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的第五天了,我发现自己这几天完全没有时间再写文章,也没有时间思考。
我还记得自己的承诺,也不想放弃。于是我想想有什么办法。
我再回顾自己这一次的共读目的:
为了让自己把《思考,快与慢》的思考方法用在自己的每日反思当中。
为了提升自己在做决策的时候,对决策背后大脑运作机制的觉察,纠偏,以让自己做出更高概率正确的事。
当时设定的目标是每周2~3篇作品声音,做少数人,早上5点起来看书。
目前可以保证的是早上5点起来没有问题。但是作品声音如何保证呢?
我为什么要坚持有作品声音?
利用作品声音好好梳理自己的所学,并且逼迫自己思考所学与自己的联系。
贪多的大坑!
写下这个目的,我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无法下笔写东西,是在内在我隐约有一个期待,想把永澄老师一个早上的共读全部掌握,理清楚,才能写作品声音。
这个期待很大,自己目前的知识储备并不足以去马上把所有东西都弄懂。
R(期待)很大,而s (进度)上又不想落后太多,而c(成本或者资源),时间资源不够,理解力不匹配。Q(质量)无法下降。
嗯~这样,作品声音很有可能没有啦。
我再重新思考自己有作品声音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把新学到的东西,写进自己的认知体系里面,和自己进行关联。
在面对C,S都没有办法调整的情况下,那么R降低,让自己哪怕收获一点,一个小的知识阻塞,也胜过于行动崩溃,一无所获。
R降低,那么Q的标准为,获得一个框架或者模型,或者一个概念的打通,即可。
至于做笔记,我得承认,我确实在这一块没有什么积累,我很少用思维导图,也根本不知道速录怎么做。
那么这一块,我只好借助光喵的了,记得打赏他,用钱买时间,以后时间资源充足再学习这一块。
那么听课的时候就重要记下自己能记的,然后再参照光喵的复习。
How?
1.在听完课第一时间就在简单写自己最初步的认知和收获
2.记录自己不明白的点。
- 在通勤时间,搞懂一个知识阻塞。
4.整理思考过程并补充进
今天早上的收获:
快思考的判断依赖于:专家式的直觉思维,启发式的直觉思维,情感捷径,无意识的大脑活动~
专家思维:长期刻意训练的结果。不要把这种专家直觉魔法化,普通人也有,只是没有机会展示。
举例:消防员以及象棋大师的例子
老大引申:把刻意训练写入长时记忆工作模组,对组块进行刻意训练。并且打通组块之间的关系。
训练调取的能力,形成路径。
我突然打通了自己正在研究的数字能量学,每一个数字在每一个部分,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个组块。 我需要做的事,去寻找这些组块的事迹,去观察他们的行为,来获取对这个组块的心理表征。
怎么写入长时记忆呢?我想到是把自己的观察以及心得体会写下来,在写中整理,在写中思考。
也可以把尝试在生活中主动让自己分析,这样的方式来写入我的长时记忆。
情感捷径:置换问题。
在最初的会产生认知压力的问题上逃离开啦,换成一个喜好问题来回答。
我马上联想到男女之间闹矛盾时,大多是情感捷径惹的祸。
例如:昨天晚上,我的爱人可能是太累了,回来就一直躺在沙发上。
我也非常累,但是坚持陪孩子玩了2个小时,孩子临睡前请求他帮忙带孩子刷一下牙。他拒绝了。
我对他不帮助我的行为,无法理解,也分析不了后面的真正原因。(或者那个原因我不接受)
这个时候,我开始启动情感捷径了。因为自己不喜欢这种不被帮忙的感觉,我直接下判断,他是一个不爱家的男人。
做出决策,不理会他,直到第二天的早上。学了情感捷径以后。
哈哈哈~他不帮忙带孩子刷牙,与他不爱家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啊。
思考:为什么轻易就放弃共读活动?你的判断是什么?你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放弃共读活动,是因为自己读不懂,也跟不上。而读不懂,跟不上,对于我没有收益。
收益:是由原来不懂到懂,或者懂一点点。那也是边界的拓展。对于原来的自己,不都是有收益的么?
因为不懂得越多,收益会越大。反之若原来就懂很多,收益就少。
对收益标准的模糊。不懂会产生认知压力,带来情绪上的紧张,和焦虑。
因为这种紧张和焦虑要启动系统2,而系统1还木有等系统2启动,就置换问题:读不懂就是没有受益。于是就做出放弃的决策。
也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置换问题为?我可以早起吗?
好像不可以早起于是就放弃了。
2.知道了框架阅读法:
读书要先搞懂书的框架,在框架下才会更加好阅读一本书。
我今天获得了老大框架阅读的心理表征。翻来腹去进行结构的梳理,层次的分解:并列,还是递进,是总分,还是分总?
利用脑图进行结构的梳理。
老大领读的套路:弄出框架,对关键词的抓取,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和老大有什么关系,写入自己的认知,引申阅读,还有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