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无趣的史论,但看来很对胃口,提纲挈领,旁征博引,看的很是过瘾。虽说是演讲,但从文本结构来看,显然是一篇很好的论,开宗明义,有观点,有个性,并且厘清了一些名义上问题,令人赞叹。谈几点感悟。

1、历史意见的重要性

钱穆在前言、最后的总论以及答徐君书中,都强调了历史意见的重要性。所谓历史意见,我之前再看其他史论的时候也遇到过好多次,简而言之,即换位思考,在历史的客观背景下,在那个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下,去考虑当时的人和制度,以及面临的种种抉择。

但历史意见,知易行难。现在但凡史论,难免要借古喻今,就不免落入时代意见的框框。再说了,从我们的时代意见去评论历史,也是最容易切入的,所谓事后诸葛亮的意义在于,让任何稍懂历史逻辑的人,都有了指点江山的机会,这一节,在于人的本性,因此更难做到。所以,看到那么多史评,尤其是批评,大多时候只能是会心一笑,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的长期教育,让人多少有些诡辩的技能。从这一角度看,更觉得钱穆此书之可贵。

但有一点值得商榷,钱穆说历史总是客观的。存疑。没有经历过历史本身的人,客观就无从谈起。站在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主义、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上固然不好,但说史书所陈述的历史就是客观,至少我不认同。制度可能稍好,至于人事,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太过于模糊了。

2、制度与人事

所以钱穆有一点说的很对,这本书主要讲制度,少讲人事,人事只是作为阐述制度的一个旁证。但这点也很难做到,例如到了元明清以后,制度越来越少,而人事越来越多,怎么讲都难免混杂。例如明朝宰相制度和张居正的问题,钱老是拿张居正来例证明朝宰相制度的不合理。从制度的合理性来讲,张居正的确就是一个权臣,这一点我很认同。但由于史书、小说、其他文艺作品对张居正的正面褒扬,或者成王败寇的观念使然,让人会产生为张居正抱不平的感觉。

但这正是钱穆此书的价值所在,既然在书的前言中用了制度与人事的两分法,那就必须在接受这一假设和前提的情况下与作者去探讨这个问题,并且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反复确认这一假设。成王败寇的理论,往往容易让成绩蒙蔽理性,让文治武功掩盖了肮脏与龌蹉。我更相信人无完人,历史已经过去,过于专注于过去的辉煌并无任何意义,甚至弊大于利,让人无法发现盛世繁华之下的腐败和血腥。个人特别反感各种宣扬古代皇帝丰功伟绩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当然这些作品可能是有一些政治的作用,活在当下这个时代,也是相当无奈。

3、由来与正名

钱穆此书有一个很大的论点,没有正式提出来,但是在其论述过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从尚书的由来,到举贤良的流变,从租庸调的分析,到行省的产生和落地,以及封建、帝国、东三省、满洲、本部十八省等等,我们现在用到的很多词,很多概念,根本就是乱用,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也是千差万错。

钱穆虽然在谈政治制度,也涉及到了很多文化的东西。儒家文化讲究的名正言顺,不是没有道理的。正是由于概念的勿用,引起了很多误解,包括对于历史人物的,对于地域观念的,对于政策好坏的,都很重要。这就是学者和一般历史爱好者的区别,从书中很多地方,我看到了钱穆对于某些概念胡乱使用的担忧,以及对于历史材料正名的疾呼。现在看来,很有必要,但是在目前环境下,估计很难做到。

这些文字其实让我想到一本非常恐怖的书,叫《一九八四》。语言是思想的来源,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语言来控制思想,即使理论,也到处都有实践。但恐怖在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早就已经被这些设计出来的词语改得面目全非,我们认知到的现实社会,或许只是社会想让我们认知的那部分,或者是很小的一个侧面。

所以,哲学,尤其是逻辑哲学,太重要了。

4、制度流变的本质

钱穆对于历代政治实践的好恶已经很明显了,倾慕汉唐,反感元明清,但是有凭有据,让人佩服。这么一说,中国的全省时期在盛唐就戛然而止了,这剩下的一千五百多年,都是在走下坡路,一直到清末崩溃,这么来看,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真是任重而道远了。

这一观点,多少带点儒家的风格,慕古。孔孟还觉得最好是回到三皇五帝的时代。这也可以理解,小国寡民的时代,关系相对简单,制度设计也比较容易,一旦人多了,即使制度再好,在执行阶段也会变样。个人认为,在钱穆先生的制度流变分析中,存在一个更大的背景,及地域的扩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这个或许是更加根本性的问题。

就好像目前工作中碰到的大数据问题一样,在传统小规模数据和大数据背景下,分析相同的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工具,以及分析的具体过程完全不一样,但分析出来的结果可能是差不多的,甚至只是为了印证拍脑袋的想法。制度也是如此,以书中提到的户籍和土地制度为例,当人口相对稳定,人和土地的关系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制度容易设计,而且容易修修补补。但等时间长了,人口多了,土地碎片化了,制度的执行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增条例和额外解释来保障,这就让制度变得越来越复杂,执行也越来越困难。再想想执行的又是最容易变动的人事,这套系统不崩溃才怪。所以,再好的制度,也需要工具和信息的与时俱进。为什么西方民主制度在工业革命以后才有了大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我觉得马克思说的有一定道理。

5、对古代的美好幻想

虽然钱穆把明清说的很不堪,但我个人对于其中的一个细节是非常在意的。当古代中国社会出现流品之后,考上进士,就相当于拿到了当大官的金饭碗。十年寒窗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苦读,一旦考上进士,进入散馆,再进入翰林,直到做官,这简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国家养着你,前程无忧,带一仆人,一匹马,在京城拜访名流,谈书论道;到国家社会的各个角落,寻访观察,学以致用。这不就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了吗,无怪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对于明清两代政治制度不多的赞扬里面,这个知识分子和官僚预备队的培养制度是美言较多的,明清两代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多出于此,也是这个制度的佐证。想想现在的读书人,从幼儿园开始就面临激烈的竞争,一切以功利主义为导向,培养出来的都是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使民主制度再优秀,科学技术再先进,还是让人不得不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世界会好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