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分题“笑料”背后的思考

送分题“笑料”背后的思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近日,郑州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业水平测试试卷,让学生见识到了真正的“送分题”。这张试卷选择题的前三道依据同一句话——“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1863年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区别只是抠了不同的关键词作为选择题的选项。就“雷人试题”一事,郑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命题老师责任心不强,也有试题审核过程中把关不严的原因,后续将根据调查结果,依规依纪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6月18日央视)

  诸多网友看到这篇稿件后反响强烈,总觉得试卷“放水”竟然到这种份上,可谓是毫无节操可言。围观网友冷嘲热讽,觉得命题人真敢玩,实在很难想象,一次全市的统考,居然能“水”到这种程度。也难怪郑州市教育局下不来台,此举可谓是“严重影响了郑州职业教育形象”。

  也许更多的网友关注的是命题者的命题初衷,市职教教研室把关不严等问题,我作为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老教师,也有着自己深深的体会。

        其实,这份奇葩试卷绝非仅是某个人的过错,而是整个职业教育管理机制集体失职的产物,也体现了国内职业教育人的悲哀!

  众所周知,国内职业教育的生源是职业学校最为头疼的事情。德国的校企双元制职业教育可谓是成功的典范,“德国制造”以其质量优异、制作精良而闻名全球。

        在德国,每年有大量青少年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进行某职业技能学习之前,必须先通过申请,获得某相关行业企业的学徒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以后,再去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这样的模式意味着,企业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自己培养学员的义务和责任,企业是主动积极的参与学员的培养。

        在中国,职业教育被看做是“二等教育”,是家长与学生无奈的抉择。进入中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落榜或没参加考试分流而来的学生,学生来的目的可谓是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就是奔着“混”个中专文凭,有的学生是迫于没有更好的上学渠道,有的学生家长觉得孩子年龄还小,放在学校还能让老师代为照应,俨然把学校当成了保姆院,学生迫于家长的威严违心而从之。这样的情况之下而来的学生,几乎没有奋斗的目标和上进的斗志,我也多次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问起有无自己的志向与打算,有的学生说要当兵,有的要创业当老板,有的竟也选择所学专业之外的行业,但大多数学生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随着前面学生的意见说,没有自己的思考与主见。后来我也仔细观察有创业打算的学生,学校在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老师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他们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也不会主动去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也不会根据自身短板而去有效改进,不会围绕着创业做足前期功课,更多的是把创业徒留口头!

        目标不明确,基础知识薄,自学能力差,问题现象多,缺乏责任心,课下生龙活虎,课上酣然入睡,时时处处需要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学生仍然还会背道而驰。有的学生能在老师眼皮底下打闹,课堂上偷偷玩手机现象层出不穷,晚休偷偷玩手机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每次课堂检查,凌晨查岗仍能发现很多,有的学生手机被没收一个还有一个,这种现象屡禁不止。这样状态的学生何谈白天能有充足的精力去听讲?当老师提问时干脆拿“不会”当挡箭牌,把学校当成成长的安乐窝。后来系部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手机袋,要求学生课前将手机装入手机袋,课下自由使用,但学生总是不自觉,每次都是老师发了火才会不情愿的把手机掏出来。学生违规使用手机,老师发现代为保管,要求召开家长会时由家长到校领回,学生不乐意,直接拨打“12345”市民热线进行投诉,有的家长竟出面托关系找领导也得想法帮孩子要回去,遇到我这种“一根筋”的老师,“12345市民热线”与领导面子都不给的,学生只能认栽,也存在个别学生拿不上学说事,不上学手机总还是要归还学生的!

        职业教育原本就是轻理论重技术、轻应试重实践,这是由其自身特殊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可能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才导致了郑州中职统考命题的漫不经心。其实,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职校的理论考试,更多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并不起到实质上的、严格的考核、筛选和评价的功能。以此为出发点,相关试卷的拟定,往往本着“不为难学生”、“让尽可能多人过关”的原则。而所谓“送分题”,大致就是出于这种考量。

  坦诚点说,郑州中职统考“送分”的初衷也许并没太多过错,错的是“送分”送得太过露骨、太不走心。题干互为答案,如此送分让应考者尊严很受伤,让围观者感叹世界太荒唐,让管理者面子丧尽无比难堪,“送分”送出这等天怒人怨的效果,也实在是堪称奇观。而事实上,就算是要让考生们安然过关,原本也可有其他无数个替代方案。比如说,提前划出考试“重点”,多给出几套仿真模拟卷,整体提高学生分数,毕业前补考等等——但凡真用点心,巧妙而体面地放水送分,作为职教人都能理解。

  一方面是现有教育管理规范对职校理论考试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却是职校师生对此类考试的普遍性敷衍和抵触。我校从几年前便实行教考分离,委托外地市老师根据教学大纲与进度进行命题,不能不说领导也是绞尽脑汁、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初衷是好的,目的是想促进老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但最终还得靠折算学生分数才能解决这一矛盾,这种矛盾在职业教育中长期未能调和,各方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套相互妥协、默契维持的方式方法。然而,这次沦为笑料的送分题,却无意之间打破了上述这种“默契”。于是乎,所有人都看清了其中门道,职业教育中那些被搁置的“老问题”,不得不重新被审视和思考。从这个角度看,这或许也并不全是一件坏事。

        以上个人观点,不代表全部学生与学校现状,但也反映了大多数!

  【2017年6月24日,写于学生期末考试前夕】


你可能感兴趣的:(送分题“笑料”背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