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经1 - 2」权衡与抉择

「微经1 - 2」权衡与抉择_第1张图片

第一讲   概念与结构: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第2节    权衡与抉择


上一节讲到,在微观经济学中,经济的含义可以表述为一对对偶问题,即“一定收益下的总成本最小化”和“一定总成本下的收益最大化”,又因为社会采用价格机制配置配置稀缺资源,所以,正如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条所说,“人们面对权衡”。

本节将介绍几个和权衡相关的经济学概念。

一、机会成本

相比生活中通常接触到的“成本”的概念,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是要远为复杂和细致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如果能理解清楚“成本”这个概念,就能很大程度上理解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在本节中,我们只介绍“机会成本”和“沉默成本”两个最主要的,区别于常见“成本”含义的概念,更细致的成本相关内容,会在第三讲「厂商理论」中进一步介绍。

首先,什么叫“机会成本”?

一个简明的定义是: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样东西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东西。比如,读硕士的机会成本不只有学费和生活费,还有去工作可以赚得的工资。

与机会成本相对的是“会计成本”。比如,一家企业在生产中用到某机器设备,如果不生产的话,也可以出租设备赚得租金10万/年,这是机会成本。假设,该设备是企业去年花20万购得,账面上的会计成本,按4年时间每年5万元分摊折旧。那么,如果企业今年的年终的营业额为100万,其中,员工工资为60万,原材料20万,设备的成本是多少呢?企业家最终获得的利润是多少呢?如果按会计成本算的话,设备的成本是5万元,企业家获得利润15万元;如果按机会成本算的话,设备的成本就是10万元,企业家获得利润10万元。

在微观经济学中,除非特殊说明,提到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也叫“经济成本”。

二、沉没成本

第二,什么叫“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在决策时已经发生,因此不影响理性行为者决策的成本。

比如,你花20元购买了一张电影票,而该电影给你带来的效用价值30元。那么这显然是一笔合适的支出。但是,假设电影还有10分钟开场时,你来到电影院,发现票不见了,如果要看电影需要重新买票,你还会买票看电影吗?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你还是应该买票看电影的,虽然早先价值20元的票丢了,但那是已经付出且无论如何都不能追回的成本,眼下的问题是:你是否原因花20元看一场对你价值30元的电影。

沉没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成本是要向前看。只有尚未发生的成本,才是需要考虑的成本,才能影响人的决策。

三、效用与剩余,收益与利润

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付出成本,是因为可以获得对应的好处,或者说“幸福感”,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称其为“效用”。相似的,厂商投入人力与资本成本生产,是为了赚得“收益”。为了简便,我们把消费者的效用和生产者的收益统称为“收益”,只不过分别称为“消费者收益”和“生产者收益”。

另一方面,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的“效用”减去“成本”等于“剩余”;厂商的“收益”减去“成本”等于“利润”。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也把消费者的剩余和厂商的利润统称为“剩余”,只不过分别叫做“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成本、收益、剩余,三个概念可以用这样一个例子理清:小明花5块钱买了一个冰淇淋,掉地上了,哭得比丢了5块钱还难过——因为5块钱是“成本”,冰淇淋带来的“收益”是大于5块钱的,即“剩余”为正,否则也不会买,所以,小明哭得比丢5块钱更难过就是正常的了。当然,还有其他心理学中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哭得更难过,但对于理解成本、收益、剩余这三个概念,这个例子是说清了。另外,成本也是因提供者而异的,作为买方,小明付给卖方的成本5块钱,但如果作为卖方,小明提供冰淇淋的成本,等于冰淇淋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是要大于5块钱的。

最后补充一点:在现实中,相对于厂商的“成本”,消费者的“效用”往往是一个更主观、易变、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变量,具有更大的波动区间和可操作性。而成本与效用在这个角度上的非对称性,也给厂商的“营销”和“包装”行为带来了空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了解广告效应、攀比效应等等。一个简单的例子——想想很多价格不菲的化妆品和皮包就知道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经1 - 2」权衡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