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洗漱时,听着刘德华的《冰雨》,不禁笑出声来。听说周杰伦未成名时曾为刘德华写过歌,这也难怪刘会一口拒绝。也许你说成名之人太谨慎,不敢用新人之作。但你能想象刘带了懒懒的造型、饶舌的口音来演唱《蒲公英的约定》吗?你可能会说周那时写的歌应该是为刘量身定做的,但我却并不这么看。周之所以被称为一个鬼才音乐人,证明他还是有音乐天分的。但凡有些才气的人必定会带些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秉性,他会将自己的作品看得很宝贵,所希望的是能够遇上真主伯乐,而非低眉折腰迎合他人。这是古今往来许多文人墨客所以感慨不伸平生之志、怀才不遇的原因。周的才气大小暂且不论,也因不同行而无法比较,但那份共同的“艺术气”却是相通的。所以我想他写的歌必定也有意无意地烙上了自己的印迹,比如蓝调的节奏、含糊的咬字,而这与刘满满的正能量、字正腔圆的发音是相抵触的,可以说,他们演唱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从整体上来讲,刘的歌风满含深沉抑郁,给人无尽的沧桑之感,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形象。学唱的时候需要唱出那种浑厚之声,严肃之感。而周则多少带了些朦胧随性的态度,给人一种风格奇异无所不包之感,是一个童心未泯充满了各种复杂情绪的艺人形象。或嘻哈似《稻香》,或悲伤似《搁浅》;或活跃如《阳光宅男》,或凄婉如《烟花易冷》;或暖心似《听妈妈的话》……..总之是嬉笑哀怨,皆成曲调。
流行歌曲的两大主题不外乎爱情和人生。爱情多以失恋、分手为主,因为人类感受痛苦的能力、喜欢观看他人痛苦的能力实在较幸福来得强烈、深刻。幸福往往如清早醒来睁开眼的那一抹阳光,起床后面对柴米油盐、纷繁琐事刹那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痛苦却可以似漫漫长夜,加之失眠失意的调酿,让人饮之不尽、弃之不舍。
刘歌词多通俗直白,概括性的抒情居多,从中只能体会到一种总体性的情感。人生主题歌如《今天》,起首便是“走过岁月我才发现世界多不完美”,这是对世界的总括——不完美,再如“那些不变的风霜早就无所谓 累也不说累”,对人生走来的坎坷艰难总喻为“风霜”,切身感受则总结为“累”。爱情主题歌如《谢谢你的爱》,“你不懂我伤有多深”,又是直抒胸臆,表达的是多少次失恋后累积成心头的伤…….词中多伤、苦、累、刀、刽子手等冷色调的词,深刻地反映了奋斗路上的困苦磨难,爱情路上的痛苦无奈。这可以说是一种入世的态度,能够正视人生的苦难,并不断地克服前进。这些概括性的抒情表达的感情虽然很深切沉郁,但如果用词不凝练,则不免流于空泛,听久了容易叫人厌倦。
想比于刘,周的词则是细腻的、描写性的,其中尤以方文山的词为甚,而且词多蕴意丰富,非俗语甚至还有些拗口,但周却能将其演唱得融情入理,这不能不令人叹服。如《青花瓷》,几乎句句堪称经典,起首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墨浓转淡”,便展现出一幅“刚出窑窖的瓷胚,匠人的点点墨锋在上面轻轻勾勒,一朵天青色的牡丹霎时便跃然瓶上”的画面。其中“素”、“青”是分别是瓷器初出和最终的颜色,“勾勒”、“浓转淡”是工匠绘制时的整体动作和转折动作,“青花”则是最后的结果。当然信息还远不止这些,这也只是单取一句而分析,如若连贯起来感受这首词,其中的画面、意境是取之不尽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想象力来或多或少地欣赏其中的美,一句话可以自成一画面,整首词连贯起来也是一幅画面,它们可分可合,随你自己玩味。读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也可得此番风味,四句一段,每段各有其妙处,连接起来又是一篇汪洋佳文。
方作为一个作词人还是名副其实的,他善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词,一个点睛词加之凝练的修饰就能营造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勾起听者无尽的联想。如“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这里“壶”字用来修饰“漂泊”不能不说简洁凝练而别出新意,连接上“喉”,自然让人想到了酒,展现的是漂泊无定的旅人身携半壶浊酒浪迹天涯的情景,其中的苦涩心酸不言自明。从这里也可以明白词中所有的情感不是直接抒发出来,而是将情融入景,再以景来抒情。当然有些词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解释出来时便已经减了三分颜色。
至于周写的词就没有如此地凝练、含蓄了。他的词多贴近眼下生活,说不上意境,但也能达到细致描写的功夫,给人一种真实细腻之感。若我是周,遇到方后,看到他写出的词作,一定拍着手叫妙,“好啊,要的就是这种词!”。周和方的合作,可以说是一种互补的典型,方词周曲,堪称完美的结合。周的词多跟着曲走,因曲比词要高上一层次,但若用上方的词,则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了。现代流行歌曲多把重心放在歌者身上,如演唱音色和技巧,曲只是烘托渲染的作用。但我感觉周曲之妙在于它决定了接下来要唱的词,单单听他的曲也丝毫不显得单薄乏味。
至于他的演唱,他时而咬字不清,时而发音不准,时而又吐字连续,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本身。方词因为古典意象的存在,大都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而周的这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演唱正好能够诠释词的情感和意境。例如《东风破》开首他便带了苦涩的低音,让人感觉真有一个落魄的浪者躲在门后幽幽地回忆着刚才分离的那一幕。他首先是作为欣赏者体会着词中的意境,直至自己深深地融入了这种氛围中,然后又作为诠释者诉说着自己的所感所得,并流畅地用自己的声音真切地表达出来。这是作为一个歌者真正需要做的事,首先是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歌词的情感,若歌词的品格较高,还存在意境等元素的话,也应该能够表现出来,如无力做到,至少不要破坏它。不能说周做得百分百完美,但他诠释得的确比较到位。这与自身的修养、人生的阅历有关,如果不能创作,至少应该学会欣赏。
听他的经典之作就犹如看一场有声无画的电影,任你揣摩联想,思绪不会局限于当下,它的确能够将人带入歌曲所要传达的妙境中。从这一点说,周不会让人感觉入世太深,是一种摆脱了现实,让人的想象找到落脚点的味道。有些作品则叫人能够看破现实,不纠结于当下。如《稻香》中“笑一个吧 功成名就不是目的 叫自己快乐快乐这才叫做意义”。因此周的一些歌曲往往含有俏皮超脱、蔑视伤痛苦难的情愫,这倒有些出世的态度了。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创新能力,中国古典文学本来是古代仕子的专享特权,但他却能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传达给各个阶层的大众,成为流行一时的歌曲,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本来需要一定知识储备的文学字眼在他的演唱下竟能引起听者的共鸣,就如同说书家对某部文学典籍做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听者多少都能拾些牙慧。他的歌之所以难学,就在于他的创新之处。初学一件东西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勉强拿规矩法则来约束本无规矩法则的活动,使自由零乱的活动来迁就固定的纪律和规范。但周不囿于当下的规则,他为自己打造无形的法则,当他习惯既成,驾轻就熟后,对于所唱之歌就有运用自如之乐了。因此听他的歌就如同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而模仿者却找不到这种规矩法则之所在。最近国务院刊出新闻说要整顿流行音乐中低俗糜烂的现状,如果大家都能多些文化积淀,多些创新,就不会沉溺于这种状态无法自拔了。这里不但反映了歌者因急功近利而制作快餐式的俗滥歌曲,也从侧面暗示了一国民众的心理状态和文化涵养。
以上讨论的主要是方词,至于其他人的词作当然也有不错的,例如《搁浅》就很能营造画面氛围。
不管是周还是刘,他们各有自己的风格,都能真切地传达歌曲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诗(大序》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可见,歌在早期就是用来传达感情的。刘唱得严肃庄重,周唱得随意不羁;刘表达的是一种挣扎痛苦,周表现的是洒脱任性。每个歌者都有自己的抒情方式,只要勤加练习,就能成为代表自己的演唱风格。刘找到了一种,不再改变;周也找到了一种,但他创新能力强,以此为中心发散开来,形成了无所不包的迥异风格。当然,这和他们事业的侧重点有关。每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处在任何一个行业,只要坚毅不拔,勤学苦练,就一定有出人头地之日。我想每一个成功人士都不会否认这句话——“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尽管他们演唱风格各异,但其实都代表了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刘是一个典型的奋斗族,在四大天王的风光早已不在的时候,他却依然能够屹立不倒,这都来自于他的坚持和努力。所以他的歌反映的多是辛苦奋斗历程中的心酸和苦痛,这符合他的人生感受。周当然也吃过很多苦,但有些人吃苦过后念念不忘,有些人却能够一笑置之。并且,在相比之下他的成功更多地来自于才气。也许没有才气他照样能成为一个歌者,但绝不会似今天这样引人注目。因此他的歌多洒脱自如,在表达上更显得游刃有余,对于人生中的苦难抱的更多是达观、顺其自然的态度。
诗与歌本同源,即使是现在的流行歌曲也具有歌的特质,它们都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夸大了说,刘的歌可以往杜甫的诗靠拢,都有一种沉郁之风,但杜诗的心怀天下,悲凉凄苦是其诗所特有的。而周的歌则可以向李白诗的飘逸洒脱延伸,带些狂放不羁,半仙半道,但李诗气魄之豪迈,境界之宏大是其歌无法比拟的。李杜之诗当然也反映了他们各自的人生态度。
香港某唱片公司老板曾说:刘根本不会唱歌,还是演戏适合他。但你看,他就是不服输,也终于有了“刘式情歌”的代号。一则八卦上说刘为了保养身体几十年来不喝冷饮,想想夏天整瓶整瓶的奶茶、整箱整箱的啤酒是怎样从你的冰箱中消失的吧!从中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坚持不懈、努力向上的形象。而周呢?我则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了他,戴了黑色口罩专心致志地打着游戏。这多少就有些游戏人生的意味了。可周的创作灵感却多是来源于这些能够激发想象力的小生活中。总之,各有各的人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说到刘,让我不禁想起了曾国藩。他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在政治、军事、治学、修身等各方面都有一套哲学。但你可曾知道,他如此伟大的成就居然是在一颗资质平平的大脑中生发出来的吗?据说小时候的他为了背诵《岳阳楼记》,居然在寒冬腊月整夜不眠。最后捱到天亮的伏贼忍无可忍地从梁上跳下来,滔滔地给他背诵了一遍后拂袖而去,可曾还是没能背会。可见他幼时天资之愚钝。他也曾自我反省道,“吾生平短于才,秉质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但就是如此之人,最后却封侯进爵,为后世之楷模,这不得不归功于他超乎寻常的毅力。他在意识到自己的无恒状态后,在道光二十二年时开始致力于坚持之法,每天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作字、夜不出门。他在给儿子纪泽的家书中也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欲求变化之法,总须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可见他找到了做事的方法——坚持,并为自己的有恒状态感到满意。虽然娱乐、正统两分家,但是在人生路上能够走得长远的人一定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一步登天只能感到高处不胜寒,不久便会从高处跌落下来。要有登天之志,更要有始于足下的耐性和坚韧。
曾见到一个人留言道:“不管你清华北大,只要胆子大”,另外附上了一张珍馐满桌的图片。这让我眼前浮现出一个得意洋洋的暴发户形象。胆子大当然没有错,但光靠胆子闯出来的一片天下,拥有的是些什么呢?也许你一时幸运还获得了权力地位,也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坊,但这些形象工程终将被后世遗弃。自然立功者不必立言,也不屑于立言,但如果藐视知识,则未免过犹不及了。进清华北大不一定能获得知识,但至少说明你渴求知识,如果扔掉了这种求知欲,一味追求胆大,就只能是个饮食男女了。我们可以不用进清华,甚至可以没有知识,但得尊重知识,不能抛了那颗追求知识的心,就像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了尊严。现世是有钱者为王,后世却是有才者居上,这是文明所以绵延不息的原因。也许你从来不考虑后世,但你得为自己余下的生活想想。武人在天下大乱时攻城掠地,但到了天下太平时就用不着武人了。
胆大是件好事,但还需要智慧的缰绳来驾驭,否则不免走向急功近利的歧途。而真正能成功的人只有坚持努力的人和有才分并且坚持努力的人,世界也将为此永远铭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