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人文理想与社会现实冲突下的悲剧

文/微风不老

《哈姆莱特》:人文理想与社会现实冲突下的悲剧_第1张图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同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但丁的《神曲》以极其广阔的画面,通过对诗人游幻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种类型的人物的描写,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度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透露了新时代的人文主义曙光。

  薄伽丘的《十日谈》取材于历史事件、西方寓言、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全书贯穿对罗马教廷腐败堕落的辛辣讽刺,发对禁欲主义,宣扬幸福在人间,以及要求统一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莎士比亚的悲剧则通过贵族在人文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中,深刻地反映出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面貌与实质,将人文主义思想表达的更为深刻更为激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受争议同时也是最受瞩目的一部,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英国社会矛盾表面化、尖锐化,使莎士比亚深刻地认识到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及其不可调和性,他将悲愤沉郁的悲剧代替之前轻松愉快的喜剧,极力描写人文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与冲突。

  莎士比亚将弑王篡位、王储复仇等经典的北欧传说通过艺术加工融入剧中,设置了一个特定的复杂背景,将三条为父报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不断转换场面,激化矛盾,产生艺术效果,表现全剧主题。

  哈姆莱特在最初接受人文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时曾感叹人是“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回国后遭到父死、母嫁、叔父篡位的三重打击以及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甚至怀疑社会怀疑人“无非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的乌烟瘴气”。

  在这一系列的转变中,哈姆莱特从一个求学于威登堡大学踌躇满志的王子到揭开父死母嫁及叔父弑君篡位之因的失魂落魄的王子再到“生存还是毁灭”中犹豫延宕的走向迷茫的王子直至最后宫廷比剑同归于尽的使命未了的王子。

  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实际上《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理想与社会现实冲突下的悲剧,而哈姆莱特则是这出悲剧里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毁灭艺术家。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坚持人文主义思想,对人和社会抱着美好的看法。父亲的猝死,母亲的改嫁,使回国后的他在一连串的打击中陷入精神困境。由一个思维敏捷、踌躇满志的青年转变为严肃深沉、苦闷矛盾的思想家。

  他在复仇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经不仅仅是为父亲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扭转乾坤。他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迷茫不已,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喟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对于死亡的“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的。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哈姆莱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疑惑也预示着他在未来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放过了一个轻而易举的复仇机会。哈姆莱特的这种犹豫延宕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面对残酷现实的一种精神状态。他最终在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心情之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为父亲报了仇,而他自己也不可避免地同归于尽,终究未完成扭转乾坤的使命。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不单单只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人文理想与社会现实冲突下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莱特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地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扭转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人文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揭露了先进思想与落后现状之间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表达了自己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赞赏与宣扬,同时也蕴意了人文主义者在人文理想与社会现实冲突下的一种探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哈姆莱特》:人文理想与社会现实冲突下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