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时时刻刻》三个时代,三位女性,三种人生

因为同名电影《时时刻刻》曾是我设计课程的学期作业,同名改编电影可以说被我反反复复地刷了六、七次,但绕是如此每次看还是沉迷其中,对于原著当然也更近好奇和向往。基于对电影的喜爱,我对原著的爱屋及乌也是绝对不可避免的。而再次把小说看了两遍之后,针对这个故事的书评也越来越让我觉得无从下手,因为我从这里面感受到了太多的东西,却不知道该怎么在有限的篇幅内能将那种情绪和内容提取出来。最后也只能尽量地用破碎的文字来记录我的感受。

真正看原著的时候才发现,这本小说的描写远比电影要细碎很多,有着大量大量的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分线叙述描写了三个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女人的一天,传奇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这天她写完《达洛维夫人》后投湖自杀;美国战后时期的家庭主妇罗拉,最后是现代纽约与同性伴侣同居已久还有个刚成年的女儿的克罗丽莎。三个女性互相之间并不认识却都有着微妙的联系,她们那一天的轨迹也相互映照。和电影版中着重刻画三个女性不同,书中还有不少她们身边人的剧情片段穿插其中,多个视角同时进行,有部分还是采用插叙倒叙的模式推进,使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加混乱。而尽管还未曾看过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但只是作为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女人,她的生平也足以让人难以忘怀。在看前稍微去了解下这位女性,或许对整本小说的剧情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才能看得下去的作品。平淡啰嗦的口吻下是压抑而绝望的嘶吼,但我想也许不是所有人都会感受到那种绝望,可能也有不少人会觉得只是三个不同时代有同性恋倾向的女人在自己叨叨絮絮。要说文字上让我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一大堆括号解释了,细碎的描写之下还有不少明明用逗号分号可以解决的地方,偏要用括号附加说明或者表示心理作用,莫名其妙的括号使用还是挺影响阅读的。但我想如果能静下心来在整页整页的琐碎描写中坚持下来,这点干扰也算不少干扰。

连接三个女性的关键点是达洛维夫人,三个故事都有自杀的因素,似乎也都涉及同性恋,毫无疑问这本书有着很强烈的女权色彩,但它也绝对不局限于此。每看一次小说或者电影,我都有新的感触,不同的发现。死亡的意象穿插在三个故事之间,这个词一旦提起总会引起好奇和恐惧,但我想这个念头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升起过。当你面临生活的磨难、精神的折磨、身体的衰败,当你失去自由失去信仰,你会选择怎样面对人生?

哪怕因病缠身被禁足在家,在那个年代,伍尔夫是幸运的。

但作家的敏感和精神崩溃的折磨下,哪怕她有一位支持理解她的丈夫、战后能在美丽的郊外有一栋别墅、不愁吃穿,这一切都被伍尔夫视为囚笼。她知道自己不正常,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存在阻碍了丈夫的前程,她愿意跟着自己脑中的声音厮缠,但她知道她应该好好地在这乡间别墅里好好养病、应该按时吃早餐午餐、用平和而有力的语气调教不听话的女佣、好好地活下去…所有的一切她都知道,但她实在无法执行。一花一树一草一木都能让这位濒临崩溃的女作家文思泉涌,但大家视之为常甚至羡慕的日常生活却让她感到窒息。连出门散步都需要征得丈夫同意的生活,让她疯狂想念伦敦,以及伦敦所意味着的自由,亲吻、艺术的可能性和诡秘隐晦的狂热失常。

在那个年代,罗拉似乎也是幸运的。

有一个自学生时期就爱慕她,作为战后英雄回归的丈夫,有车有房有孩子,让人嫉妒的人生赢家,凭什么对生活不满?她也非常清楚,她也在很努力地调整自己,告诉自己不应该这样。

“除了同意她还能说什么?她怎么能拒绝一个英俊、好心肠的青年,一个从死者的国度回来的青年?”

“她的丈夫不会受短暂事物的影响,他的幸福完全取决于她的存在这个事实,在于她在这所房子里,心里思念着他,这很好,她对自己说,这太好了”

“她充当着他的妻子,永远被困在了这里。她必须设法在这些房间里度过今晚,然后明天早晨,然后度过又一个晚上,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她必须这样这样继续下去。”

“她希望得到爱,她希望做一个称职的母亲,她希望做一个能够摆出一桌完美饭菜的妻子。她不希望,一点也不希望,做个古怪的女人,一个充满了怪念头,心存怒气、孤僻阴沉的家伙。”

但劳拉还是看起了那本《达洛维夫人》并诧异一个能描写出如此细腻且对生活充满眷念的作者,最后怎么会自杀?她告诉自己,自己家庭美满身体健康,她没什么好抱怨,她要高高兴兴的。但某个念头一旦在脑海里生了根,就再也消除不去,不断滋生又一次又一次被她自己掐灭。到了最后,生死之间她作出了选择,并逃离了熟悉的一切。

克拉丽莎,当然也是幸运的。

“她是一个幸运的女人,事业上收到尊重,正要为一位病入膏肓的著名艺术家举办一个晚会。然而,失去了机会的感觉依然存在。也许永远不会有什么比对曾经共度的青春岁月的回忆更为美好的了”

年轻时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有一份自由的工作,能够在纽约拥有自己的房子和伴侣一起居住,她所拥有的经历和自由哪怕现在也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而“达洛维夫人”,是她曾经的恋人现在病危的挚友理查德对她的称呼。而对于她的故事,开始于她行走在纽约街头去买花,一路上透过对她所想所见事无巨细的描写,读者仿佛都感受到纽约的阳光微风车水马龙和街区花园中的各色市民,也能感受到克拉丽莎的性格。

当克拉丽莎在街上遇到电影明星,又听闻名人邀请自己伴侣共餐却没有提及自己,也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生活的意义。毫无疑问她应该是个热爱生活之人,但她依然隐隐不满于日复一日的琐事和平庸,她不甘于自己的日渐平庸,理查德于她而言也不仅仅是旧爱,多年以来已变成了支撑她“好好生活”的精神支柱和提醒着自己曾经疯狂的象征,两人相恋时的美好瞬间成了她对幸福的执念,那些瞬间才让她感觉自己活着。而理查德,背负着童年的阴影,认为克拉丽莎为了照顾自己已经失去了自我和梦想。他在最后想起了他的母亲,那个最后抛下儿子丈夫独自流走异乡再也不见了的女人,在理查德自己所做的小说中那个女人已经自杀身亡,与儿子无干无系。就如同后来与克拉丽莎的半生纠缠后,他终于理解了母亲,但他已经无力在生死中选择逃避。

就我有限的阅历和阅片数,看《时时刻刻》时我想到了此前看的一部叫《广告狂人》的美剧,这是一部实际剧情和大部分人看剧名脑补出来的职场斗争完全不一样的的年代剧,除了能一窥那个时代广告业的巅峰盛况和社会的暗流涌动,对当时社会女性处境的刻画也是难有更胜者。同样是家庭主妇的betty,精致得如同天使下凡一样,婚后的她似乎只需要坐在家里好好地做个瓷娃娃都惹人羡慕了,但面对声色犬马兼顾多重婚外情的丈夫和无人可倾诉的空宅,她焦虑得看着来家里维修的工人都有想出轨的冲动,压抑到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后期丈夫知道她看心理医生后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一直以为人们是不开心才去看心理医生,但我看看你,看看这些,看看他们……” 他是真心认为供养着她在大房子里生活,不用操心物质,有两个活泼的孩子,这个女人没有不开心的理由,至于丈夫在外面怎么样就不是她们需要管的事了。而betty的处境和此书中罗拉何其相似,而《时时刻刻》中罗拉所在的年代还比《广告狂人》早了二十多年,在那个二战结束没多久的时代,劳拉最后的决定不可谓不自私,却让她挺立在时光长河中看到了最远的未来。

电影版呈现出来的剧本却带给我极大的震撼,部分的细节的改变和台词增减和镜头的切换让三个年代以一种更流畅的形式融合在了一起,所有角色的演技和化学反应都极其出色,整个基调和情绪也都很完整地表现了出来,甚至更有感情传染力;而原著无疑有着更多更完整的描写,显得有点啰嗦,但那种美满平静生活下的绝望与痛苦在叨叨絮絮中显得更加难以承受。我想如果不是电影版,小说我真的不一定看得下去。

可能回到源头,文中所有的角色,都只是在做自己的选择,选择生活还是选择死亡,选择逃离还是选择适应。如同劳拉在酒店房间想要自杀的时所想的:

知道了停止活下去是可能的,她还是感到很高兴。能够面对所有的选择,无所畏惧地、老老实实地考虑自己的各种选择,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她想象着弗吉尼亚伍尔夫,纯洁、错乱,被生活和艺术对她的难以实现的要求击败;想象着她口袋里装了一块石头走进河里。劳拉不断抚摸着自己的肚子。她心里想,自杀会和登记住进一家旅馆一样简单。

有时候面对生活的窒息感是因为没得选择,也可能是太多选择。其实自杀随时随刻都可以进行,但对于压抑的罗拉来说,这个选项根本不存在,而《达洛维夫人》只是重新在她心里开启了这种可能性,可以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可能性,无论会不会去执行选择了什么,并不重要。

为什么一定要有人死?

为了让活着的人更懂得珍惜生活。

什么人会选择死?

诗人。

评《时时刻刻》三个时代,三位女性,三种人生_第1张图片

​这段话小说没有,是电影后面伍尔夫与丈夫的对话,到最后切换回一开始的画面,她将石头装满衣袋,平静地一步步走向河心。潮水涌来,淹没了整个屏幕。最后,伍尔夫笔下原本设定要死的克拉丽莎将继续活下去,普普通通、心智健全、热爱生活的克拉丽莎,而死去的是另一个人,一个满脑子幻想精神失常的诗人。哪怕没看过《达洛维夫人》,也能感受到与本书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却并不是直接对应剧情,而是那种朦胧不清的情感连结,书中的克拉丽莎是《时时刻刻》中纽约的克拉丽莎吗?还是曾经想要自杀的罗拉布朗夫人?那个热爱伦敦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最后自杀的诗人又是谁?是对应最后投湖自杀的伍尔夫?还是理查德?我不知道。

伍尔夫和理查德的自杀代表他们不热爱生命了吗?

伍尔夫在最后给丈夫写的信中写道“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还有很多想说但终究受限于我自己的阅历不足,社会人生生活,我还没有足够的资历去评判,看得再多也是别人的批判,但兴许我10年后可以再看一次,会更加说出个所以然。也如同《时时刻刻》给我的感受:生活,你要去经历过,了解过,才能作出选择。

以上只是我看过n次电影和两次小说原著后的个人碎碎念,把之前写得支离破碎的呓语整合通顺都用了我两小时,看不懂很正常,其实我自己也还没弄懂。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时时刻刻》三个时代,三位女性,三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