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丹参的繁殖方法及病害防治

   丹参又叫赤参、血参、紫丹参、红根等。基原为唇形科植物丹参,以干燥的根及根莲入药。性微寒,味苦。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能。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胸腹刺痛、疮疡肿痛、心绞痛、热痹疼痛、肝脾肿大、心烦不眠。药理实验证明,丹参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对血栓性疾病有显著疗效。临床上有“丹参注射液”、“丹参滴丸”等。

中草药:丹参的繁殖方法及病害防治_第1张图片
中草药:丹参的繁殖方法及病害防治

        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栽培,野生分布于河北、北京、山东、山西、湖北、湖南、辽宁、江苏、江西、云南、贵州、陕西。家种主产河北、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河南、山东、四川等地。以四川中江产量最大,人工栽培最早,栽培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为四川道地药材之一。丹参虽分布广,但丹皮野生资源正逐渐减少,产量下降,人工栽培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定。因此,发展生产有较广阔前景。

    丹参主要采用根扦插,也可采用根头繁殖、茎扦插、种子繁殖。根头繁殖生长快,发根早、多,根条粗,产量高,但需解决根头来源问题。根据四川中江产区的种植经验,根头繁殖品种退化快。根扦插繁殖生长速度也较快,产量高,但需鲜根作种栽,留种量大。种子繁殖生产周期长,产量低,但其幼苗若用小块闲散地高密度培育1~2年后再移栽,则是根头繁殖法解决根头来源的重要途径。垄扦插繁殖生长周期也较长,且产量低,故不常采用。

中草药:丹参的繁殖方法及病害防治_第2张图片
中草药:丹参的繁殖方法及病害防治

丹参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法

   于3月下旬,在整好的苗床畦面上按行距33厘米开行沟,深1厘米,丹参种子拌上细沙,均匀撒入沟内,盖上细土不见种子为度。播后盖草保温保湿。当地温达18~22℃时,半个月即可出苗,出苗后揭去盖草,当苗长至6厘米时进行间苗,培育至5月下旬即可移栽。南方宜在6月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出苗率高,可于立秋前后播种。每亩用种子0.5千克左右。

扦插育苗法

  丹参扦插在北方多在7~8月、南方在4~5月进行。取丹参地上茎,剪成10~15厘米长小段,剪除下部叶片,上部叶片剪去1/2,随剪随扦插。在起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0厘米开沟,然后将插条顺斜插,株距5厘米,插条入土6厘米,插后浇水,搭棚遮荫,待插条长根长3厘米时可以移植。

分根繁殖法

  在每年秋季收获丹参时,选择粗壮、色红、无腐烂,发育充实,直径0.7~1厘米,无病虫的一年生根条作种根,用湿沙贮藏至第2年种植;也可以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的植株留在原地不挖,留作种株,待到第2年种植时随挖随种。种植丹参时,将茎粗0.7~1厘米的嫩根,切成5~7厘米长的小段作种根,闷堆2小时,晾干后种植。为了提髙丹参产量可采用“薄膜种根育苗法”,在每年3月上中旬,将根段按株距1~2厘米,插在苗床土中,覆盖细土以不露出种根为度,浇一次水,盖上拱形塑料薄膜棚,8~10天淋水1次。25~30天有70%以上的种根发芽,苗高2~2.5厘米并长出细根时,可将薄膜在中午揭开少许,通风1小时,以后增加炼苗时间,5~7天可以除去薄膜,适应1~2天可移栽。

芦头繁殖法

  在收获丹参时,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粗根切下作药用,直径0.6厘米的细根连同基部的芦头切下作种栽种。丹参种茎每10千克用13克硫酸锌加少量水溶解后喷洒,堆闷2小时,晾干种植。

中草药:丹参的繁殖方法及病害防治_第3张图片
中草药:丹参的繁殖方法及病害防治

丹参病害防治

丹参斑点病

  又名叶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初期叶片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深褐色病斑,后逐渐融合成大斑,严重时叶片枯死。5月初发病,6~7月严重,一直延续到秋末。

防治方法

        丹参种植要注意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冬季清园,烧毁病残株。清除植株基部病叶,改善通风条件,并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前喷1:1:120~1:1:150波尔多液,7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1000倍液或托布津防治。

丹参菌核病

  发病植株莲基部、芽头及根茎部等部位逐渐腐烂,变成褐色,并在发病部位和附近土面及茎秆基部的内部生有黑色鼠粪状的菌核及白色菌丝体,植株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实行水旱轮作,水淹菌核。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用50%氯硝胺0.5千克加石灰10千克,撒于病株茎基及周围土面,防止蔓延,或用50%速克灵1000倍液浇灌。

来源:中国智慧农业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草药:丹参的繁殖方法及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