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游戏?

第一次接触游戏已经忘记了什么时候,但是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游戏机是在小学三年级,考了班上第三名,父亲兑现承诺给我买的,花了20块钱。当时里面只有几款游戏,俄罗斯方块,小蜜蜂,开飞机。。。当然,这些都是黑白屏通过巨大像素点构建出来的。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游戏都是毒品,都是危害下一代的恶魔,所以,没有过多久,我玩游戏的时间被限制在每天完成作业后的2小时内。但即便如此,对于当年娱乐严重却反的年代,20块钱的游戏机带给我还是无尽的幸福和冲动。俄罗斯方块,最多20关,我每次都能到20关,在正常情况下,我能无限玩下去,但绝大部分时候,我都是非正常情况,因为我只能玩2个小时,后来演变成我每天主要为了打破昨天两个小时的分数记录。虽然没过多久,小霸王靠着更为优秀的画面完全取代了这个小游戏机,但是,梦想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初中,接触了带有遥感的视频游戏,毫无疑问,我死心塌地地沉迷进去,不可自拔。原来游戏表现可以如此好,动作可以如此流畅,玩法可以如此多样。我最喜欢玩的,就是《三国战纪》,一个ACT和RPG的游戏。里面的人物各异,都身负绝技,我第一次感受到,除了好玩本身,游戏也是有历史感的,有人格情感的,游戏在不同的选择下,竟然会有不同的结果。《三国战纪》打开了我游戏的想象力,虽然在初中那段时间,我每天去玩游戏,落下学业,但是,也坚定了我以后的游戏之旅。

高中是个压抑的时期,大家好像都忙着学习,2001年的《传奇》已经让中国所有能上网的人迷上这款网络游戏,但是除了我。因为穷,这类游戏话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些我都没法提供。所以,我竟然在《传奇》在风靡全国的时候对《三国战纪》的视频类游戏情有独钟。

终于熬到大学,大学的专业我很自然选择了计算机,选择了离游戏很近的专业。大学是个堕落的时期,当然包括我。我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游戏,为了探索我刚打开的新世界,我决定买一台电脑,当然是为了“编程学习”。国内的,国外的,电脑的,GBA的,PS的。。。只要能在电脑上玩的游戏,我基本都搜集一通。渐渐地,我逐渐开始明白我内心想要的,我真正喜欢的游戏,是探索类型的游戏,尤其是ACT游戏。至此,我终于明白了我为啥喜欢《三国战纪》,而不喜欢《拳皇》,喜欢单机游戏,不喜欢网络游戏的根本原因。

我更倾向于喜欢游戏输出的文化特性。单机游戏相比网络游戏,更好更容易的集中讲故事,更注重操作玩家的感受,所以更有代入感,参与感。网络游戏能达到这一点非常困难,我知道你们想说《魔兽世界》,然而《魔兽世界》却脱胎于《魔兽争霸》。大家都知道,《魔兽争霸》是单机游戏,经过暴雪3代单机的经营,大家对魔兽的世界观已经认可,这才推出的《魔兽世界》网游。而《魔兽世界》和现在大部分网游(其实我就是在指国内的网游)很大不同的一点在于,它的探索性,它的合作性和它的恢弘的故事性。探索和故事是构成优秀单机的根本。

我国曾经的单机游戏也辉煌过,但是衰落的却非常快,原因很多,版权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故事性,世界观越来越差也是重要原因。导致现在游戏业挣钱的只有网络游戏公司,他们关心的只有一个词,流水,即一个月的销售额。中国的游戏业在商业模式上只有一个字,赌。老板赌能成,制作人赌能挣钱,策划赌能好玩,运营产品赌能挣钱,程序在赌不崩溃。。。所有人都各怀鬼胎,只为了一个目标,赌一波,成王败寇。失败了,再赌,成功了,继续赌下去。诚然,游戏加入概率,加入统计会让游戏更好玩,更有乐趣,但是目前国内的网络游戏,都是抽奖,抽奖,再抽奖。你抽不到,没关系,我这有卖的,你出钱就好了。在没有世界观做背景,故事做承接,人物显得那么苍白和空洞。游戏,本不应该这样子。

地球上的很多国家都可以做不出好游戏,但是除了中国。因为中国的历史够多,人物够多,原型够多,人才也多,游戏受众也够多,但是为什么就做不出好游戏呢。究竟是水太浑浊还是大部分的鱼喜欢浊水呢?

中国这么多年以来,还有很多人觉得游戏是毒品,会残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竟然有人说,玩物丧志,那书为何不是物呢?沉迷读书为何不丧志呢?你们又要反驳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何呢?因为书能给人智慧,给人力量,给人指导,让人开拓视野。那,如果游戏有呢?如果游戏足够内涵呢,游戏足够具有艺术性呢?书的最原始用途用来记录,后来演变成知识的代名词。游戏初始的确为了有趣,为了让大家能玩下去。如果游戏能一些丧失斗志或者丧失人生目标的人重拾斗志,或者让人明白一些道理,是否游戏也是精神食粮的代名词呢?

也许主流价值观觉得,读书能让人为社会贡献,游戏只能让社会增加负担,因为玩游戏的人“似乎”没有为人类提供任何贡献,至少没有直接贡献,所以一直玩游戏的人没啥用,增加社会的负担而已。也许有一天,能有一款游戏能给人力量,让人能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我希望那时,游戏能真正让大家接受,它,是第九类艺术。

你可能感兴趣的:(哦?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