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一点心里话写给大家。
这个公众号有大部分订阅用户是互联网相关从业者,其中运营新媒体的小伙伴居多,快过年了,第一次想和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故事。
一
2014年8月22日,我注册了自己的第一个公众号,两年多来,和mp.weixin.qq.com这个域名已是老相识。(在此感谢恩师党建宁当初的推荐和鼓励)
最初登录微信公众号网站,用户体验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功能设置十分不完备,编辑器界面可以被广大小编吐槽到天黑。
还记得,那时候的自定义菜单还没向未认证的订阅号开放,那时注册的公众号还可以开通认证。
有次和张生辉学长聊天的时候得知,比我再早些时候注册公众号,甚至微信订阅号还没被折叠到“订阅号栏”里。
2014年11月21日之前注册的个人订阅号支持认证
最开始,我在公众号里写书评、影评、推荐、IT小技巧,一锅杂烩,在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写作方向时,一直处于混沌的状态,但让我初步接触了新媒体。
运营三个月后,机缘巧合,和朋友一起注册了我们学校的公众号,自那开始了高校新媒体运营之路。
注:注册于在2014年12月,公众号注册可以重名,以个人主体注册高校订阅号也是支持的。
二
在后来的八个月里,和朋友成中如此苦心经营。想到创意就推活动,没有活动就推新闻,没有新闻就做视频,没有视频就写故事。其中既有个人创意文章,也有UGC内容,整体数据扶摇直上。
承蒙上天眷顾,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让我们成长。伴随着学校更名的信息流出,我们开始策划“跟热点”:学校Logo放出,我们独家首发;学校更名现场图片,我们第一手采集发布;学校更名晚会,我们也一直在盯...
学校更名当天,我们推送的一手新闻首创100000+,回想以前,我们所做的努力貌似没有白费,却没有意识到背后的风险和危机。
到2015年8月,学校的“双微”平台搭建如火如荼,微信、微博账号逐步在建设,但作为个人主体的微信号,当时无法进行相关认证,主体信息无法更改,迫于一定的外部压力,不得不关掉个人号,另起炉灶。
如今新号也做得风生水起,虽然早已不再直接参与,仍能感受到这团队背后的付出和汗水。
也大概在那时候,结束了高校新媒体运营。
三
接下来开始了实习,开始做编辑+新媒体运营,对企业大号有了第一次初步“亲密接触”,也正是这次机会让我在新媒体领域找到了方向。
新媒体运营早已不再是发文这么简单,还有考虑怎样把握公众号的品牌调性,怎样用最合适的排版抓住用户的眼球,怎么做封面图内图,怎么做数据分析,需要每个编辑仔细考虑和打磨。
在运营企业新媒体过程中,基本保持每周2到3次的写作频率,在这个过程中对能力提高非常有帮助,通过团队商讨选题方案,写提纲撰文,讨论封面标题,那段时间是成长最宝贵而艰辛的一段,在这里真心感谢震凯、邵姐姐、芳哥和艳姐。
只有把我们的内容放到市场上,才能直到自己的产品是否真的受欢迎。文章也是,只有反复推敲琢磨,付出心力,文章才有可能真正让用户感到走心。
在结束企业新媒体运营的实习后,被迫返校。求职间隙闲来无事又拾起了公众号运营,在运营这个公众号时,参与过V先生创办的每日千字文群,按照群规要求需坚持日更。
那段时间是对个人之前运营经历的一些总结,将所思所想所为全部转化为文字表述,这个过程也非常非常有收获,由衷感谢V先生的平台搭建和森哥的费心经营。
四
大概两年多的新媒体运营经历,本以为做自媒体会一条路走到黑,却有时却想着放弃。
在之前和一位新媒体行业前辈聊天时,他说道“未来80%以上的自媒体都会死掉”,我开始是不信的,后来我信了。
1.先从个人来说,无论是运营企业公号还是高校公众号,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自媒体搁置,不是不想更新,是没有更多的时间。
即使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去想,更多人还是更倾向于回报率更高的事。
2.绝大多数的自媒体最缺乏的是三样东西:影响力、特色和粘性。
80%以上的自媒体没有打造一个出色的品牌,至少影响力上就限制在订阅者+朋友圈好友之间;特色则主要体现在辨识度上,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尚不能及,何况变现更是回天无力。
缺乏品牌支撑,更难以做到提升用户粘性,与粉丝维护好关系的前提是用户愿意和你发生关系,而大多数的自媒体是做不到的。
3.未来或许还是属于专业媒体的,至少是专业的自媒体。
像“六神磊磊”、“一条”、“咪蒙”这类公众号,先不说他们如何通过做活动宣传推广,仅就其推送一条信息所吸引的眼球来说,就是一般自媒体无法相比的。
他们有强大的内容产出能力,能招揽最能带来资源和价值的人才,能实现盈利同时不危及信誉,对自媒体而言真的很难。
没有必要打击自媒体的信心,坚持努力的自媒体也不会动摇,依然相信每一个在努力奋斗的人都能找到理想的方向,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