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毛“既往不恋”?

“既往不恋”语出曾国藩,原话是“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有点赵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时空感。

今天想说说“既往不恋”这事,人到了一定年龄,经历过一些事,难免怀旧,容易感慨,一些人会把控不住(如果再喝点酒)、刹不住车:

想当年...巴拉巴拉一大堆...还想给年轻人一点忠告(换取的可能对方内心鄙夷);当然,如果你是他老板或者上司,智商高的年轻人会佯装“满脸”崇拜,口说着“您真厉害!”,待走到你看不见的地方,说句“呵呵,这二逼”。

自己之前在体制内写公文写多了,文字越来越八股,通常有态度没观点,为了部门利益会用词很“哲学”或含糊其辞,有时是相互妥协,有时是推卸责任,反正...挺没劲的。当然,也有很多人乐在其中,自鸣得意。说这段话,就是请您多担待下,让我在这个小地方任性一下。

2018年是自己生命密度最高的一年,做了些调整和尝试,虽然还在验证和突破中,但活的更开心了,开始慢慢体会到生命的美好,虽然还能达到”拥有一个说了算的人生”,至少可以不憋屈,不委屈,学会享受自由的滋味。

自由这个话题有些大,身体自由,财富自由,心灵自由...当然,身体自由是第一步,人生还长,何必着急下定论呢,正在开启“非常快的慢人生”,所谓快,是对确定的事情在执行上要快;所谓慢,是在重大战略方向选择上保持定力,慢慢选准。

扯得似乎有点远了。以往,我会把前面内容删掉,重新列提纲,找素材;但在2019年,想让自己的文字随着思绪流淌,原汁原味的“真实”,比面子,比文采舒心;话说回来,文采这玩意积累非一日之功,唯有真实才心里才舒服吧。

2017年离开体制,两次离开原有的“圈子”,都没有刻意去保持“链接”,甚至不到万不得已,都不做物理上的接触。其实,并非做了什么亏心事,或者有什么宿怨,只是不太想而已。

我觉得这事应该反思一下,大概是三点原因吧。

觉得“没卵用”

离开了就是一段缘分结束。无论谁提出的,过程咋样,结果是确定的了。再藕断丝连、卿卿我我,多没劲,对开始一段新“感情”毫无益处。

当然,如果还想与原“圈子”或者单位,有经济关系甚至业务往来,另当别论。我想法比较简单:在一起就好好玩耍、过日子,分开了就各自经营好自己生活、互不相欠。江湖很远,林子很大,有缘再聚,无缘不悔,彼此的生命中,大家并非对方那个“不可或缺”,不做出新尝试,怎么可能有“艳遇”呢?

心里“不太爽”

人与人本质区别是价值观差异,“圈子”间的区别也是价值观不同。离开了原来圈子,你还有必要、还有可能获得原来圈子认可吗?实际上,离开任何圈子,都会逐渐被曾经“圈子”从不认可、甚至贬低(被中立也许是最好的结果)、到忘却,符合规律和人性,没必要强求。虽然不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至少曾经“圈子”会用自己价值观(也可能现实利益)把你“看成”(可能是嘴里不说,心里难免这么想)一个失败者,至少是“不成功者”。

对方津津乐道、奉为圭臬的事情,你会觉得毫无意义;你认为非常有趣、值得探究的事情,对方也可能觉得很不靠谱。双方价值观不同,认知是两条平行线,没有共识,聊什么,怎么聊?不是你不爽,就是对方不爽,或者双方都不爽。又是何必呢?

成长“没好处”

离开曾经圈子“舒适区”,你都要经过一个蜕变过程,无论是价值观、认知、意义都会与之前不同,面临一个“身心重塑”过程,这种“蜕变”要”做时间的朋友”才行,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你没有“重塑”也就无所谓了,如果有“蜕变”打算,新的“价值观”多大可能会被原来“圈子”认可?

很大的概率会是,你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念萌芽,招来被对方冷场热讽,或者炮火打击。对于他人的成长与进化,能够给予鼓励的人,或者能够超越自身认知人,真的不会太多的,不要抱太多希望,你也未必总能遇到。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活在未来”的人,有必要让你的“价值观”陷入曾经“圈子”的认知评价泥潭吗?你将面临“反向塑造”的压力,对你的成长可谓毫无益处。如果你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你真的很勇敢,只能祝你好运。

离开曾经的“圈子”,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双方“自由”,这个自由符合安兰德的定义:无所求、无所靠、无所待。

想要证明给曾经“圈子”你的“离开”是正确的,不是靠语言,也不是靠逻辑,而是用行动和实力,成为“能说那话”的人,别人才有可能用“用心听、认真听”;否则,大概率会“自讨没趣”。

人到中年,无论是否愿意折腾,我都愿意与你共勉冯唐的九字箴言:不着急(对时间的态度)、不害怕(对结果的态度)、不要脸(对他评的态度)。

好自为之,豪自为之...

Be yourself,Keep learning,Be fresh.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毛“既往不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