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平衡术”

导语: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部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团队知识管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重视,搭建一套完善的团队知识管理体系成为许多知名企业的共识。

搭建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平衡术”_第1张图片

早在1998年,我国就已引进知识管理概念,像联想最早是2003年成立知识管理部,包括还有像首都机场公司。不断有这样的一些企业开始对知识管理进行探索,知识链、知识挖掘、学习性组织等等智力资本广受重视,知识管理被导入实践。

直至发展到目前,业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即为企业实现可编码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新途径的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在这些不断地肯定式探索中,我们发现团队知识管理体系往往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特点:它给人呈现出一个“生产者即消费者”的平台印象。由团队成员生产内容,同时也由团队成员来使用、分享内容,整个流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产自销的内容生态环境。想要从中获得高价值的内容,就需要有人向其中输入高质量的内容。所以,想要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态,为企业创造持续不断的知识生产力,就必须达成生产与消费的平衡。

那么,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达成平衡?

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促成高质量智力生产传递的首要一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在行动中所蕴含的未被表述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在企业中,隐性知识往往表现为个人的经验、技能等,珍贵却难以存留,它的价值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实现。

隐性知识显性化,通俗地讲就是把工作经验转化成文字或流程等。一个可考虑的方式,即在企业内部创建学习型组织氛围,将隐性知识始终贯穿于知识积累的整个过程:项目进行中或结束及时进行经验分享,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开展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会议,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持续创新、扩散等,达到生产与消费的均衡。

持续不断的知识输出

知识创新具有高成本性、高风险性以及收益和分配的不确定性,使得创新成功后知识拥有者会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有意的垄断。因此,要求分享知识,保持知识的更新输出比较困难。此时,企业组织就需要建立恰当激励机制,合理满足高质量知识拥有者的利益要求,激发他们知识输出的意愿。比如,承认个人知识的独创性和专有性,建立恰当的评价指标和以知识贡献率为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使成员得到知识共享的实惠。另外,为员工提供成长机会,促使员工获得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管理平台的实用逻辑

最直接最实用促进“产销平衡”的手段,就是懂得利用管理工具。利用平台化的管理工具,搭建人力资源知识库,形成组织知识地图,有效地将员工知识进行规范管理,可以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有序流通,提高知识的利用率。


搭建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平衡术”_第2张图片

                                                                                  (图片源自伙伴协同管理平台知识模块)

知识管理平台从社会化角度进行模块创建,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企业的知识生产与消费提供更便捷的运作服务。许多知名企业都在大力鼓励利用针对web端、移动端、桌面端全终端、全天候的社会化软件共享知识,并尝试将专业知识嵌入门户网站及关键的业务流程,以实现全局协作,事实证明这是非常见效的举动。

不可否认的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搭建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但知识管理所产生的巨大经济与发展价值,却值得每个企业耗费精力和成本去坚持完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搭建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平衡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