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节

老家的春节综合了蒙古族、满族,汉族的习俗,进行了大杂烩,成就了我们那里独特的春节习俗。

一进入腊月,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准备对联、挂钱(音,亦称挂旗,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窗花和福字,蒸年糕,蒸粘豆包,做发面,杀鸡宰猪。

我们那里的人对羊肉,牛肉不是很感兴趣,就算是鱼也也仅是对带鱼比较钟爱。

节前人们要做传统的炸果子,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果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父亲炸果子的速度还没有我们吃的快呢。

我们那里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正式开始的。那天俗称小年,主要是祭灶神,记得还要在院子里用灶灰画一个大圆,祭灶神的时候,父亲念念有词,到现在我也不太清楚在说什么,但大体应该是“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之类的,恳请灶王爷保佑家里平安,而且早上要吃年糕,中午要吃饺子(老家称之为扁食,蒙语音意),主要两个目的,要粘住灶神说坏话的嘴,捏住听坏话的耳朵。充满了神话般的色彩。

我们的年夜饭主要是除夕的中午,摆了一年中最最丰盛的食物,鸡鸭鱼肉一应俱全,一大家子人团聚在一起,喝点小酒,不管一年中有什么不快乐的事都要在这一时刻忘记了。

除夕下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

除夕也挂门神,最多挂的都是秦叔宝和尉迟恭,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还要贴春联,以前都是自己书写的,有蒙文的,也有汉文的,当然这几年蒙族文化的衰落,很多人已经不会读和写了,想起来否决的遗憾。还要在门,窗户上方挂挂钱,五颜六色,非常漂亮,也把节日欢快的气氛衬托起来了。

这个时候,男人和孩子们都出去玩去了,大人打打牌,打打麻将,小孩子们拿着鞭炮噼噼啪啪的到处耀武扬威去了。这个时候,家里的女人们开始张罗守岁饺子的材料了。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包饺子,讲究有褶子,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忌日子过“秃”了。码放饺子忌摆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门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子时煮饺子,当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过年时还要欢成新碗筷,其寓意是让家里人丁兴旺,在吃饺子之前还要在门,窗边放一个饺子,已示敬意。平时要打破个碗啊,盘啊什么的一定是挨几个髫箸疙瘩,但今天不用害怕,当碎了的时候只需要说几句岁岁平安就可以了。午夜十二点是守岁的时候,大人们要“法纸”,就是要祭拜上天。家里的长着,要带领男丁们祭拜,女人一般是没有资格的,祭拜完之后,长着要坐上座,小辈们要按着辈分给长着磕头,长着要给小辈们压岁钱。得到的压岁钱要压在枕头地下。从此时开始就不能说不好的话了,不能倒水,不能向外扔垃圾了,据说是防止财富外流。

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起6米多高的灯笼杆,高挑红灯。

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每年这个时候对于小辈来讲都要磕上百个头,对于我也是这样过来的,男人的拜年的方式和清朝的“嗻”基本一样,口里还要说:“阿木日阿素介”,翻译过来就是“给您请安的意思”,如果是长辈还要给磕头;结了婚的女人的拜年方式是打万福。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天天红灯高挂,还要点长明灯。

初二日,就该出门串亲戚了。一般都是去看嫁出去的女儿,初三,初四是女儿回娘家的的日子。初五,也叫破五。一般是不出门的,这天也要吃饺子。初七,初八叫做“七不出,八不进”,也就是说除七不出门,初八不进门。

剩下来就等正月十五了。扭秧歌,踩高跷,灯会,庙会,一个接一个将整个正月装点的绚丽多彩。

好了,该吃年夜大餐了,就此停笔。明天是拜年日,今天小武子携全家提前给您拜年了。祝福各位,事事顺利,吉祥安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