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本文是Always发表在产品壹佰的文章(http://www.chanpin100.com/article/104468)转载文章仅供大家习,不作任何商业用途。
一个真实存在的需求,不仅能给用户带来惊喜,也能够促使产品焕发新的活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需求的判定,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老板、客户或自己拍脑袋确定。特别是To B的产品,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一味满足缺乏理论和数据支撑的需求,不仅会导致团队在开发过程中产生困扰和做无用功,而且随着需求的增加,会渐渐将产品带上弯路,浪费公司资源。尤其在创业公司中,这将是致命的。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准确分析需求呢?
一、分析需求来源,深度挖掘需求本质
1、认知需求产生的过程
需求是人们对于某种东西感到缺失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当这种心理状态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的想去获得某个东西,以满足这种心理状态。这个时候,心里的欲望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当在现有环境中,无法获取到这种明确的指向性来满足这种心理状态时,就会向产品提出这种需求。
从中可以看出需求的产生有三个步骤:
1.用户原有的需求:初始需求
2.用户认为的需求:经过自我加工后的需求
3.用户表述的需求:口述时表达出来的需求
产品经理接触到的需求,大多是用户表述的需求。比如说在产品中增加一个会议功能、界面上增加一个搜索等等。
举个老生常谈的例子:老王房子刚装修完,想在墙上挂一些有意境的画,来提升逼格。画买到后,这时想该如何把画挂上去;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需要在墙上打个洞,打洞需要钻头,老王又急呼呼的跑商店购买钻头。
这时,老王的需求是这样的:
1.用户原有的需求:将画挂到墙上去
2.用户认为的需求:通过打洞的方式将画挂到墙上去
3.用户表述的需求:我需要钻头
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挖掘出用户的本质需求呢:
老王:我要买钻头。
PM:你用钻头干什么呢?
老王:在墙上打洞。
PM:好好的墙,为什么要打洞呀?
老王:我房子刚装修完,想在墙上挂些画,所以要在墙上打洞,把画挂上去。
PM:哦,你是要挂画呀!
所以,只有真正挖掘出用户的本质需求,才能如实的去判断需求、分析需求从而做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分析需求提出方所属的目标用户群
每个产品都有其特定的使用人群,按照其重要程度可以分成核心用户、次级用户、边缘用户。
那么,为什么分析需求时要去判定提出方所属的目标用户群呢?一方面,明确目标人群可以使你更专注于服务某一类特定人群,提升这类人群的满意度;另一方面,目标用户的环境和使用场景更符合产品定位。
举个,某个公司的安全移动办公软件:
核心用户(70%):政务、企事业单位人员
次级用户(20%):普通企业
边缘用户(5%):其它人员
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经理应该更专注于政务、企事业单位人员提出的需求,一是通过目标用户提出的需求不断去了解目标用户真实的办公环境、使用习惯,将自身融入到他们的环境中;二是这部分人群对公司更有商业价值,符合公司的战略定位。
但也不能说次级用户或者边缘用户提出的需求就不去思考,有可能他们提出的需求是产品核心功能所欠缺的,不能一概而论。
三、分析需求提出方的使用场景
大部分时候,用户的需求并非一直存在,只有当某一场景出现时才有。同样,在需求挖掘过程中,我们会从用户的描述中获取到他所谓的使用场景。
比如上面例子的老王。他的使用场景是“刚装修完的房间”,这时,产品经理就可以通过目标用户群的特征、行为习惯,来判定当前场景是否靠谱、是否普遍存在、在整个产品过程中什么时候会促发这个场景等等。
同时,我们在分析使用场景过程中,要去判定该场景的促发条件,这个条件在现有产品中是否经常是高频的,或者促发这个条件所需的代价有哪些等等。
四、评估需求所在用户量有多大,使用频次如何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与用户沟通交流后,发现很多需求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前面我们分析了需求所在方的目标用户群,确定后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调研,查看这类人群中是否普遍存在该问题。
举个例子:
比如移动安全软件,其产品核心功能是保证数据安全存储和安全传输。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会发一些文件,并通过市面上常用软件来编辑查看,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保证其安全性,但又没有资源去做安全编辑软件。后来我们在调研该用户群时发现,其公司文件传输频繁,用户大多数是通过市面上常用软件编辑和查看。
五、使用kano模型,判定该需求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
日本教授野纪昭构建出的kano模型,将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划分为5个类型:
魅力因素:用户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
期望因素: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
必备因素:当优化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下降。
无差异因素: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
反向因素: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下降。
通过分析该需求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来筛选和判定需求。比如QQ手机端的数字消息提醒,用户每次打开客户端时总看到各种提醒,得一个一个点击消息,消息提醒才会消失,后来QQ提供了拖动消息提醒可将所有消息变成已读的功能。这种功能满足了很多处女座用户的需求(哎,感觉真好)。
再举个例子:我们在做一款安全社交产品时,用户会在聊天过程中发送一些私密图标,当用户点击图片时图片会自动保存在系统目录中(图片会被系统图库获取到)。后来我们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做了一个加密图库,用户在客户端发送和接收到的图片会加密存储,从而避免图片被系统图库获取到。
六、是否有可能衍生出新的使用场景或需求
实际工作中,产品经理可能因事务或其它原因忙碌着,就把原先需求和方案或者已经做完的功能放一边了。事后,也应该关注和琢磨这些需求,比如:当前需求能否和原先功能有所挂钩?如有,二者结合起来会是怎么样的?是否会对原先的功能起到更完善的作用呢?当做出这个需求后,会不回衍生出新的场景、新的需求呢?
举个例子,我们通过用户反馈的需求,建立了一个积分体系,主要用于激励和回馈用户在平台上的活动行为。那么,当前的积分主要是用于消费或者兑换礼品,如果在这时候增加了会员系统呢?比如VIP-1的用户,每天打卡获取的积分较VIP-2的少,或者只有VIP-5才能下载和使用新的表情包、气泡等。
通过这种衍生出的需求来完善之前单一的需求,使之前的需求更充实、饱满。但不能乱结合,单一功能或结合后的功能一定要简单明了,让用户容易上手。
七、总结
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收集到需求时,要第一时间与用户交流沟通,尽量走到用户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深入了解目标用户在真实环境下的感受,尽可能的挖掘用户的原始需求,充分了解用户真实场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更好的服务用户。
文章结尾:再次申明所有转载文章仅供学习,感谢Always老师的分享,如果喜欢我的文章点关注❤️吧!比心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