。
那对待他人,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
2
明朝时期,有个贪官名叫严嵩,与杨忠相反,他是个待人以恶、人品坏到脚底生疮的人渣。
为了击败政敌夏言,他枉顾明朝边疆外患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的现状,以将领曾铣与内阁首辅夏言内外勾结意欲图谋不轨的莫须有罪名,蒙蔽嘉靖皇帝,诛杀了忠臣夏言、良将曾铣;
为了讨好嘉靖皇帝,在庚戌之变俺答汗率蒙古军包围北京对城郊百姓烧杀抢掠时,严嵩仍能专心致志地写青词,甚至不惜罔顾国家安危和百姓生死;
为了更好地贪污腐败,严嵩欺蒙皇帝、驾驭百官,逐渐形成了政以贿成、官以赂授的糜烂官场文化,即官员处理国家事务,需贿赂他方能办成;官员要想升官,需贿赂他方能心想事成。
这样国家大事因钱而确定解决之策,国家官吏因钱而确定升降黜陟。清贫之贤臣无法升迁、无法办事;贪婪之佞臣鸡犬升天、把国家事办砸,官员怎会不贪?国事怎会不拖延?国家怎会不乱?
此外,严嵩的上述行为,皆由其子严世蕃为其谋划实施,这对父子,堪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典范。
此外,严世蕃还欺男霸女,收受贿赂,训练私人武装,勾结倭寇,诸多行为总结为一句话,他的种种为恶之举简直罄竹难书。
好在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公元1564年,无恶不作的严世蕃终因勾结倭寇而被嘉靖皇帝下令逮捕入狱,然而他的亲家徐阶却没有放过他,徐阶将三法司弹劾严世蕃的奏疏内容进行了改动,以霸占王气之地、训练私人武装图谋不轨、勾结倭寇吃里扒外的罪名巧妙地将其弹劾致死。
与此同时,与儿子蛇鼠一窝的严嵩也受到牵连,被抄家且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三年之后,严嵩在无尽的绝望中凄凉死去。
我们可以说,正是严嵩的把持朝政损公肥私,待人只恶不善,才为他带来身陷囹圄、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可悲下场,作为想把人生活得善始善终的智谋之士,我们岂能不察?
我们也可以说,徐阶确实卑鄙了点,但这种卑鄙,却能为国锄奸,然后徐阶再取奸佞而代之地为老百姓、为国家持续做好事,那这种邪恶对待恶人,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我们就知道,如杨忠那样只善不恶不行,如杨忠吸取教训后盲目残杀俘虏亦不行,如严嵩、严世蕃那样陷害忠良、祸国殃民更不行,那到底怎么做才行呢?
结合曹操对待张辽和徐阶对待严嵩父子,肯定有人要说,那就待善人以善,待恶人以恶,这总行了吧?
恭喜你,答对了一部分,至于为什么?看下面。
3
战国时期,有个穷屌丝名叫范雎,他的处世原则是:一饭之恩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即谁对他善良,对他有恩,他就千方百计地报答恩人;谁对他凶恶,与他有仇怨,他就不计代价地报复仇人。
乍一看,这个人虽然生在杨忠、严嵩、严世蕃之前,但他已经吸取了三人的长处。
与杨忠相比,范雎很早就懂得对善待自己的人善良,对虐待自己的人邪恶,所以他没有像杨忠那样对俘虏先善良后凶狠有亡羊补牢、矫枉过正之憾。
与严嵩父子相比,范雎懂得单纯以邪恶对待他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所以他没有如这对父子那样终生邪恶有多行不义必自毙之下场。
这样两相对比着来看他的生存之道,貌似确实非常明智。
然而,当他通过自己的口才和长策伟略赢得秦昭王信任,出任秦国丞相时,他的“一饭之恩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善恶分明之道,却为他带来了重重危机。
为什么呢?
原来,范雎年轻时出使齐国被齐王赏识,同事须贾那个眼红呀,于是他羡慕嫉妒恨地诬陷范雎勾结齐国出卖魏国利益,魏国丞相魏齐偏听偏信谗言,竟将范雎毒打了一顿,并向其撒尿以示侮辱。
魏人郑安平见范雎可怜,便救助他脱离苦海,并帮助他在魏国隐姓埋名以苟延残喘。
不久,秦国使者王稽出使魏国时,见范雎颇有才气、气度不凡,便带着范雎离魏入秦,之后更举荐范雎入见秦王,此人堪称范雎的伯乐。
范雎见到秦王后,劝说秦王强干弱枝以大权独揽、远交近攻以统一天下,此举获得了秦王的信任和重用,范雎得掌秦国相印。
接下来重点来了,出人头地的范雎究竟做了什么,竟招致种种祸端呢?
没错,依着范雎的秉性,他做了对恩人为善、对仇人为恶的恩仇必报之事。
为报恩,范雎向秦王举荐恩人王稽出任河东郡守,同时又向秦王推荐恩人郑安平担任将军。
可是范雎忘了最关键的一点,王稽、郑安平是应该报答,但自己的善良报答,他们二位能否胜任呢?
公元前257年,楚、赵、魏三国联军大破秦军,河东郡危急,王稽为求自保勾结这三国,不久因违法被杀;而郑安平,秦王派他统率两万军队去攻打赵国,可是由于郑安平不懂军事,这两万秦军被赵军围困,郑安平为求自保,竟率领秦军投降赵军。
秦法:谁若举荐了官员,被举荐的人犯了罪,举荐人同样要按被举荐人的罪名受到惩罚,既然范雎举荐的王稽通敌违法、郑安平叛国投敌,作为举荐人的范雎自然要服王稽、郑安平之罪。
范雎的无节制与人为善,将自己陷于贤愚不分、罪大恶极的可耻境地,不过好在他帮助秦王实现大权独揽、与白起合作打赢了长平之战,再加上他认罪态度诚恳,秦昭王念及他的好处就原谅了他;
同时,在报仇报怨方面,范雎先借秦王之势逼死了仇敌魏齐,再向秦王进谗言处死了政敌白起。
这些行为貌似很解气、很快意恩仇。
但是,范雎的逼死魏齐,敲山震虎地加速了赵国平原君与魏国信陵君的合作,范雎的暗算白起,火上浇油地加剧了秦昭王与白起的矛盾。
这两方面无原则的报仇报怨综合作用起来,导致秦军攻赵时百战百胜的白起抗命罢工冤屈至死,导致秦军攻邯郸时信陵君窃符救赵使秦军功败垂成。
范雎的无原则与人为恶,将自己绑在了祸国殃民和陷害忠臣的历史耻辱柱上。
范雎的待人盲目恩怨分明,虽然比杨忠待人的只善不恶和严嵩待人的只恶不善要明智些,然而,他的无节制与恩人为善、无原则与仇人为恶,却有心善报恩所托非人、心恶报怨祸国殃民之虞,只不过因为秦昭王的仁慈,范雎才侥幸得以善终。
他的待人之道,我们只可部分效法,不可完全照搬。
那我们究竟该怎么改善此待人之道呢?
4
我们对待他人,不能只善不恶,否则杨忠善待柳仲礼、曹操善待关羽反被后者所欺的可悲经历就要我们来经历;
我们对待他人,也不能只恶不善,否则严嵩、严世蕃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场就是我们的明天;
此外,我们对待他人,还不能毫无节制地与恩人为善,更不能毫无原则地与仇人为恶,否则范雎与恩人为善却被恩人坑害,与仇人为恶却被苛待仇人的糟糕名声所连累的危险人生,我们也会再过。
可能有人就不耐烦了,这也不能,那也不能,那我们该怎么活着,才算明智、才能善始善终呢?
我说,对待恩人,我们应待之以有节制的善良;对待仇人,我们应待之以有原则的邪恶,即我的善良使用起来有节制,我的邪恶使用起来有原则。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对待恩人,我们是应该善良以报,只是在报答他们之前,我们要仔细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和胜任能力,
对待仇人,我们应该在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中有原则地待之以恶,为什么呢?
其一,无原则地待人以恶,在当今的法治社会,我们极有可能会身陷囹圄,所以我们要有原则,以不触犯法律规范为底线;
其二,无原则地待人以恶会冤枉秉性耿直的良善之人,这样会给我们的名声抹黑,需知名声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亦同样重要,所以我们要有原则,以不违背天地良心为准绳。
做个总结。
首先,我们已经知晓了人性可善可恶且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特点,那么我们就能够理解杨忠待柳仲礼、曹操待关羽只善不恶为什么却遭恩将仇报,吸取他们两位的教训是我们明智生活的前提:对待他人不能只善不恶,否则极易人善被人欺;
其次,从曹操对张辽的先恶后善和张辽誓死相报的保家卫国中,我们获得了启发,就能理解杨忠的残杀俘虏,不过是矫枉过正的偏激之举,我们对待他人是不能只善不恶,但亦不能只恶不善;
紧接着,至于为什么不能只恶不善,我们要懂得,身处与明朝一样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太平年代,待人只恶不善,只会如严嵩、严世蕃父子那样多行不义必自毙;
然后,我们隐隐懂得要待善人以善、待恶人以恶的粗浅道理时,还要警觉范雎无节制地待恩人以善、无原则地待仇人以恶的危险教训;
最后,综合杨忠、曹操、严嵩父子、范雎的经验教训,我们懂得了一个明智的生存之道:我的善良使用起来有节制,我的邪恶使用起来有原则。
那具体该怎么做到这两点呢?
唐朝善终将领李勣、郭子仪会给我们答案。
李勣、郭子仪曰:
第一步,完善自我待人机制,具体做法:修身养性,磨练自己养成谦虚谨慎、低调宽厚的行事风格和处事态度,做到知己的同时,减少主动犯错的可能;
第二步,建立对他人的全面认知,具体做法:察其言,观其行,以了解他人对自己的善恶态度,以了解他人的能力、兴趣爱好、家庭、职业等诸方面,做到知彼的同时,降低错误决策的可能;
第三步,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对待恩人,我们需按照对方的兴趣爱好、承受能力和胜任能力,有节制、有技巧地善待对方,即对待恩人,我们可以赋予对方喜欢之物、能够承受的恩情、能够胜任的职业,使自己的善待恩人,做到互利共赢式的恰到好处,这就是我的善良使用起来有节制;
第四步,对待仇怨之人,先警醒自己不要脑子一热即图报复,我们需要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冷静分析敌我秉性及实力对比。如果分析判断出我们能与仇怨之人化敌为友,那就用宽容和善的态度尽力感化对方,毕竟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敌人少堵墙;如果我们无法与仇怨之人友好相处,那我们可避而远之,毕竟在心里邪恶地杀掉对方,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后,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我们既无法与仇怨之人化敌为友,又无法与之冷眼相望和谐相处,那我们切不可委曲求全,骄纵其心,在该针锋相对时,我们要义正言辞地捍卫自己的利益,必要时可如徐阶那般诉诸法律武器后卑鄙地战胜敌人,因为对待有可能伤害家人的仇怨之人,我们不能心慈手软,必须要将伤害,扼杀于摇篮之中,方能确保万全。这,就是我的邪恶使用起来有原则;
第五步,不断分析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有无失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有节制使用善良与有原则使用邪恶是否恰到好处,毕竟不可能有人直接就能把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在不断尝试中慢慢提高自己的感知力和节制、原则的掌控能力,方是王道。
正是靠着这五步处世之道,李勣先后侍李密、李渊、李世民、李治等四位君主,同时历经隋末战乱、唐朝征讨东突厥、高丽、吐谷浑的战争、长孙无忌与武则天的政治斗争、平定高丽的战争等诸多危局,皆能建功立业全身而终;而郭子仪先后侍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等四位君主,同时历经安史之乱、唐朝征讨吐蕃、安抚回鹘等诸多险境,亦能功成身退。
总之,我的善良使用起来有节制,我的邪恶使用起来有原则,我们做到了这两点,就能如李勣、郭子仪那般遇善人不错过、遇恶人不吃亏,我们才能在这人心难测、世道难辨的世界中善始善终地过好一生。
你现在的待人处世之道,是什么样的呢?你想怎么明智地过好一生呢?
这篇文章,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