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评:《时时刻刻》(女性主义视角)

  看完《时时刻刻》这部片子心里特别难受,却又道不出什么。这部关于死亡、生命、生活等沉重话题的影片让平时无比二货的我也深沉了一把。

     “为什么要死”、“为什么活着,又该怎样活着?”、“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生活的意义在哪里?”。这本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但影片却通过三个不同时代的三个女人一天的生活来拷问观众这些问题。这或许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女人都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波伏娃的观点)。作为男人世界的“他者”的女人为了追寻自身主体性就会更容易做出这样的思考。

    影片中三个女人的物质生活都非常不错,但为什么要选择死亡或者试图自杀?影片中雷纳德问维吉妮娅“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为了对比”维吉妮娅说“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那么谁会死?”雷纳德又问。“诗人”维吉妮娅说“那些心怀梦想的人。”

     死亡究竟是寻求自我、抵抗异化的最好方式(最大勇气的直面内心的选择)还是逃避?又或许在这个男权压制的社会里,“死亡”成了女性寻求自我存在的最后一条表达途径。突然想起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面哈姆雷特的一句台词“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在我眼里,影片中的三位女性狠狠地甩了莎翁一巴掌。她们愿意选择死,也不愿意这样过着这种不知所谓的压抑生活。

 影片中为了避免沃尔夫再一次精神病发作,她的丈夫雷纳德把她带到齐蒙德这个小镇上,为她买来印刷机,为她开办出版社。然而这一切努力都不能让她过上他所期望的那种“正常”的生活。对于沃尔夫来说这是一个牢笼,不是她想要的。她一直是在为他丈夫的爱活着。她不要过这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她要抗争,她要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在去往伦敦的火车站里他对丈夫吼道“我的生活已经被偷走了!”。或许沃尔夫的这一句话是替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吼出来的,男权社会里,女人的生活总是围绕着男人转。我们女人自己的生活呢?沃尔夫没办法改变,她只有选择死亡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她知道自己的情况,她也知道自己想要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包括她与姐姐之间的同性恋情结,这些她都清楚.她有足够的勇气追求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但却没有足够的力量."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她没有半点逃避现实,但她身边的人却用尽一切的方法逼着她去逃避.这就是她的宿命,所以最后,她选择了直面死亡,因为这是她认为最有力量的声讨和抗议.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认为存在着爱,其本质是受虐;存在着冷漠、欲望,其本质是施虐。丈夫的爱便是对她最大的施虐。

  影片中50年代的劳拉也难逃“生活被偷走”的命运。爱她、宠她的丈夫、优越的生活条件、可爱的儿子。一切看起来很美好。但这些对她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她想自己去买朵花,但她丈夫买回来了。她连自己买朵花的机会都没有。在丈夫面前她完全失语,完全作为一个他者存在,没有自己的生活。这对于一个有思想的女人来说是多大的禁锢。作为男权体系的小继承人,她儿子年龄尚小,主题意识还没有形成,所以在儿子面前劳拉又拥有“主体性”。

     所以在影片中明显感觉到劳拉对儿子的冷漠,对儿子的冷漠其实是她主体意识的表现。这一天是丈夫的生日,她对儿子说“我应该做一个蛋糕”。她是在暗示自己,提醒自己努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她别无选择,她只有用死来反抗着一切。很多人难以理解劳拉的想法,难道生活不就是这些嘛?难道生活不就是这样的一地鸡毛?谁又不是这样过的呢?正如影片中沃尔夫吼道“只有我,我,才最清楚我想要什么,这是我的选择,作为一个人的选择。”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死亡,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罢了。有时候当你看清楚了人生的本质,那种莫大的虚无就会偷偷携带着死亡的阴影一起靠近了。有的人的心中其实是很明白这一点的,因此他们选择不去看,他们选择逃避。虽然最后劳拉没有自杀,但我仍然佩服她的勇气。

 影片中现代的克拉莉莎似乎是一个幸运儿。她似乎是自己生活的主宰、随心所欲,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自己去买花、办party.她爱着理查。她要身患艾滋的理查活着,因为只有在天才般的理查面前她才感觉到自己真实的存在,他需要查理活着。在某种意义上讲,貌似自由自在、自己主导生活的现代都市女性还是存在着精神上的空虚、虚无,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自主的现代女性最终还是陷入了精神荒漠。

    有人说这部电影反映的女权运动的历程,是一部女性20世纪精神史。这或许要受到多元文化和全球女性主义的批判。影片是从三个白人女性的视角出发的。三位白人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抗争并不能代表整个世界女性的状况。正如影片中沃尔夫家中的底层女仆一样,她们实在不明白女主人到底再折腾什么、闹腾什么?对于底层妇女和许多的第三世界女性而言,生存下来才是她们首要问题。或许在她们眼中那三位女性只是无病呻吟罢了。

     C’estla vie!!!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影评:《时时刻刻》(女性主义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