亻厓系客家人+ 系列1、亻厓

亻厓系客家人+

1-【亻厓】

2017.11.11.


亻厓系客家人+ 系列1、亻厓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亻厓(客家话发音:ngai,普通话发音:ái),客家话的第一人称代词,“我”。

    一个连国家标准代码(GB)字库里都没有的“亻厓”字,一句自我介绍时惯用的第一人称“亻厓”,竟然可以联结“客家五大州”之汀州、梅州、惠州、韶州和赣州,以及海内外其他更广泛的客属地区;更令人魂牵梦绕的是——“亻厓”的发音和表达,可以溯源回归到“居天下之中”的中州河洛官话(俗称“古汉语/上古语音”)。可见,语言(母语)的魅力,何等强大!

      记得我是高中毕业后,才恍然明白“母语”俗称就是“妈妈的语言”(注:mother tongue,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一个有关“母语”的会议,并对母语作出了如下定义:“母语是指一个人自幼习得的语言,通常是其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就像很多孩子都曾充满创想地和妈妈说过:“亻厓长大以后……”那么,“亻厓”是谁?在我心里,既是一个来源学的问题,也是一种不忘初心的原乡情怀。

      同样,很多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逐渐明白“亻厓”(我)是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亻厓”是谁?

      首先,我是“人”,但到底何为“人”?


亻厓系客家人+ 系列1、亻厓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英国动物学家戴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戏称人类为“裸猿”;德国思想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著有《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来源之经典研究。

      我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而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

      诸如此类,非常有趣的是:不论从动物学、哲学和人类学等等出发,似乎人类自己很难“自我定义”或“定义自我”,原因何在?其实,人之所以为人,应该先问问“人”是从哪里来?

“亻厓”从哪里来?

      【圣经•创世记1:26】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亻厓系客家人+ 系列1、亻厓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哦,原来“亻厓”是从创天造地的上帝而来,为此真正能够精准定义人类的,非造物主莫属!而且,非常令人兴奋和赞叹的是——人类被造之“模具”,恰恰是上帝自己(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造人)。同时,人类又被上帝托付成为“大地的管家”,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一切活物。我的理解人不只是一个唯唯诺诺的管家而已,俨然就是一位海、陆、空“三军统帅”,难怪《冰河世纪1》里剑齿虎迪亚哥对“小肉球”说:“你没有尖牙,没有利爪,你的皮和肉是那么……软绵绵,你有什么可怕的……”

      哈哈,当您知道“另一种”有别于《物种起源》的人类来源说之后,您是继续愿意接受自己是一种最高级的“灵长目人科人属的”哺乳类动物?还是乐意洗耳恭听《圣经》是怎么记载的——


亻厓系客家人+ 系列1、亻厓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圣经•创世记2:7】 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好一个“有灵的活人”!《圣经》从未贬低“人”,开门见山就精准定义了何谓“人”(学名:Homo sapiens)、“活人”和“有灵的活人”。虽然《圣经》启示人被造的原材料是“地上的尘土”,您却别忘了还有第二份更高级别的材料是上帝亲自“吹在他鼻孔里”的“生气”(生命的气息/俗称“灵魂”)。因此,其实一个大写的“人”应该是:上帝的生气+地上的尘土=人。


亻厓系客家人+ 系列1、亻厓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非常妙的是——源于希伯来文明(文字)所记载的《圣经》中,希伯来语“亚当”(אָדָם adam 人)和“土/地”(אדמה adamah)是同音词,这个词的并列使用,道明了人类和土地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深层关系,也有别于将人的肉体和灵魂分开的希腊“人观/人论”,在希伯来人的眼中,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结合体。为此,岂敢说:肉体只是灵魂的“皮囊”!

屈原曾作过:《天问》

李小龙写过:我是谁?

成龙演绎过:我是谁?

顺治帝曾说: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苏格拉底的墓志铭只有五个字:认识你自己……

有人说:我常常在想“我是谁”?谁知道“我是谁”?

有人说:不必在乎“我是谁”?

这个问题,也许你从未想过,但却始终和你在一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亻厓系客家人+ 系列1、亻厓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注1、“亻厓”,因国家标准代码(GB)标准字库范围内,在输入和显示均十分不方便,故民间一般根据发音,以“涯话”、“啀话”、“崖话”、“捱话”、“哎话”、“艾话”、“埃话”、“挨话”等替代表示,其中以“涯话”较为常见。——百度

注2、以上资料散落在各处——《圣经》,《精读本圣经注释-创世记》,林鸿信著《系统神学》之“人是什么”,《汉典》(网络版),百度百科词条-“亻厓”、“人”、“客家人”、“客家精神”、“母语”,新浪微博-丁丁哥的家《用卫星看“亻厓”源于“周”》和360DOC个人图书馆等,一并鸣谢。

注3、推荐读物——

《圣经》

苏三著《向东向东再向东》

谭元亨著《我是客家人》

邱冰珍著《我系客家人-客家方言趣谈》

“丹尼尔先生”公众号文章《你连《圣经》都没读过,还谈什么全球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亻厓系客家人+ 系列1、亻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