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信达雅”与100%的村上春树

5月10日下午,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在图书馆报告厅举办了“外国文学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此次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日语系教授林少华主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文学翻译的“信达雅”与100%的村上春树》。

林教授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同时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落花之美》、《乡愁与良知》。译有《挪威的森林》等村上春树系列作品。

听林教授的讲座如沐春风,耳目一新。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我聚精会神,听得如痴如醉。首先感谢卞建华院长能够给我们外语学院的学生请来这样一位有学问、文化素养极高、对语言拿捏精到的大师。

林教授首先以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回顾了他的早期求学经历,作为一名农民的孩子,生长在“连乌鸦飞过都会落泪的穷苦地方”,他硬是凭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读书的喜好,成长为我国有影响力的翻译家。正如林教授自己所说,有“命运和机遇的释然”,但是我认为和他自身的坚强毅力,长期不懈地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

王小波说:“不把秘密说出来,对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公道的。”林教授向我们阐述了他成功的秘密。首先要喜欢看书,看文学书。他看书特别注重句子的修辞,留心句子的表达方式。并把优美的句子抄写下来背诵。他还背诵《汉语成语词典》,并手抄《新华字典》。背诵这一习惯持续了他的大半生。今天的讲座,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积累的若干语言精美的语句。林教授说我们不管年龄大小,在语言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像个孩子,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世界上任何的美都比不上语言创造的美。

林教授强调大量的母语阅读以及良好的母语文化基础是做好翻译的关键。母语关乎到审美的价值。如果译者的母语基础不好,用自己的本国语言都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那又怎样能够把外国文学作品译得精致呢?另外,词汇量也是做好文学翻译的关键。林教授自己的日语词汇量巨大,别说国内,就是在日本也很少有人能够难倒他。

只有自己的母语基础好,语言表达能力强,词汇量巨大,才能去捕捉译文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灵性和灵气,翻译出一部好的作品。

那么怎样提高自己的母语写作能力呢?林教授给我们的建议就是写日记。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最基本最快速的办法。只有勤写勤练,我们就能逐渐地写出一手好的文章。

有的同学提出自己母语修养比较优秀,也经常发表点文章。为什么在翻译时就突然卡壳了呢?就好像自己突然之间不会说中国话了呢?针对这一问题,林教授认为这是译者的外语能力不够厚实,对原作的欣赏能力不足,缺乏对语言微妙语感的捕捉和感受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译者首先要大量阅读原著文本,强化自己感受原著语言魅力的能力和对原著语言的掌控能力。机械化、程序化、模式化的阅读形不成语感,只有注重外延性和内涵性的阅读才能提高把握原著的能力。我们要在大量阅读原著的同时,要仔细地打磨自己的语感,领略原著的文化内涵。

“好作家遇上一个好翻译,几乎就是一场艳遇”,这是林少华教授引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钧老师的一句话。他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也是如此。他认为他和村上春树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那就是对于“审美”的把握。岳飞说兵无定法,翻译也是一样。翻译是译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气质的镶嵌,灵魂剖面的对应,出神入化,知者自知。之所以林教授的翻译有味道,就是因为他的翻译比一般翻译多了百分之零点五的灵性,有了这些,作品就活起来了,语言就跳起来了。这是他认为他翻译村上春树作品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最后,林教授讲授了翻译的文体。文体具有普世性的渗透力。首先译者的任何翻译都是自身对原著理解能力的转换。其次,译者对原著字里行间的韵味的捕捉和感悟,也是译者本人的文体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文学翻译是文学的再创造艺术,文学翻译中的“信、达、雅”,“信”就是要内容忠实;“达”就是行文忠实和文体忠实;“雅”就是艺术忠实和审美忠实。文学翻译就是要保持原著中的“美”在目的语中再现。陌生的美是艺术的生命。一个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不是字与字之间的对译,而是审美观的相同。不是技术性的整容,而是艺术性的临摹。

我们要让翻译成为人生的乐趣,而不应是一种负担。我们要对世界怀有激情和爱,努力翻译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学翻译的“信达雅”与100%的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