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用户访谈

【访谈研究方法的适用情境】


尝试创造新的用户场景

发现现有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

诊断现有产品中用户想要改进的地方


可以获得:

场景(scenarios):用户与目标产品发生接触的典型情形。

行为(behavior):用户使用目标产品时的行为表现。

动机(motivations):行为想要达成的目的,即行为背后最直接的心理动因。

需求(needs),尤其是未满足需求(unsatisfied needs):用户内心较普遍和稳定的需要(需要是更深层的心理驱动力)。注:要区分软件工程中的需求(requirements)和用研中的需求(needs)的差别,在与多方沟通时千万不要混淆。

痛点(pain points):用户在产品使用中遇到的常见的问题、麻烦,现有情况下无法解决。(产品创新的机会所在,为用户解决现有问题)

无法获得:

偏好:偏好类问题受个体差异影响很大,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除非有较大的样本,否则意义不大,甚至可能会产生误导。

对想象中的产品的评价:用户没有能力对想象中的产品作出评价,其结果也可能产生误导。使用原型给用户评价会缓解这一问题,但是还是需要谨慎。

对功能的期望:用户的期望包含了比较多的随意臆想的成分,不能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功能,而是因从对用户现有行为的分析中挖掘机会点。

具体的设计建议:用户不是设计师,设计师也不该由用户来教导怎么做设计。所以,不应由用户给出具体的设计建议。


Step1 【访谈提纲设计】

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

从高开放性问题慢慢收敛

控制问题的数量

准备问题模块


Step 2 【被试招募】


R1 找对产品(类似产品)有丰富经验的人

R2 人口统计学参数只能用于抽样,不能用于用户分类

R3 基于用户与产品的互动模式产生的用户分类才有价值


3个方案选哪个? 

Plan A 位于使用频率正态分布中间部分的用户 

Plan B 位于正态分布右侧的用户

Plan C 位于正太分布左侧、中间、右侧的用户按特定比例抽样

访谈和问卷、可用性测试的抽样需求不同+不同阶段进行的访谈目的不同,抽样方法也不同

【代表性】 与  【价值性】的平衡

如果你的访谈的对象需要的是对现有产品的进一步优化,那么建议选择对目标产品有丰富经验的人,而在原型测试中去着重选择对目标产品接触较少的用户,更容易发现问题。

1)如果目标产品还没有面市,不可能存在有使用经验的用户,那么就应该找有同类产品经验的用户;

2)如果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什么用户不用某个(类)产品,那么我们应该找那些打死也不用的用户;

3)如果是可用性测试、眼动研究之类的情况,选取新手用户往往更有价值。

在寻找用户时,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是否需要事先进行用户群细分,分成几个不同的用户群(通常从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等维度进行划分),按照这些分类来筛选用户。我认为通常这是没有必要的。

这里面要澄清一个被很多人混淆的东西,就是所谓市场研究中的消费者细分与UCD领域中的用户研究的区别。如果说市场研究惯常于从消费者本身的一般属性出发来做研究的话,那么UCD领域则更关注用户与产品的交互(interaction)过程(包括:用户研究关注交互过程中人的行为表现和态度,而交互设计关注交互过程中产品应该如何表现和反应),  User-centered Design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称之为Action-centered Design。

当然,我并不反对给用户进行分类,但是这一分类必须是在用户研究完成之后,而不是之前(不然研究还没做,你凭什么知道你的分类是合适的?) ,必须是基于用户与目标产品交互的行为模式和特点,而非仅是用户自身的一些属性。

在这里,我承认性别、年龄、职业这些因素明显会影响人的各种行为,但是在特定的产品约束条件下,这些因素并非是决定性,也通常不是很好的分类依据,比如魔兽的玩家中既有高中辍学生,也有医生律师,但是你很可能无法从他们玩魔兽的行为特点上看出差别。

当然我不反对在招募用户时询问他们的人口统计学参数,但是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用户分类,而是为了确保样本有一定的覆盖面和平衡性。



Step3【访谈过程】

-若干原则&错误示范

Rule1 关注真实体验

“如果把虚拟现实功能加到这个产品里,你是不是更愿意使用它?” (一脸期待)

用户对想象的、未知的以及各种不够熟悉的事物的判断是不可靠的,包括各种期望、建议和设想,比较可以信赖的是用户的经验本身

Rule 2 生活化表达

这个产品的交互你觉得怎么样? 

Rule 3 平衡问题的开放性和封闭性

你觉得淘宝怎么样? “还不错”   黑色换成白色是不是看起来亮一些?“是”

Rule 4 避免问题的倾向性

淘宝好用嘛? 这个页面好看嘛?

R5 多听,不打断

开口要么是提问,要么就是对对方的回答做简短回应

R6 从what-how-why-why...逐级追问,控制节奏


你正在解决什么问题?(收集内容信息)

目前你如何解决该问题?(分析工作流程)

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你做的更好(发现机会)


通过反复问为什么(并不是真的只问5个为什么,视情况而定哈),你将顺其自然地知道用户工作流程如何,或发现其中缺少哪些必要流程。

使用此法,我能通过完善流程来满足用户需求,而不需要让工程师再去开发一个新功能来弥补,这样就能将工程师从低效的项目中解救出来。

关注客户的问题和需求本身,还原需求的真实情境,不要过于关注客户提出的解决方案,容易受到限制。


R7 关注动机,小样本群体的动机比行为更具有代表性


小样本定性研究的基本逻辑是:不仅要了解人们的行为,更要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动机、需求乃至价值观。

因为人的行为是太多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千奇百怪且变化不定,无法通过少量的行为数据推演出大多数人的状况;而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则要稳定得多,也更有普适性,因而更易探寻出行为的规律,这使得从小样本中窥见大问题成为可能。


M3-用户访谈_第1张图片


一个优秀用研的职责就是在研究所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地思考,分析提炼出对产品设计有益的建议,这种研究后期的分析能力往往才是真正显用研功力的地方。



渡劫《用户研究方法操作实务》

用户研究经验谈

http://www.uebloc.com/html/723840.html

http://www.uebloc.com/html/754269.html

http://www.uebloc.com/html/263405.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M3-用户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