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女三儿

城东有条河,贯穿整座城。河西是主城区,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医院和各种商业娱乐场所都在那里。以前过了河就是农村了。十年前旧桥重修,随着新沭河大桥的开通,各种商业服务设施慢慢延展到这里,新建了不少住宅小区,河东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商业圈。城市扩张的另一个方向是向南,公检法机关、新人民医院都迁至那里,隐隐有要发展成政治中心的趋势。但鉴于原有的化工厂、玻璃厂等企业本就是这个城市的污染源头,所以更多的人都愿意选择环境相对较好的河东安家落户。

沭河里盛产各种河鱼。以野生鲫鱼和河虾居多,也有钢针、鲤鱼、鲶鱼、白丝、鲢鱼、龙虾等。以前河沿边住了几家渔民,靠沭河打渔为生。每家都有大小不一的船,天气好的时候早上六点左右在桥上能看到他们摇着船拉网收鱼。收网后,当天捕获的鱼她们就在河岸靠桥头那里支起一个个小摊现卖现杀。

我就是在那个地方认识三儿的。两个女人相邻坐在一起,她们所售的都是鲫鱼,按大小分开放在两个盆里游来游去,地上还铺着一张半米宽的塑料布,上面躺着的是不太新鲜的鲫鱼。

如果红烧的话,四两左右的野生鲫鱼是口感最好的,若是烧汤当然小点儿也无所谓了。

我走近她们,那个胖点儿的满脸堆笑:买鲫鱼啊?我这都是沭河里的野鱼,包管好吃。

我“嗯”了一声,低头看盆里的鱼:麻烦挑六条肚里没籽儿的,顺便帮我杀了吧。

她手脚麻利地拿了鱼,上过称,拿到另一边刮鳞杀鱼。

我等着她的功夫看了看另外那个卖鱼的,瘦瘦的,皮肤黑红,她面前的盆里也没有几条鱼。

鱼杀好了,我付钱走人。回家烧好鱼端上桌,妈一尝:你这哪儿买的鱼?

“河东啊,这正宗沭河里逮的野鱼。怎么了?”

“这个味儿不算太好。”

“我吃着还行啊”暗自腹诽着老太太挑剔的口味,不过还是打算下次换别人的鱼试试。

几天后,我又去买鱼。只有那个偏瘦的在。我一看,又只有几条小的了。

我奇怪的问她:你就逮到这几条小鱼啊?

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大的都留给熟人了。

“哦。那给我几条烧汤吧,麻烦杀好噢。”

这次烧的鱼汤的确鲜美,老妈赞不绝口。一再说“这野鱼正宗”。我翻了个白眼给她。

隔天碰到瘦女人自己在的时候,我过去请教她。这才知道虽然那里卖的鱼基本都来自沭河,但获得的方式可不同。有的是网捕,有的是炸捕,有的是药捕。用网捕自然麻烦,收获也相对较少,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采取后两种方式,反正买鱼的也不知道。那个胖女人的鱼就是药捕的,她家的鱼是网拉上来的,所以仔细品还是味道会有不同的。

了解过这些之后,我留了她电话,后来买鱼都提前电话她请她留好。她这个人虽不太说话,但做事很讲究。称鱼时她的称都高高的从不短斤少两,留钱时都抹掉零头,杀好鱼从来记得给你套上个干净的新袋子。时间久了,对她的情况熟悉起来。

她家就在沭河边,在家行三,大家都喊她“三儿”。大姐远嫁,父母把最小的她留在身边招赘以备养老。她和男人就靠打渔挣点钱,日子过得紧巴。幸好城市扩建,算起来她家三间瓦房能摊上拆迁。本以为苦日子快熬出头了,谁料有一天二姐带着孩子投奔娘家了,说是她嫁的男人外出打工恋上别的女人还带回老家要一起过日子,自己的女人和孩子都不要了,必须离婚。三和父母亲都是老实人,也做不来闹上门讨说法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收留二姐娘俩住下了。七口人挤在三间旧房子里倒也没什么,一年后发生的另一件事令这个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三儿的男人和她二姐私奔了。

本就体弱的老父亲气得一命呜呼。母亲畏于流言蜚语,终日不出门。三儿自己和二姐的两个孩子都正读小学,能照顾他们惟有三儿了。顶着人们的风言风语,三依旧每天捕鱼卖鱼,照顾上学的孩子们,只是比过去更加沉默。面对儿子一再的盘问“爸爸去哪里了”,她只好撒谎“爸爸出门打工挣钱了”。

我知道这些事后每次拿鱼再观察她,还是看出了她平静面容后隐藏的憔悴和愁容,看外貌她可比实际年龄大了七八岁不止啊。原来貌似坚强的三儿一直在这样苦苦支撑着。心里的苦大概只有她自己知道。可他们的未来有太多的不可预知,这样的支撑何日是个尽头?我这个局外人这样为她担忧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捕鱼女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