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麻烦的万能钥匙
大多数情况下,遇到麻烦的时候,一个字儿就够:认。
大多数人遇到的大多数麻烦,都有自己的责任。但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 “自己搞出来的麻烦自己认”,更做不到 “自己搞出来的麻烦自己解决”……
跟普通人下棋,比的只是谁能多看一步,跟聪明与否其实没太大关系。大多数人只不过就是玩玩而已,少数人才知道这事儿基本上比的是谁棋谱研究得更多。
小时候练脑子,下棋绝对是好工具。这种完全不依赖运气的东西,只适合职业选手毕生追求。看别人下棋很有意思:
A 观棋不语真君子 B 落子不悔真君子
但真君子太罕见了!
任何人都有悔棋的冲动(准确地讲,跟悔棋没关系,就是看到失败那一刹那的恐慌和懊恼),可一旦提出要悔棋,那么有一个判断就可以确定了:竖子不足与谋。
因为能说出来悔棋,已经说明了很多细节:技不如人且不自知的人很可怕;不尊重规则的人无法合作;爱面子胜过一切的人不可能有什么进步。
不要误以为我所说的“解决所有麻烦的万能钥匙”是“认”这个字 —— 我是故意的。我知道很多人没能力持续认真阅读,看了个开头就觉得“没意思”,然后放弃……
“如何解决麻烦”,通常是个伪问题,因为麻烦已经发生了,后果已经造成了,所以其实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解决方案的……
真正的好问题其实是:如何才能避免制造麻烦?
下棋是个特别好的类比,首先是因为最终棋局不依赖运气。在一个完全不依赖运气的棋局里输了,只能认!还能怎样?
但人生并不如棋,因为结局常常受运气的影响 —— 运气好了,可能之前就算做错了也能逃脱。
但不能因为运气好就知错不改,否则下次可就没那么好运了;反过来,运气不好还是得认,因为无论怎样都无法回头。—— 这些都是麻烦真正显现了之后的事情。
之所以说下棋是特别好的类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形象地告诉我们,最终的败局,其实来自于很多步之前的某一步错了 —— 从那一步开始,败局已定。后面的只不过都是其实毫无意义的挣扎。
再往前推,就是“如何不走出那步败棋?” 而不是“我输了,悔棋行不行?”…… 观棋不语真的很有意思,总可以看到很多人厚脸皮悔棋,他们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败棋是哪一步,最终还是输掉,花了半天力气,只是输得更彻底,显得更傻……
不制造麻烦的人不用解决麻烦。
败局已现却不肯认输的人会创造另外一个体系去生存。比如,国内有一票活跃的情感大师,他们创造了很多说法甚至“体系”,尝试着解决那些已经无法解决的问题……
人生不可能没有麻烦。当遇到麻烦的时候,方法论应该很坚定:对已经发生的麻烦,认了!检查一下根源究竟在哪里,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为了将来不再出现同样的麻烦,自己需要改正、改进的是什么?
如何才能 “未卜先知”地 避免麻烦?
方法论是:多观察、多研究、多思考别人的失败与麻烦。
《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有个类比可以借用:一杯水,放在冰箱里,会冻成冰,那个杯子的形状(水冻成冰之前的形状)可以推测出水冻成冰之后的形状;可反过来,如果一块儿冰放在桌子上,一会儿化成了水,我们看着那水的形状,无论如何都倒推不出化成水之前的冰究竟是怎样的形状……
研究方向不同,会造成研究难度不同。研究他人的失败,就好像是第一种情况;研究他人的成功就好像是第二种情况。我一向认为研究别人的成功很难,因为太多因素是隐蔽的;研究别人的失败相对容易,因为有更多更公开的可用来研究…… 更关键的是,研究他人的失败,比研究他人的成功更有指导意义—— 其实这是人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某次北京下大雨之后有人在车里生生被憋死,于是很多人都反应过来,四处求问,而后才知道原来虽然玻璃无法敲碎,但可以从后备箱逃生…… 后才知道有些车竟然不可能这样!
另附:
警惕环境的反向塑造
有两个好例子:
1.
一位从国内顶级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的小伙,又工作两三年,期间一直在兼职高考英语培训。
但应聘 SAT 教师的第一次课就被投诉。
这个曾经底子非常好的人,怎么在毕业之后没几年变成这个样子?是他兼职高考英语培训工作的经历造成的。
给那些连高考英语都弄不明白的孩子讲课,他随便对付一下就可以,完全不用备课,即便讲错了学生也完全不知道。因为那些学生只要听他地道的发音,当场心里已经跪了,于是,他被那些能力差的学生塑造了。
可教 SAT 阅读,文章就是很难,大多数国内英语专业毕业的人去考,若是没专门有效准备的话也是低分。参加 SAT 培训的那帮高中生都是顶尖的学生,跟那些连高考英语都弄不明白的孩子们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他们不仅聪明,而且长期参加各种高质量的培训,有很强的受培训经验和学习习惯,绝对不是那种只接受灌输、不会独立思考的孩子,不好对付。
他带着之前在差孩子那里养出来的自信和被差孩子们塑造出的随便,面对一批只不过是年龄小而能力上却可能比他还优秀的孩子,就招架不住了。
过了几年,问他在做什么,他说,前后换了好几个工作,倒是兼职高考英语培训从来没断过……
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行业是老师塑造学生。但也可以看到一个反过来的现象:很多时候,学生也在塑造老师。
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哪怕“高高在上”,还是会被他人和环境反方向塑造。
再比如,同样是做销售,卖奢侈品的、卖高档商品的、卖中档商品的、买低档商品的,都会被塑造成不同的样子。
2.
一个学生几年前做公益活动,感觉不错但老是赔钱,因此想做大弥补亏空。作者给他说了以下的话:
千万不要做免费的、公益的事情。你还没到那时候。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公益的,你得到的只能是赞扬——哪怕你做得并不好,但由于免费,所以人家只能客气 —— 这其实是不真实的反应。反过来,收一分钱,只要你出了问题就会有人骂你,甚至不出问题的时候都有人骂你。
不回避商业,该收钱就收钱,不能免费、不能公益——是为了得到真实的反馈。如果在你做得并不好的时候,依然得到赞扬,你最终只能被麻痹。
千万要小心自己被反向塑造成你原本不应该变成的样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不是空话,这也不应该只被肤浅地理解。
现在能理解为什么我比较不吝于使用这样的措辞:远离 ____ 的人……
出淤泥而不染,那是莲花不是人;而人想要摆脱 反向塑造,不仅不可能天然做到,而且需要很多努力、很多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