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放的专项再贷款实际利率1.28%,比国务院规定的不高于1.6%还要低。在超速发放过程中,市场关注这些钱是否精准落地?如何平衡速度与风险?3000亿额度是否供不应求?
图/新华
文 |《财经》记者 张颖馨 张威
编辑 | 袁满
48小时、30小时、24小时、16小时、5小时……一场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的“信贷速递”在疫情的推动下正在上演。
1月31日,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发放专项再贷款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20〕28号,下称“28号文”),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提供优惠利率信贷支持。
按照重点企业名单,专项再贷款发放银行主动向企业送上“救急救命”钱。《财经》记者注意到,从企业提出贷款申请到资金“落袋”,不少银行跑出了48小时内完成的“加速度”。更有甚者,跑出5小时内完成的“超速度”。一幕幕场景如同金融版“生死时速”。
2月11日,媒体的一则消息点燃了舆论对于3000亿专项再贷款投向的关注。也就是,谁可以拿到利率还不到往日一半的疫情救命钱?
有媒体报道称,包括小米、美团等300家企业日前向北京地方银行申请“抗疫”专项贷款,总额至少达到574亿元人民币。其中,小米申请50亿贷款,美团申请40亿。
小米、美团的入围,立即遭到多方质疑。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财政部等五部委下发的 《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 》(财金〔2020〕5号 ,下称 “5号文”),每月专项再贷款发放利率为上月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250基点,再贷款期限为1年。同时,中央财政按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进行贴息,以确保抗疫重点企业融资成本低于1.6%。
“在众多企业现金流吃紧的情况下,将如此优惠利率的贷款发放给现金储备尚且充足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是否合适?”有民营企业高管提出质疑。
此后,小米与美团点评均对上述消息进行否认,表示未获得网传的贷款,也未完成相关申请。与此同时,央行表示,如果小米、美团的确因为参与疫情防控而需要贷款,银行一定会给予贷款支持,而即使获批,贷款规模也会与网传的40亿、50亿相去甚远,也许会在一两亿左右。
据《财经》记者从有关金融机构处了解到,小米集团、美团点评等企业确实在北京的重点企业名单内,目前已有银行批复了小米集团过亿元的专项再贷款申请,该笔资金主要是用于小米集团旗下一家子公司的防疫物资生产等。就此,《财经》记者向小米集团、美团点评了解具体情况,双方均表示以此前回复内容为准。
在“加速度”、“超速度”背后,市场更为关注:银行如何实现3000亿专项再贷款的精准落地?如何平衡速度与风险?3000亿专项再贷款是否会供不应求?
对于经手每一单的银行人士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名单几易其稿,实际利率1.28%
现实中3000亿专项再贷款发放对象的名单究竟如何圈定?
按照28号文,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先发放至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9家主要全国性银行,以及湖北、湖南、北京、上海等10个重点省市的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每个省不超过3家),再由相关银行依照主管部门确认的名单向重点企业提供。
重点企业实行严格的名单制管理,分为两类:一是全国性重点医用物资和重点生活物资的重点企业,由发改委、工信部确定,提供给人民银行;二是地方重点企业,由重点省(市)的省级政府确定,报发改委、工信部备案。
5号文进一步明确了重点企业范围。具体包括:生产应对疫情使用的医用防护服、隔离服等重要医用物资企业;生产上述物资所需的重要原辅材料生产企业、重要设备制造企业等;生产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骨干企业;重要医用物资收储企业;为应对疫情提供相关信息通信设备和服务系统的企业以及承担上述物资运输、销售任务的企业。
《财经》记者从某全国性大行内部人士处了解到,最初下发的全国性重点企业名单,主要围绕与防疫相关的医用物资企业、对应的生产企业等,仅有少数生活物资保障类企业。随着名单更新,纳入范围明显扩大,但总原则是不能超过5号文划定范围。
全国性名单所涉企业范围亦可从再贷款发放银行的数据中一窥端倪。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披露,截至目前,其共与 282 家全国性重点企业进行对接,审批146家重点企业疫情防控应急贷款近114.31亿元,发放合格贷款共54.78亿元。其中,涉及卫生防疫类企业46家,生活物资保障类企业73家。
相较于全国性名单,地方重点企业名单设定之初涉及范围便更广泛,但几易其稿,部分地区的名单甚至引发争议。
多名城商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目前省人行已下发第一批企业名单,并明确该名单内的企业能够享受专项再贷款支持,但也有部分地方尚未明确该名单内是否所有企业均能享受专项再贷款支持。
《财经》记者了解到,截至发稿前,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下发的最新版重点企业名单涉及90余家企业,以防疫相关企业为主,亦有一定比例的民生保障类企业,包括卡尤迪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物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人行长沙中支下发的省级重点防疫企业名单涉及60余家企业,全部为医药用品生产和销售类企业,如长沙黑猫日化有限公司、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等;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于2月3日向总行报备了首批194家重点企业名单,最新下发的一批名单则涉及250余家企业,包括上药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康达医疗器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第一批终版名单下发前,监管就企业范围征求了相关方的意见,中间经过好几次调整,比如删掉了一些IT、信息化建设等类型企业,新增了保障民生类。”有城商行企业业务负责人透露,因为名单一直在调整,动态增减,有时会出现调整幅度略大的情况。比如此前已按照了解到的名单情况对接企业发放专项再贷款,但最后却发现这家企业不在新版的名单内。
这造成了已发放专项再贷款的企业可能不在最新公布的名单内。上述城商行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在与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沟通后,后者会承认该笔专项再贷款的有效性,或者将企业重新加入名单,但还是希望这种“心跳加速”的时刻少一些。
关于重点企业名单的最新情况,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日前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透露,截至2月20日,发改委、工信部确定全国性重点企业876家,10个重点省市省级政府确定地方性重点企业共1082家。
另据刘国强在2月27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2月25日,已经有1008家重点保供的企业获得了贷款。财政贴息后,这些贷款的实际利率是1.28%,低于国务院规定的不高于1.6%的要求。
超速放贷,大小行竞争加剧
基于重点企业名单,贷款需要多久才能发放到位?央行提出了具体要求:“原则上1天,最长2天,要将贷款发放到位”。
也就是说,银行要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将专项再贷款资金尽快送到企业手中。中国银行总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朱军告诉《财经》记者,为此,中行大幅简化了客户准入所需流程和材料,甚至采用了蹲守企业、见缝插针、利用碎片时间等方式完成尽职调查。
上海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袁挺亦对专项再贷款发放带来的业务速度之变,感受颇深。据了解,截至目前,上海银行已发放了13笔纯信用的专项再贷款。袁挺告诉《财经》记者,按照银行的信贷逻辑,信贷审批是逐一通过不同层级完成,就像是串联。而现在,这些环节都是交叉、并联的。
“比如一些支行在项目调查过程中,可能审批人、评审人一起去做调查,这就与客户经理掌握的信息基本上保持同步。而客户经理在写完调查报告之后,马上就能进行贷审会,缩短的时间至少在1-2天。”袁挺强调,虽然时间缩短,但依然要确保专项再贷款资金用途,符合实际的防疫生产需要。
这同样是市场关注的问题:如何在跑出“加速度”的同时,保证专项再贷款“好钢用在刀刃上”?
刘国强指出,专项再贷款采取“先贷后借”的报销制,必须运用于重点企业防控疫情需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用于重点企业的一般性资金需求,资金封闭使用。与此同时,国务院已明确审计署后续将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金融机构要做好贷后管理,配合审计部门做好专项再贷款的专项跟踪审计,防止资金“跑冒滴漏”。
某城商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该行授信管理部会根据授信政策以及企业经营情况,对名单内企业进行逐户摸排,建立白名单,下发分支行进行针对性营销推动;同时进行资金用途审核,并采取“受托支付”等方式确保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相关领域。贷后管理方面,则会按照《授信后尽职管理办法》,通过现场检查及非现场排查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非财务状况、担保方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同时,逐户逐笔核实企业的资金用途,确保信贷资金真正流向医用物资和生产物资生产、运输、销售的防疫抗战一线。
放贷流程提速过程中,有银行跑出了比监管预期更快的速度。农业银行云浮分行信用管理部总经理黄国辉透露,目前农行发放最快的是针对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温氏集团”)的一笔10亿元专项再贷款,从申请、审批、备案,到完成投放,仅用了5个小时。
公开资料显示,温氏集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种猪育种和肉猪养殖企业。受疫情影响,为做好猪肉和鸡肉等农产品扩产供应,温氏集团急需大量资金。
“之所以能如此快落地,主要还是前期做了充分的事前调查准备。”黄国辉告诉《财经》记者,该笔贷款为纯信用贷款。为了保证资金确实用在扩大生产上,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每笔贷款资金支付去向的划款凭证,并采取对温氏集团的账户流水进行查验等措施。
在这场专项再贷款的“超跑赛”中,全国性银行与地方法人银行之间的竞争,时隐时现。
按照央行分配,3000亿专项再贷款中,全国性银行额度为2000亿元,地方法人银行为1000亿元。全国性银行重点向全国性名单内的企业发放贷款,地方法人银行向本地区地方性名单内企业发放贷款。
据某城商行企业金融业务部负责人透露,其所在地下发的省级重点企业名单中,有10家企业亦在全国性名单之中。全国性和地方名单的重叠,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实际业务对接中,出现了全国性银行向地方名单内企业提供专项再贷款服务的情况。这引发了部分城商行人士的忧虑。
某全国性大行高管则认为,“地方名单中的部分企业是我们的存量客户,在疫情影响下,如果客户有续贷等要求,肯定会优先考虑向其发放专项再贷款资金,总不能让客户‘跑了’;对于在地方名单中有相应需求的新增客户,我们按照‘绿色通道’下的授信政策,向其发放专项再贷款之外的优惠利率贷款资金。”
该人士向《财经》记者坦言,相比地方性银行,部分地方企业更看中大行在资金、效率、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会出现首选通过大行申请贷款的情况,不可避免对地方性银行的考核指标实现带来压力。
前所未有的考验:速度与风险的平衡
“救急救命”钱正“加速”送到重点企业手中,这一看似通畅的动作,在考验着各家银行“内功”的同时,亦潜藏隐忧。
在“应贷尽贷、应贷快贷”要求之下,现实中并非所有银行都能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前期准备,尤其是面对一家从未接触过的企业。
在收到地方性企业名单后,中关村银行创新生态合作二部总经理张陆关注到消杀用品生产销售企业——北京绿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绿伞”),后者向中关村银行申请了一笔1000万元的防疫专项贷款。
是否该足额批复?“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考虑结合企业的需求和经营情况,并通过流动资金情况去测算一个合理的授信额度。但目前看来专项再贷款确实比较特殊,我们既要去测算企业的流动资金缺口,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紧急状态下,企业生产扩大、销售激增等情况下的实际需求。”张陆告诉《财经》记者,考虑到当前的疫情影响及北京绿伞所具有的成长性,最终批复了这笔1000万元纯信用的专项再贷款资金,贷款利率为3.05%,按照财政50%贴息,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为1.525%。
截至2020年2月26日,中关村银行已为北京绿伞、北京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发放专项再贷款资金3.79亿元。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该行多以信用贷款或类信用贷款(如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的方式发放专项再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亦有部分地方银行在专项再贷款发放过程中,结合当地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了更为谨慎的信贷政策。
据长沙银行中小企业金融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2月19日,长沙银行未发放信用类优惠贷款。主要还是采取保证或抵押的方式,要求企业提供足额的抵押品,或采取法定代表人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部分抵押”,亦或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
在授信额度上,其主要根据企业在防疫阶段的防疫用途资金减去自有资金来确定资金需求额度,在需求资金额度的基础上,再根据长沙银行的具体授信政策确定最终授信额度。据了解,截至2月13日,长沙银行累计发放符合专项再贷款使用标准的贷款达3.6亿余元。
专项再贷款发放银行内部人士普遍关注,如何在风险与速度之间找到平衡点。
“与以往不同,专项再贷款我们也是首次碰到,按照监管要求,未来会安排专项审计,而且是按照‘先贷后借'的模式发放。由于时间紧迫,我们都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审核和放款,在一些项目评估上,有的企业结构复杂,比如企业主体在名单内,但其物资采购、销售等是由子公司完成,这种情况是否符合专项再贷款发放规定,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张陆透露,目前遇到的特殊情况,会积极与监管部门加强沟通汇报,以确保符合相关要求。
另一方面,专项再贷款强调“应急”,若银行按照原来的程序,其实很难做到及时,但这实际上又跟传统的审慎原则存在冲突。一名国有大行分行行长担忧,如果之后出现大量坏账该如何处理?若银行过度考虑自己的风险,那肯定会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后者的资金可得性便降低。银行很难去做到平衡,最终只能在特殊时期降低一定的“门槛”。比如授信额度之前会通过系统测算给出,但目前则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资金。
另有某地城商行企业金融业务部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名单中的部分企业虽有资金需求,但已经负债过高,并不符合授信要求。
对于这种情况,贷款放不放?“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去过于主动接触此类型企业,但若对方向我们提出资金需求,我们便只能就该公司在此次抗疫任务中是否已确有订单、是否有合作担保公司担保、是否有还款来源等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可能会放款,但额度较小。”上述负责人说。
“政府推荐重点企业名单,目前更多是考虑‘抗疫’,无法兼顾企业的实际生产运作情况。这个时候,金融机构的责任就是把控风险,运用专业能力去帮助企业。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通过银行,而不是把钱直接发给企业的原因。”华南某城商行总经理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虽然满足企业防疫需求是首位,但对于一些存在风险的企业,银行确实没有太大动力去接触,这并非疫情阶段所独有,其背后有待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完善。
一名金融行业观察者曾从支行对公业务人员构成(支行行长、对公副行长、对公客户经理)角度切入,撰文指出为何银行在拯救民营企业上动力不足:支持民营企业的最终决定权在基层的支行行长与对公客户经理手中,有经验的支行行长与客户经理不会因为上层强调政治正确,就去做之前做不了的业务。毕竟,如果出现不良,最终会影响到自己的收入与晋升。现在说“尽职免责”,若银行之后亏损严重,恐怕难逃相应责任。
提及银行加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中存在的风险,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在2月2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目前采取的临时性安排,并不是放松监管的标准。银行在对这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要遵循原来自身的风险管控标准和相应的监管要求不能放松。
后续驰援:3000亿之外还有什么?
随着全国性和地方性重点企业名单的不断扩容,有市场人士担忧,3000亿专项再贷款是否能满足更多重点企业的需求?是否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按照央行分配,3000亿专项再贷款中,全国性银行额度为2000亿元,地方法人银行为1000亿元。至于省市地区及每家银行是否有具体的额度分配,部分银行告诉《财经》记者暂无相关限制,但亦有地方性银行反馈称有一定的额度限制。
“目前额度并未用完,仅使用了40%。”某地方性银行高管向《财经》记者表示,总体来看,额度基本够用。但后续是否充足,一方面是看新冠肺炎疫情是否被有效遏制,另一方面则是看3000亿专项再贷款的覆盖领域是否扩大。
多名银行人士表示,额度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能够保证企业享受到优惠政策才是关键,核心是防疫企业真正得到帮助。名单中的很多企业更像是一个接口,保证核心企业的资金充足,相应能够传导至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进而惠及更多的生产者、就业者。“金融血液流到中小微企业的‘神经末梢’,是一个逐渐传导的过程。”
“本质是让利企业,这是一个政策导向问题。专项再贷款投放过程中肯定不是每个企业都过亿元。对哪些企业进行支持、支持力度大小、还可采取哪些措施去支持等等,都需要银行进一步考量和把握。此外,目前只有一年期流贷可享受专项再贷款优惠,但企业防疫生产确实有设备采购固贷需求,建议重点保障企业用于防疫生产的中长期贷款。”某全国性银行高管坦言,当前很多银行也出台了针对受困企业、个体经营者等的扶助政策,比如优惠利率的贷款、延期还款等等,亦可对专项再贷款之外的受困企业实现一定程度的覆盖。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月28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信贷支持超过10339亿元。
亦有银行业从业者建议专项再贷款是否可考虑纳入更多领域的中小微企业。自疫情蔓延,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领域企业经营者遭受冲击,一名地方银行负责专项再贷款发放的高管告诉《财经》记者,很多亟需资金的企业目前正站在“生死线”上,希望接下来专项再贷款扶助范围逐步扩大。
对于此后数量够不够的问题,刘国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针对生产防疫物资企业的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额度还没有用完,目前看不需要调整;5000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由于刚布置,到底用得怎么样,还要密切观察。将来根据情况,不够就考虑再增加额度。”
某全国性银行分行信贷管理处处长告诉《财经》记者,希望监管在对贷款条件、程序的考量(落实的合理性)、不良贷款等方面多一点宽容度。“我们在应急的时候发放了不少贷款,可能有些会达不到监管部门的要求。正常情况下做的事和应急情况肯定会不一样,所以处于特事特办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允许一定的容忍度和偏离。只要正常执行政策,资金没有被挪用,是否应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对于监管部门的“容忍度”,有银行高管认为,须在具体环节给予银行实在的政策支持。
“我们现在针对受疫情影响企业采取贷款利率下浮,加大信贷额度投放等‘抗疫’措施,那比如央行在评估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分数时,是否也将我们所做的工作纳入考量,评分提升有利于银行此后更多业务的开展,对银行来说会更有动力。”某地方银行行长告诉《财经》记者,此前已向监管沟通申请是否能对部分考核指标进行调整。
此外,如何将“尽职免责”政策落实到位,亦需监管进一步明确具体标准。“银行信贷人员工作涉及到个人的问责机制,若出现不良,其会被问责,影响到职业生涯,这导致一线的银行员工对企业信贷业务过于紧张。‘尽职免责’我们一直都在做,但什么是‘尽职’,目前标准并不明确,最后变成了仍以结果为导向。”上述银行负责人坦言。
对于后续金融领域还可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受困中小微企业,邮储银行高级经济师卜振兴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保险机构可发挥商业保险作用,提供贷款信用保险;其次,融资租赁公司可以提供设备租赁、售后回租等业务,满足企业生产资料和资金需求;再者,可成立产业基金、防疫基金等项目,金融机构通过基金对企业进行支持;最后,疫情发生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业务,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等产品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等。
(《财经》实习生王雨婷、张琳宜对本文亦有贡献)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疫情报道
责编| 黄端 [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