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咏春拳手法的三角结构与几何上“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本质区别

经常看见有人在网上交流时或者是公众号推送文章时解释拳理,把咏春的手法结构和腰马结构全都解释成“三角形的稳定性”,个人认为这样并不妥当。腰马有时的确可以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有时还不是,原因与手法相同),而手法却完全不能用这个几何原理来解释


就以摊手为例,构建模型(见下图):

图解咏春拳手法的三角结构与几何上“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本质区别_第1张图片
三角结构 与 摊手简化结构

1.几何稳定的三角框架模型:左下木条连接墙的位置与墙固定在一起,与另两木条连接的位置为铰接,理论上(如果没有三边互相牵制)铰链可任意角度旋转,铰链足够光滑,摩擦可以忽略

2.摊手结构简化模型:左下木条连接墙的位置与墙固定在一起(此处为简化,默认肩的结构足够好),与另一木条连接的位置为铰接,铰链足够粗糙,即使受外加推力也不会旋转

两模型均忽略木条的重力。

现给两图分别加水平向左的推力。

那么左图的受力特别容易分析,水平边可以直接提供反作用力。

右图的分析稍微复杂,见下图:

图解咏春拳手法的三角结构与几何上“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本质区别_第2张图片
摊手结构的受力分析

由于铰链(即肘)足够粗糙(即所谓“摊手的结构好”),铰接处便可提供水平分布力,以使右边木条(即小臂)受力平衡&力矩平衡。这个分布力的反作用力使墙面(即肩)产生水平支持力。

虽然最终肩产生的力与稳定三角结构是一样的,但是,这个结构稳定的前提是“铰链足够粗糙”,即要把结构练习得足够好;而真正的三角形却不用,即使铰链没有任何摩擦,三角形依然稳定。

所以总结下来,如果说摊手结构稳定是由于三角形(与生俱来)的稳定性,那么除非做摊手时把肘松掉依然有结构(然而这显然不可能),否则就是错误说法。


经常看到有人解释咏春三角结构说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关于咏春的公众号推送也不乏这样讲。甚至为了“阐明”这个道理,还画个手法的简笔图,大臂是一条边,小臂是另一条边,然后用笔把手和肩“连起来”,充当第三条边…

我没否认手法结构的形态是三角形,但这个三角形和结构的稳定又有什么关系呢…

没有针对谁的意思,知道这样讲的人其实都是无心错误,只是看的次数太多了,实在忍不了了,故作此文。这样的解释在理工人眼里实在是a big mistake。

咏春拳是一门很科学的拳种,但是我们要做的是用严谨的科学来分析它,而不是随意地把所谓的科学强加于它。在用科学解释拳理之前,我们需要经过仔细的思考论证,不仅要在拳术方面论证,也要在物理、生理等方面思考,确保自己的解释合乎科学道理,这才是科学的咏春。

在不了解科学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臆想来使用科学,就好比是没与拳击手交过手就臆测拳击不能街战一样,往往犯下别的专业人眼里是错误而自己却意识不到的错误。

                          咏春小白 17.03.18

你可能感兴趣的:(图解咏春拳手法的三角结构与几何上“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