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担待命运,而不是屈从

《立春》:担待命运,而不是屈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被自己感动了……”

                                                          ——题记

多年前的一部李樯编剧、顾长卫导演的《立春》,恰好埋伏在每年立春之时,在这个时候都要把这部电影拿出来重温下,好像才能算做一个新开始。这部经典电影之所以长留在心中,大抵是因为它反射到了我,你,以及每一个怀揣理想的小人物都是王彩玲的缩影吧。

顾导的电影贴近社会现实,不需要用死亡去震撼心灵,但那种细节会带来更长久的感悟。整部片子透着淡淡的哀伤,朦胧,压抑,拍摄上,用灰色调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事与愿违的命运。各个画面都是有思想的,耐人寻味的,触动心弦的。

女主人公王彩玲自称“除了老天爷给了一副好嗓子之外,就是个废物。”她的天籁歌声与长满雀斑的脸、臃肿的身材形成强烈对比。虽然其貌不扬却不自怨自艾,依旧热血追求艺术,幻想成为中央歌剧院首席女高音,用尽精力和积蓄只为能进北京,北京于她而言就像是一道光,只要远远的看一看,希望也就近了。生活虽苦,精神富足,给自己营造一个梦境,也在冥冥之中等待着什么。而在别人眼里这是天方夜谭,甚至当做异类沦为笑柄。在这个闭塞的小城被扼杀着才华,这样的她是孤独的,来源于不被理解与排斥。那种无奈是有多想挣扎着离开呢,那句“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是决绝也是不屑。相对于这座小城,王彩玲是生活在别处的他者,她的精神凌越于现实,她的爱情也理当如此。

其实电影里的人物何尝不是被放大的我们。在不同的城市里时刻都在上演着自我期待与社会认同的偏差,自命不凡的人有很多,被生活打磨棱角的,更多。人生那么珍贵,能在世俗框架下敢于做自己是世间多么奢侈的事。这样的人生观正是很多人不敢追求的,太多人被同化,麻木地活在别人的嘴巴里,过着别人认为的正常生活,以至于悦己变成了悦人。所以欣赏王彩玲的不卑不亢,拒绝他人的同情,摒弃苟同的生活,认同自己,清楚现实,并给自己留退路,这些都是可贵的。

故事通过王彩玲与其他人物的几段微妙关系,侧面衬托出她的鲜明个性和世态炎凉。借画画青年黄四宝和为歌剧倾倒的工人周瑜刻画出她对神圣爱情的向往,那是“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的倔强态度。以及“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最深的感情只能是爱情”的信仰 ,还有“献身艺术,献身爱情”反复吟唱的歌词,也是王彩玲人生的写照。借年轻漂亮邻居小张老师的婚姻关系前后对比表现出她对婚姻的在乎。借芭蕾舞者胡金泉证明“你跟世俗生活水火不容,但我不同,我就是不甘平庸。”借假扮绝症病人高贝贝流露出她的善良和正直,以及看到年轻时追梦的自己。值得反思的还有社会为什么能接纳高贝贝这样善用潜规则哄骗大众的“成功者”,却逼得有真本事的人走投无路?借老父母和孩子感受到她的孝心与爱心。以上这些也都在说明王彩玲的相貌丑陋更能体现她人格的完美。

镜头随着时间向前推移着,这些人最后又过的怎样呢?

在舆论压力下,舞者胡金泉用非礼女学员来证明自己是“正常人”,在监狱里戴着镣铐跳舞,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安全感。画家梦破的黄四宝混成婚姻介绍所骗子,周瑜结婚生女过着油盐酱醋的小日子,他们都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但王彩玲没有放弃。她对艺术的爱、对美的追求只是转换了一种形式。她想当母亲,但没爱的人,所以去福利院领养了一位兔唇小女孩,起名王小凡,平凡的凡。逐渐摆脱了拧巴状态,和普通人一样辛苦地讨生活,但她的内心是不一样的世界,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的理智。赚钱带养女到她的精神故乡-北京治好了兔唇,因为她知道容貌对女孩的人生会有多大的影响。

影片末尾,在天安门前的场景让人说不出的感慨,养女王小凡望着王彩玲嫣然一笑,这一幕,是温暖的,像春风,又是希望。仿佛看到了心中那个鲜活的理想,站在金色大厅高唱歌剧,幻想也是那般美。

人们常说,人心强不过命,王彩玲说,“既然那是你的命,你就得担待它。”是担待,而不是屈从。王彩玲没有失败。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春》:担待命运,而不是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