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俗话说“禅”

杂文‖俗话说“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禅,一套茶具,一席木质地板,一杯浓茶,一缕清风,几道阳光,,古来闲人一向如是描述,之味,之嚼,之广,之怅,之稠,之凝,之照,之游,之无,之虚,之微,之明,之道。无可尽舒,其实几笔速写就可以描绘出满卷禅声禅色。


然而,中华上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学习气,过于浩瀚。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心境变迁也快,不满足,抑郁,阶层固化,无处发泄。人人浮躁,于是浮躁成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主流的心理病态。可以说,这个社会熟制静,熟成王。是的,谁可以静下来,谁就占据思想高地,谁就抓住社会的大需求,自我发展,时代精神发展的总脉搏。谁能静下来一刻,谁就在社会吃香,你看,那谁谁谁有思想境界。于是,在这样的社会基调下,大部分人民心灵深处毫无文化熏陶,文化底蕴的中华时代。

一边在思想高度上挣扎,一边被欲望享受吞噬。


那么,什么叫文化的底蕴?就是厚厚的,值得深挖的精神土壤。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

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大家思想,学说派别,文化融合更替,推陈出新。由于中华文化过于繁杂,浩瀚。所以可以说每个时期,乃至同一时代不同地区都有每个学者不同的观点,而且每个学说还都很有立足的能力。太融合太一致。可能你分不清。这个学说和那个学说的根本分歧在哪里。可能你说这个学说是错的,其他学说就被你突然间无辜地中伤了另外一个学说。比如存天理,灭人欲。是被淘汰的。结果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被算到孔子头上,。因为理学是从孔子那里变过来的嘛。而拥有这些学说的最高解释权是那些大文豪大学者。比如像苏轼这样的儒释道全能。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和洞察力去分析,从学说的社会作用去分清各个学说的源流,不同点,相同点。中华大地的文化向来因为是融合性,生意盎然,天下有挑头的学说皆是道。中华大地就是这样一边一脉传承一边推陈出新。只有每个时代的苏轼才可以在各个学说差异中增益和遨游。而百姓只能日用而不知,混混然,蒙蒙然。今生遇到哪一个学说,哪一个学说就是我们的流行语,然后根据百姓自己的意思,自己的,参杂人欲的思想,和格局创造自己的平民文化。也就是我们所看到歇后语,俗语。中华文明的庞大体系,和他的发展势头,导致平民百姓跟不上步伐,不说多,就汉地佛教的宗派就有许多,每个宗派都有经典依据。就像走马花灯一样,这个也好,那个也对。只能对于中华文化存敬畏心,高山仰止,对于认识,那只好浅尝则止。

这就是底蕴,日用而不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说出一个不成体系的大智慧。至于中华文化根本,大家一无所知。

因博大而未知知其蕴处之所发,因深厚而不渊然不见其底。

古中华大地思想大融合和大变迁。个人认为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个是三皇五帝时期文化的原始沉淀,也就是,巫史文化和周易系统的确立。周易文化成型的意义,一是,给中华文化定位,主张天人合一的融合思想,就此有别于西方。二是给中华文化五千年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无可撼动,一切解决政治,经济,文化,人文都从这里来。第二个是儒家文化的实现官方化。第三个是汉地佛教的传入,第三个是,理学以后得新儒学。后面再聊。

中国文化水平中等的普通公民,不包括在读生。大多是这样认知国学的,当你心理受伤,被需要,被安抚,于是那一部分国学就成了顺手抓来的心灵的救命稻草,关于自身的国学研究,可能是是因为中国文化环环相扣,太浩繁了,也没太多心思,和信心可以研究透彻。所以也是囫囵吞枣,国学成了顺手拈来的调和剂,只要保持在一个大致正确的,实际上属于谬论的位置上就行。深究的很少。相对来讲愿意研究的多了,就是深度不够,因为博而不精。讲到这个,可能这边扯一句,那边扯一句。正文没几句,总之,你听到有道理就行。好了,掏钱买来的国学课堂就这么完了。其实,这是拾人牙慧。


也就是所谓讲的国学可能放在古代,七岁孩子都懂的都把他当做日常功课一样印在脑子里面,而我们却把它当太阳一样供着,一供着,就觉得国学太遥远了。他们会做假设,当然,除了欲望,除了懒,没耐性,还有生活所迫的原因没学国学,至于其他,我想就是喜欢假设了。等我有钱了,再研究吧。只是我们太浮躁。


因为,大部分在职的社会公民研究国学没从根本上回答自己,圣人为什么要这么思考问题?他的高度在哪里?他的内核思想在哪里?他的初心在哪里?我该怎么彻底地变成这样一个人,实打实的醇厚者?

我为什么说普通公民都这么研究国学?因为中国属于九零后。我作为一个九零后中一万小时定律的完成者。见过太多这样的。我从学前认识阴阳,宇宙,中医。中医。对国学,对哲学,人生奥秘,有着纯净的,非利益的追求,并且不懈奋斗。一路走来,从同学对我知识面广度的惊叹之外,剩下就是错愕感,觉得我是奇葩,他们最会问的一句话,你怎么懂这么多,我说,你也可以。就是天天看。还有的就是冷嘲热讽。

这种态度来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人生观。来自父母的错误灌输。他们的疑问是,研究那么透彻干嘛?又不能赚钱?有什么用,写破书能赚几个钱?国学复兴跟我什么关系?你想多了,国家又不会记得你。神经病。你真伟大,你咋不上天?你这么无私,你给我钱吧,我饿。时至今日。同学还是人群中熙熙攘攘的同学,而我还是同学聚会当中的新爷(鄙人名字有个新字)。一份敬畏,一份冷漠,一份神秘。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如此。他们只会竖起大拇指而不会照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也有点烦,因为担忧而烦因为我难以想象他们以后的朋友圈的层次,毕竟,人以群分嘛,他们老不听劝吧。

总之呢,他们学国学只要贴好自己的伤疤,或者稍微提升自己自己茶余饭后的价值,偶尔讲点有深度的话,叫别人以为我学过国学就可以了。大概有点精神,名声就好啦。人嘛,也就这样啦。

对于政治,年轻人总会找这种类似借口,反正我的生活也就那样。国学啥的,大概大概就可以啦,没必要,总会有人做。我又不想成为圣人。

中国社会的国学普及事业,缺乏一种工匠精神,缺乏一种价值导向,去调节生活压力和精神高度的矛盾问题。不仅调节好生活压力,生活节奏,金钱问题,而且保证国民的国学普及率和掌握度。这,会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从社会的整体面貌,国家软实力,让世界体会中国的道义。


这样的,不良的国学态度作出来的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渣渣,国学只是生活方式,或者生活片段,而不是态度。学不好儒释道的根本,因为无法运用,因为人是社会动物,社会的整体上升,国学道义才可以得到扬升,成为时代精神。

中国的中等学历社会公民普遍认知国学的程度由于浮躁病态,拜金主义从而在社会整体上出现倒退,因为大部分人学不到根,为欲望所蒙蔽,国学所赋予他的道义,也就是兼顾人性,道德的天然真心的立场不坚定,最终败退下来。

天然真心是鄙人强扣出来的,天是合乎天道的人的天性,然是自然,是道法自然的实践论和天人合一后的自我实在感,力量感并存。真是真实,通过具有穿透力的觉知能力分归哪些是欲望,情绪所致的人生幻相?哪些又是一个人的正道?性,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着力的虚空,却有一点微明的寂静,深沉,也就是心学说的天道惟微,实这个性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出发点。

中国普通民众对国学研究不够专业精深是源于没有责任感导致的懒惰心理,功利主义,适度主义,安逸主义,马虎主义。假权威主义,好大喜功主义。

中国存在一部分民众认知国学从生活安逸时接触,那个时候,你已经被生活弄得精力衰竭。有的认识国学从突然明白开始,那个时候,你的生活欲念将无法支付你学习国学的时间和金钱,冲动一般的崇高理想。也就是在国学上,在圣道上,你在开始追逐时,注定是缺失的模样,所以也不好完成圣道。

回归正题。九零后主宰下的中国人乃至部分八零后,现在说的度人其实是助人的意思,中国人说的觉醒,其实是我要换个生活方式是一个意思。觉悟,和我终于明白我该换一种安静,不呱噪的生活方式了。

这就是国学向浮躁心理,身体欲望妥协的现象,以后还会更多!

为什么?你的国学不严谨。即是严谨。也只是官方人员,没有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外国人认识的国学和当下的中国社会又不一样。

所以,可以说,现在的中国人属于中外文化交替还未真正沉淀成自己的东西的一个状态。


言归正传,禅很好表达,却令一个民族寻味上千年,心向而往之,原因很简单,由于国学,也就是圣道没有真正开启人民内心的圆满富足而导致的信仰缺失。他不是禅意,不是禅境。不是心理状态,不是此刻思维的深处表达。

无法表达的就是禅,一个词,如如不动,禅就是真理,不需要解释,也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去揣测,臆造它。它就它,高高在上,混沌未明,人人有份。你的心认识不了它,但它确实存在。就是这样一个可说,可不说的一份寂然,威仪。却给人一种察觉,照亮的初醒感。禅,宇宙的如是。如,时空的假觉变迁也就是从未变过,是,根本,唯一,周部的的实在。从未变过,从未更替,没落的实在,它是如此坚固,平和。

禅,可说可不说,声如黄钟,气若流水。禅者,和真理住在一起。真的在一起,不可分离。甚至在禅者看来真理这两个字就是谬论的开始,是本不存在的,禅这个字也是不该出现的。无可言说。无可言说

禅,就是这样,实在,富足,隐秘,偶尔透出一丝光芒,在他该发出光芒的光芒,叫你知道他的存在。

禅,就是这样,一个永不停留的工作者。一个决疑者。为决疑而说,因为他无可言说,无从说起的性质而来。他的出现就是带着给人初醒的任务。否则,他将永远和真理住在一起,永不分离。

禅,来自深邃的一句话,打破寂静的一句话。来自深沉的敬天地,动摇歌谣的总旋律。来自深藏的气魄,清扬灵性的大心垢。

禅,就是这样,因为他的不可识,不可说。不可见闻。因为他的深邃,深沉,深藏。极其微小乃至不可见,不可闻,不可知,却聚集所有光明于那细微处。所以,禅,是最具力量的。雄浑的力量却不给人畏惧。无从说起,无可言说。

禅,就是这样,他在天上,在地上,在风里,在火中,在水游,在土藏。等你察觉他的存在。

禅,就是这样,用人体比喻宇宙,一团真气一直守住一个地方,却散发在各个经络保证它的工作。却不可以丢掉他,不可以跑出去,即是他的存在就是跑出去保证各处运行。得之若轻,保之若轻,失之若轻。重之在得,重之在守,重之在用。

禅就是这样,,哑口无言,呆呆傻傻的一个人。混沌不清的大千世界,我也不知道,此刻谁是谁。在人群,他最忽视。在需要的时候,他最睿智。呆呆傻傻和睿智其实只是显现的不同罢了,实质是一样的。禅,是讲究实质的。

禅就是这样,一切都是合理的,美好的,可解释的,可爱的,被赋予的。

禅,就是零和一。就是觉照,就是永觉在外,返照于外。自性通畅。

杂文‖俗话说“禅”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文‖俗话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