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 2 中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 2 中世纪文学_第1张图片

2.1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漫漫长夜”与人文曙光

中世纪文学是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至13世纪末的文学。很长时间,被称为是欧洲史上的“漫漫长夜”。

中世纪是基督教的世纪。教会把古希腊-罗马文化视为异端学说。基督教认为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实现现实价值,而是为了死后灵魂进天堂。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赎罪。

中世纪精神支柱:原罪意识、救赎意识

基督教文化本质特征:以神为本、神取代人

神取代人、灵取代肉是人性的压抑,也是人性的升华。是自然人性的失落,也是对人的精神本质的追寻。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把人的本能视为“原罪”,有压抑甚至扼杀自然人性,对古希腊-罗马文化有排斥的一面,也有抑制人的原始欲望,追求人的精神本质,提升人的灵魂境界的一面。是人性的压抑与升华的交互作用。所以两种文化在对立中又有互补的一面。

中世纪文学可以分为教会文学与世俗文学两类。

中世纪世俗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的先声。

世俗文学主要有英雄史诗、民间歌谣、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等。宗教成分在英雄史诗中表现最明显。英雄史诗是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文学形式,通常指的是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比较重要的有英国的《贝奥武甫》、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中世纪英雄史诗主要歌颂民族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古代英雄。他们的英雄业绩主要表现为为本民族战胜自然灾难、抵御外来强敌、克服艰难险阻,建立了个人的丰功伟绩。最为典型的是法国的《罗兰之歌》。它歌颂了为法兰西民族的统一而浴血奋战并光荣献身的英雄罗兰的形象。

中世纪欧洲的英雄史诗是多种文化与文学传统融合的产物。中世纪的英雄表现为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忠君爱国的品质、有克制自我和牺牲自我的理性品格和献身精神。更多的突出了摩西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而少了阿喀琉斯式的个体本位、放纵自我的希腊人本意识。

民族忧患意识、自我牺牲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广阔的胸襟和人文的胸怀体现了宗教人本传统的博爱精神。所以中世纪英雄史诗中的英雄,特别是理想的世俗君主形象,较多地拥有了理想化的上帝的“神性”,这些人间的“英雄”也因此成了人间的“上帝”。这是双重文化交互影响之必然,也是特定历史发展之必然。中世纪英雄史诗中的英雄形象,拥有了世俗与宗教的双重人文传统,其间闪烁着新世纪的人文曙光。

2.2 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雅典爱情与自然人性的温馨

骑士属于下层封建主,故而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形象尽管有实施中英雄的勇武精神,在文学史上却没有史诗中的英雄那么崇高地位。但有自己的特定内涵和文化价值。骑士文学主要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法国普罗旺斯

骑士传奇分为古代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庭系统

骑士文学主要描述骑士为宗教信仰而战的虔诚,保卫国家或城堡的英勇,对君主的效忠,征战中的冒险与奇遇以及对贵妇人的保护、崇拜和效忠。集中表现的是忠君、护教、行侠、尚武的骑士精神。骑士通常有三种美德,即对封建主的忠诚、对上帝的恭谦、对理想中的女性优雅的爱情。与英雄史诗类似,好斗和残酷的阴暗面往往被理想的色彩所掩饰。但忠胆及侠义的品格也确有其高尚的一面。有古罗马式的英雄的勇武和豪气,也有蛮族武士的勇敢和强悍,但由教士文化的渲染,又使他们带上了希伯来英雄的坚韧、克制和奉献精神,

从人文和艺术传承上面看骑士文学的爱情描写特别值得我们的高度重视。维护基督教的骑士本应奉行“禁欲主义”,但是在中世纪,骑士却因其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作用可以不恪守禁欲的规约。“骑士之爱”:为骑士文化同基督教文化的疏离,与古希腊、罗马及北方蛮族文化的亲近提供了温床。对自己身份高的贵妇的追求隐含着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他们认为女人不同于男人,女人的身体是“仙体”,因而有其神圣性。正如圭多·圭尼泽利在为骑士爱情之合理性辩护时所说“她像天使,我怎么能不爱她,这绝不是罪过。”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兰斯洛特与王后的恋情

骑士爱情总体属于一种克制的、典雅的精神之爱,而非古希腊神话神和英雄们放纵的、自然的情欲之爱。有抗拒着基督教禁欲的因素,也有基督教至上的影响。骑士爱情表现了自然人性与世俗化倾向。

“破晓歌”: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

骑士传奇《特里斯丹和依瑟》

西方文学中爱情故事的描写往往带有骑士“优雅爱情”的印记。

2.3 神曲:人如何走向至善至美?

梦幻文学的形式。西方文学史上最难懂的“天书”之一

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地狱与净界(又称“炼狱”)

贝雅特丽齐引导但丁游历天堂。天堂也分为九重,分别住着正人君子、英明君主、忠心的大臣、绳命的哲人等。是无忧之地。

隐喻:

“黑暗的森林”:人生的迷途

拦住诗人前途的一头狮、一只豹和一匹狼分别代表着野心、淫邪和贪欲

野心、淫邪、贪欲、嫉妒是人类走向光明的障碍

人类罪恶的源头就在人自身灵魂深处的那丑恶的情欲

劝阻人们惩恶扬善:地狱的凶险,炼狱的艰辛和天堂的美好

人类追求精神完美的过程,理智(人智)和信仰(爱)对拯救人类的作用

不需要教会的桥梁升天堂

理性、知识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的罪孽、克制人的四大恶欲

维吉尔:理性、人智

贝雅特丽齐:信仰和爱

《神曲》的人文观念既包含了中世纪的宗教人本意识,又融合了古希腊的世俗人本意识,带有新兴市民阶级那种个性主义的性质,体现了文艺复兴个性解放的思想萌芽,透射出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曙光。

《神曲》既是中世纪的一部总结性、史诗性的巨著,也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先声。

《神曲》通过游历三界得到梦幻故事最终告诉人们:人类在拥有了理性和智慧的基础上,再接受信仰和爰的指导,就达到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而这个过程是人自身的事,是人的自我努力能够达到的,而不是什么教会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外国文学史》 2 中世纪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