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魂李魄-陶知府

如果說詩人的個體感受是內部世界,時代的一切是外部世界,那麼杜甫和李白恰好是兩個極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杜甫因外化而內斂,為世間觀照終歸於他憂國憂民的人文情懷,杜甫像是詩人們的精魂。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因內斂而外化,以自我感受追求表達極致的放逸逍遙,李白像是詩人們的清魄。

說其李白杜甫,我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兩座高峰,浩浩中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現今文人們都承認他們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

關於「承上」與「繼往」,比較主流的看法都認為,李白吸收了以《道德經》《南華經》《沖虛經》為主,無為逍遙的道家思想。

而杜甫秉持了以孔孟之道為主,憂國憂民的儒家思想。

除此以外,我還覺得李白的浪漫主義與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辭》一脈相承。

而杜甫的現實主義多少有從《詩經》及漢樂府中受到啟發。

就筆法而言,李白更像個詩人,川行華章中處處可見其謫仙人之影。

很多時候杜甫儼然像一位史官,只不過他的歷史比正史來得鮮活,來得慘痛,來得悲情。

論影響,兩位都是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大詩人,確有「啟下」與「開來」之功。

但我覺得兩人有所差別,杜甫的影響是直顯的,而李白的影響是潛默的。

為什麼說杜甫的影響是直顯的呢?

這要從格律詩說起,《人間詞話》裏說「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

詩歌發展到了唐代,對聲律形式有了要求,宋之問、沈佺期以及文章四友李嶠、崔融、蘇味道、杜審言,他們總結了六朝以來的格律形式,為後來者提供了遵循的規範。

杜審言正是杜甫的祖父,是以杜甫精通格律,作詩要求嚴格,所以杜詩工而易學。

所以黛玉教香菱學詩也說先讀王摩詰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

中唐時出現兩大詩派,一派以白居易,元稹為主,繼承了杜甫敢於正視現實的傳統,宣導「新樂府運動」,創作了大量抨擊時政,通俗流暢的的樂府詩,擴大了詩歌的題材,發展了敘事技巧。

另一派以韓愈,孟郊,賈島為主,繼承了杜甫在藝術上堅持創新的精神,以散文句法入詩,拓展了詩的境界。

杜甫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可以說感育了萬千詩人的愛國情懷,所以陸放翁有「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丘逢甲才有「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杜甫是詩人們的精魂。

而狂傲的李白,他的詩很多都是學習古體詩,沒有固定的格律,比較不好學,也沒有什麼直接的繼承者,其詩中的新奇意趣,千百年來令人津津樂道,他清逸的精神,幾乎是後來的每一個詩人必備的。

蘇子瞻有「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像他,秦淮海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像他,薑白石「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更像他,千千萬萬的詩人沒人有資格做這個謫仙人的繼承者,可是千千萬萬的詩人都有他的影子,有他的傲骨。李白是詩人們的清魄。

唐詩後的宋詞,只分豪放派與婉約派,再沒有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之分,何也?

竊以為是因為李杜已經將其發展到了頂峰,到了這地步,所以王國維先生說「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

至此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不再線性發展,而是化作了魂與魄融入到後世的詩歌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杜魂李魄-陶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