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民国刺客
作者:达达尼昂的鹅毛笔
“ 刺客”的英文单词是“Assassin”指以暗杀为职业的人。这个词源自于古阿拉伯语“Hashshashin“。汉语中的客来源或许更多是太史公汉朝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自此四大刺客之名给了多少人无数的遐想与向往。
而我这个系列讲的多为仇杀,也可以叫刺杀,套用刺客之名,从内涵来讲他们的事情不在刺客之内,但我想用刺客之名本身就是对主角或主谋的推崇,冠此之名,以示崇敬。
仇恨可以让人隐忍、决绝,数十年后一击而成,或快意恩仇,或慷慨燕市,或倦鸟归林。让我们一睹侠士之风,领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第一部:撕毁那把小扇子(劫杀徐树铮)
1、劫杀
1925年12月30日凌晨2时许,民国时代普通的一个夜晚,一辆专列驶进廊坊车站,车站黑呼呼的,只有微弱的指引灯忽明饭暗,偶尔从昏暗的灯光可窥见整齐排列的士兵,一个军官瞪视着火车头。
今天自己是不愿到这里来的,将杀死的人是有功于于民族,有功于国家的人;我可能要被后世辱骂,他想到,但临时冯总司令那深暗,一汪死水般的眼神……他不由得一个寒颤。
亲兵在耳后:“师长,车到了。”
“执行命令……”
士兵朝车箱鱼贯而入,旋即一个身穿睡衣的英姿青年被士兵裹挟出车箱,他在车箱口略停顿,傲视左右,见军官就在车箱门十五步开外,眉毛一扬口里吐出三个字“张之江”!
青年被押进轿车,一路急驰,随着车灯晃动,透过车前窗看到挂有国民军第五师牌子的营门。营门在车队进入后迅速列满士兵,一刻钟里面传出一声枪响,声音不是太大,应该是手枪的声音。青年倒在了兵营师部的院子里。
第二天民国各大报纸都披露了冯玉祥杀死徐树铮的事实。20日凌晨从火车上下来的青年正是威名赫赫的民国皖系名将徐树铮,青年军官是西北军第五师师长张之江,而幕后黑老板是民国军阀冯玉祥。
徐树铮是谁?冯玉祥为什么要杀他?为什么让张之江去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聊聊往事之说民国刺客系列。民国,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诡秘的时代,用文字拉开帷幕的一角,一窥里面的些许风采。
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就是张之江,为什么不安排徐树铮呢,后面还有张之江的戏码。徐树铮出生在江苏省萧县醴泉村人,按现在的区域又属安徽人,父祖以耕读为业,正是“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他的祖父名收徐兰,据说是为避战乱定居与此。
他的父亲叫徐忠清,是位乡村的私塾先生。清穆宗同治十二年(注:慈禧是大清的当家人)即农历癸酉年鸡年,也就是公历1873年,被选为拔贡生。(注:秀才乡试只间优秀人员大抵就是今天地市高考排名靠前的几名,可选拔去京师国子监读书,国子监可是当时的官办学堂,是当官进阶的之路。)
他的母亲岳氏,据说是岳飞后裔。而且,他的外祖父是位风水先生,以其父徐忠清有面相富贵而嫁女。看来相术也得看相士的眼界,如果见惯王侯将相说不定徐树铮就出生在京师某地了。
徐出生时,父亲徐忠清四十七岁、母亲岳氏四十五岁,此时家里已有两个哥哥四个姐姐,但对老两口是老来得子,家里算得上是乡绅,多子多福的年代,对他格外疼爱,成年后的徐树铮回忆时还说:昆弟序最幼,先考妣抚爱规教,倍切于兄姊。但是他并没有因为父母宠爱而变成纨绔子弟。
从小深儒家熏陶,努力向学,超过同龄人,相信这些儒学的熏陶影响了日后收复失地与维护统一的思想;少年徐树铮聪明伶俐,乡里一直流传“七岁能诗”,誉为神童。十三岁那年即1892年考中秀才。可以算一下,他父亲是1873年拔贡生,1892-1873=19年,也就是徐树铮出生前6-7年才被选中,由此对比,徐树铮四年后又以岁试第一名的成绩补廪生,真可谓少年得志,不愧神童之称。少年时光总是匆匆而过,而他的少年也只是为他日后作为的基础,他即将告别少年,走出徐州。
(请关注下篇:主公)(本文在创作过程中主要参考文献:董尧著《北洋怪杰徐树铮》、曹心宝萫《徐树铮与皖系兴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著《近代史资料专刊-徐树铮电稿》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