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医学

   樊代明院士是消化内科专家,全军消化病研究所所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第四军医大学校长,现任工程院副院长。当初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普通的卫生员,通过刻苦学习、努力攀登,如今已经登上了中国医疗界的巅峰, 成为顶级专家,实在是年轻人学习的楷模啊!他把哲学、科学、艺术、医学融会贯通了来讲,医学上要通“道”,即哲学,下要通气,即科学。他今天早上的讲课是相当震撼人心,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的“三观”,让我们形成了新的“整体观”、“整合观”、“医学观”。

  樊院士的“医学观”是“医学不等于科学”,是指我们不能只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医学,而并不是指医学本身是不科学的。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和人类对知识的认识水平上,只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对,即100%,一个是错,即0%,寻找的是普适的真理,不存在处于对或不对的中间状态,而不能说是有时对有时错。而医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处于0%至100%之间,生命体是一个开放、复杂且具有特异性的系统,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绝对化的标准来衡量某一特定的个体,这时就需要医生的经验。比如,一个人得了癌症,按照一般的思维是要吃药手术,而且一般活不长久,然而有些人不需要治疗照样可以痊愈再活十几年,且人的生理机能调节也会受人的心态的影响,若非得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个体,岂不荒谬?那样直接在家里用电脑看病就好了,要医生何用?同样的药有些人敏感,有些人不敏感;同样的疾病做同样的手术,有些人预后好,有些人术后没多久就身亡;同样是打麻醉,同样的麻药,许多人都没问题,可极少数人人高度过敏,发生麻醉意外死亡。的确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预后,个体难以代表整体,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医学现象。我们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来帮扶医学,但不能用之束缚医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但不能用之误解医学;用科学的数据协助诊治疾病,但不能用之取代医生;用科学共识形成指南,但不能用之以偏概全。一切病1/3不治也好,1/3治了也不好,1/3是治了才好,大部分的疾病是有自限性的,生命是非常奇特的,身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动物有医生吗?动物得病了怎么办呢?全靠它自身的免疫功能。

    另外,樊院士谈到了“整合医学”。由于生命体的复杂性,一种疾病可能由很多因素引起,并且会伴有很多并发症,比如,在眼科疾病中只有15%是单纯的眼部疾病,其余都是与其他疾病有关,如糖尿病有时会引起失明。在此种条件下,如果你只去治失明而忽略糖尿病,岂不是耽误了病人的病情?这时就需要医生们将多个医学领域结合起来,共同诊治。另外,表现性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怎样从药理、病理上解释诊治疾病,还要关注其生存环境。在治疗疾病时要考虑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等。如果一个医生的眼里只有器官、只有局部,只有症状,而没有人的整体,那么这个医生又如何治得好病呢?我们的专业的精细化往往导致专科医生的局限性,消化科的医生看不了心血管科的疾病,外科医生只会动手术,对内科合并症无能为力,那么那些患了多系统复杂疾病的人就没有医生可看了,只有等死了吗?我们现在的医学专业越分越细,导致医生全面的急救能力的减弱,许多专家对于本专业以外的急症患者无能为力,这难道不是退化吗?我们的神医华佗不是什么病都能看吗?不是从头到脚都能治疗吗?他难道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吗?他难道不是运用中医里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吗?我们需要还器官为病人,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回到临床,从药师回到医师,要身心并重,要医护并重,要中西医并重,要防治并重,这就是我们的大健康、大保健的理念。我们要用逻辑思维来串联整合医学体系,用抽象思维来并联整合多系统、多学科,用形象思维来交联整合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如果用樊院士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医疗实践的确可以对我们医学发展起到不可想象的作用!做为一个妇产科专科医生,如果眼里只有妇产科的疾病,而看不到患者的心慌、胸闷、端坐呼吸心血管疾病症状的话那就会导致误诊,严重者会延误病情、导致患者死亡!然而,你如果能够全面地、整体地去观察患者、治疗患者,那么这样就会增加患者治愈的机会!

整合医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整合医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整合医学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整合医学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整合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