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只是一本儿童书

它不只是一本儿童书_第1张图片

在中国四大名著中,盛传着这样一句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年轻人不看《红楼》,只有《西游记》是全民皆宜。《西游记》在1986年春节一经播出,轰动全国,老少皆宜,获得了极高评价。该剧重播次数超过2000次,百看不厌,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为什么说《西游记》全民皆宜呢?小孩子读,会喜欢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英勇无畏和故事情节的离奇绝妙;中学生读,除了应付考试外,还会经常幻想自己可以变化成各种形象,提前了解家长和老师的想法,成功解决各种难题,更能为自己的作文提供丰富的奇思遐想的素材;成年人读,可以学习其中百折不挠的精神,乐观勇敢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佛家人士读,可以了解明代佛教的实际情况,坚定修炼成佛的决心和信心;“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鲁迅的话则代表了学者的心声;“《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学者张书绅讲的古代文人的看法;即使是外国人,也非常喜欢《西游记》,《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西游记故事可谓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社会各阶层皆宜。

研究《西游记》的学者和普通民众很多,发表的各类文章和专著也多如牛毛,我再谈几点个人读了几遍后的粗浅看法,如有雷同或不同意见,都请批评指正。

一是《西游记》的叙事结构很像一个家庭的发展脉络。《西游记》一百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介绍了全书的一号人物——孙悟空,我把他定义为家庭中的男主人;第八回至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介绍了全书的二号人物——唐三藏,我把他定义为家庭中的女主人;第十三回至全书结束,是第三部分,介绍了历经艰险、取得真经的过程,我把这一部分定义为一个家庭在男女主人的共同努力下生活的过程。唐三藏和孙悟空之间发生的恩情也好、矛盾也罢,就像家庭中男女双方一样,只要生活的目的是一致的,有点情况也是正常的,哪怕再僵,最后还是会坚持下去的。矛盾和困难也会像遇到的各路妖怪一样,不一定每个都能圆满解决,但都不会成为真正的障碍。

二是《西游记》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都喜欢大圆满的结局,而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虎头蛇尾,人们也是对前边的故事很喜欢,到三国鼎立格局建立兴趣开始减弱;刘关张三英去世后,兴趣减半;待到诸葛亮去世,就再也没有了兴趣;《水浒传》一开始官逼民反,108将齐聚梁山,看得大家血脉喷张,后来宋江为求被朝廷招安,害得兄弟失和或被杀,到最后和同是农民起义军的方腊恶斗,两败俱伤。让大家非常不爽。《红楼梦》却是因曹雪芹的早逝而不完整,既让人扼腕叹息,也让人爱得更深。只有西游记,故事情节最为完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功德圆满,人人得以升仙,就连我们观众也知足了。再者《西游记》让孙悟空成为全书的一号人物,也让人心大快。按理说这本书是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著述基础上,经过想象、加工、整理、虚拟、编织成一个崭新的神话故事,主要人物肯定是唐三藏无疑。但全书前七回都没有看到唐三藏一个字,即使是到了的后来,也是一个遇事只会叫“悟空”,只会说“善哉”的老和尚,远没有孙悟空来的丰满。

三是《西游记》描写极为丰富。全书人物众多,除了师徒四人外,天上的、人间的、龙宫的、地府的、魔窟的等等都有,既有人,有神,有仙,有佛,又有妖,有怪,可以说是人物太多,而且还种类繁多,不仅长相都不一样,就连性格爱好也决不相同。打斗场面众多,从大闹天宫开始,直到圆满取得直经,孙悟空从天上打到地面、从地面打到大海大河,打到各种妖洞,对手有天兵天将、虾兵蟹将、妖兵魔将,还有飞禽走兽,每一场战斗都有各自的特点;环境描写众多,从天堂仙宫、人间皇宫、海上龙宫、阴曹地府,春夏秋冬、风沙雨雪,沙漠戈壁、火山丘陵等等,不要说写,就是读都感到应接不暇,但吴承恩硬是凭着自己的如椽巨笔,一个个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不同的年龄段,我读过许多遍《西游记》,每一次捧读,都让我为吴老高超绝伦的描写天才和语言艺术所折服。我相信大家也会和我有相同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它不只是一本儿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