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移动营销路漫漫

2006年,第一个移动广告公司admob诞生,2009年它被Google收购,这个公司现在如何,我不关心,毕竟我想聊的是中国市场,外国公司水土不服。admob被收购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的9月,中国最牛的移动广告公司诞生,他就是多盟,从此,中国移动广告市场便开始了一场江湖之争,而多盟是这场战争中的佼佼者。2015年,蓝色光标以将近3亿美金的价格收购多盟,至此江湖突变,又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即将开始,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摆在了多盟面前。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摆脱不了的三种命运:上市,收购,失败。多盟的VIE组织结构,一直在彰显其想海外上市的野心,但历经5年,选择被收购的方式作为自己的节点实在是无奈之举。作为身在其中的移动人,为他惋惜,伴随移动营销发展的这几年,我森森的感到移动营销不是一个好啃的蛋糕:

1、移动营销还没有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这里面鱼龙混杂,标准不一。

APP媒体需要钱,广告主需要宣传。多盟等公司便是为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介公司。他们的盈利模式必然是吃差价,求返点,收服务费……但人性必然是贪婪的,就像uber和滴滴为了抢占市场不惜贴钱补偿司机一样,移动营销的市场更加的无下限。为了抢夺项目,恶意报价扰乱市场,打通人脉恶意抢单等现象时有发生。媒体不会跟钱过不去,只要能给钱,哪家广告公司都能拿到他家的资源,想签独家?先给我500万再谈…但哪个媒体敢说我会一直火下去?一般APP的生命周期都很短,签独家的冒险成分很大。所以别看多盟每年流水多少多少亿,但盈利能力是不足以养活自己的,这个市场及其不健康。

2、移动营销品牌影响力不足

移动营销在行业领域效果可以直接看到,下载量激活量等都可以用技术手段获得,但在品牌效果方面,瓶颈一直无法突破。移动时代,人们的时间片段化,用户在一个app停留的时间相较于PC时代变得越来越短,人们在看手机的时候注意力随时可能转移。这就大大降低了APP展示广告的机会。开发者以及营销平台就会想方设法抓住用户开启app,以及使用app的时间。但广告这种干扰元素非常容易被用户察觉,很快,使用者就会自备视觉过滤的本领。

移动人又说了,我们提供精准投放,利用大数据,将需求用户直接与所需产品连起来,达到用户想要什么,我们就展示什么,这样精准用户点开的几率就会很大。但是……实际效果非常差。举个例子,腾讯应该是技术能力很牛逼,大数据最丰富的组织了吧,但是大家看朋友圈的广告投放,做到“精准营销”了吗?朋友圈的投放就是覆盖范围巨大,但完全精准还达不到,这还是一个广撒网的策略。所以精准的概念说白了,就是忽悠!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品牌广告主发现了这些诟病,投在移动端的预算自然越来越少了,品牌这块蛋糕吃不着,损失巨大!

3、移动营销门槛高,需要大资金投入,才会看到效果。

移动营销作为一个比较超前的业务范畴,收费也是挺高的,越是流量大的媒体,价格越是高的离谱。

只投几千几万试水的公司,几乎看不到任何效果。50万起步,否则都打水漂了。

所以更多的品牌公司还是喜欢投放户外媒体,电视媒体……

4、移动营销产品再无创新

智能手机广告平台的形式已经固定:banner、插屏、信息流、视频、扩展动画、landingPage,视频前贴后贴,积分墙,品牌植入广告,还有最近非常火的DSP。

想了解如何在移动端营销,知道这几种形式就差不多了……

除了以上广告形态,再没有什么新的形式了……

5、移动营销创意乏力

移动广告平台的创意团队只有策划和设计,这两个团队在移动广告平台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批量的生产PPT以及广告图,工作机械化较多,人员层次普遍不高,都是些刚参与工作,刚毕业的学生。而已有的工作内容已经足够饱和。这个时候,品牌广告主提出要做移动营销的全案,作为乙方嗜钱如命的销售同学,必须接受啊~ 这个时候矛盾来了,对已经习惯了机械出方案与设计稿的创意人员来说,这就是一个赶鸭子上架,瘸子里调将军的困难过程。而且要求时间紧质量高。好吧,加班!可想而知本来就已经忙碌的身心,再来一个高难度,如何能出来创意精品。所以大家可以发现,移动平台的项目水准普遍不高,和一些专业机构比起来差距很大。所以聪明的甲方还是找个不错的4A广告公司吧,不要把期望强加给移动平台。

在历经5年后,前途未卜的时点,多盟已经显露出了疲态,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刺激点让自己兴奋一下。

纳斯达克对国内科技股的轻视,国内经济市场的火爆,这些都是回归国内的趋势,然而盈利的困难,使移动营销公司迅速进入A股困难重重,两年后的股市是否依然火爆还不清楚。

这个时候,蓝标送来的橄榄枝,着实解救了多盟,选择被收购,实在是一个无奈而又看似合适的步调!

移动营销还在各种小打小闹中快速成长,说它刚起步还不为过,谁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老大?以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一年半后,基本就能看到结果了,期待强者更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干货]移动营销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