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有个白茹芸,我们都快忘记该如何读书了

原创 2017-02-15 姜汪维 经典新知生活

幸好有个白茹芸,我们都快忘记该如何读书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这追逐热闹和流行的浮华背景中,有多少人买了书最终却堆在墙角做样子?有多少人上图书馆是为了读书而不是为了“查资料”?有多少人的文化水平永远停留在从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有多少人天天刷朋友圈看那些没有任何营养的“爆料”、“黑幕”以及鸡汤、段子,还以为掌握了世界的秘密简直比中情局还厉害?又有多少人年轻时好不容易有那么一点坚持和追求,而现在彻底颠覆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其实,低头弯腰从来不用学,因为生活左一个耳光又一个耳光,自然就把我们教会了。但问题是,自从低头和弯腰之后,很多人就忘记了抬头。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央视的诗词大会最大的贡献是让41岁的河北乡村普通妇女白茹云传递了一份超越诗词本身、让人肃然起敬的安静能量。她的文化素养,是自己一个人在医院里打发孤独缓解病痛时积累的,她耳朵听不清、眼睛老流泪,但前人留下的文化成果,融入在她的人生态度里,让她抬起头直面生活。

她说:“我非常喜欢苏东坡的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想,这应该也是苏东坡的幸运。

│读者如何,作品就如何

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读书,经常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别人讲什么就信什么,跟背书似的。也有人很自卑,明明有感想却不敢说出来,怕因为见解浅薄受人嘲笑。——这两种想法都是没有必要的。

实际上,作品是为读者和观众而生的,没有读者的阅读和观众的鉴赏,作品有什么意义呢?起码是不完整的。

那么,如何看才是正确的方法呢?随便看呗,有自己的感悟就行!

朱自清既是著名作家又是大学教授,他曾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从作家的身世情志也好,从作品以至篇章字句也好,只要能够表现作品的价值,都是文学批评之一道。”换句话说,读书的时候,你从书中看见了啥就是啥,都有可能是作品的内涵。即使不是原作内涵,那又怎样?那样反倒要恭喜你:你参与了作品的创作,更牛啊!

当然,读者的欣赏水平和领悟能力有高低,明明是龙种,到你这儿成了跳蚤,这就不一定好了。就像鲁迅说的那样,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类似的话清朝人金圣叹也讲过,他说同一部《西厢记》,“文者见之谓文,淫者见之谓之淫耳”。

这就相当于美女站在你面前,远看就很美,身材很好,胸是胸、腰是腰、屁股是屁股,皮肤也很好。但是你非要拿着放大镜,在她脸上晃来晃去,然后就只看到了雀斑,以及眼没法消除的鱼尾纹。

你说,好好一位美女被你看出这些,到底该怪谁呢?

│作品就像母鸡下的蛋

尼采说,诗人写诗,就像母鸡下蛋,都是痛苦的结果。

类似的比喻中国人更丰富,比如蚌生明珠、木结瘿瘤、石有晕轮、牛长牛黄,对于母体来说,那都是一种病,但正是因为有病变,才长出了明珠、树脂、晕轮以及牛黄,所以才与普通物种不一样,才使自己的价值倍增。

反过来说,如果一只母鸡不下蛋,那就离死不远了。

物犹如此,人不也一样么?如果一个人对他人没有贡献,那不就等于母鸡不下蛋、公鸡不打鸣么?这人就没有价值了。

总而言之,文学也好,其他的作品也好,包括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民谣歌手赵雷和那首《成都》,其实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在歌唱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悠扬旋律背后,谁人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到底想到了什么?

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往往是死了心作退一步想,然后创造出一个替代品,借幻想来过瘾。这种东西在读者和观众看来,有时候它是诗、有时候它是歌曲、也有的时候是电影……

当然,也有人会问,难道愉快的时候就产生不了好作品吗?当然也有,但是数量太少了。毕竟,想不付出点代价,不经历点卑屈、乱离等愁肠恨事,就想随随便便弄出好东西,这种概率基本等于零。试问,你真的以为在路边摊能买到Gucci、Burberry么?即使能买到,那也是赝品。

宋朝的辛弃疾有一首词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种情况:“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的“天凉好个秋”相当于说,我本来没有感触,也没有文化积累,好不容易看到了一处美景,想凑几句文雅的话来抒发一下,结果想了半天憋出一句:“我靠,真特么美!”——这就是低劣作品的生产全过程。

│读者的经历对阅读作品有很大影响

回到文章开头,白茹芸之所以对苏轼的词有那么强烈的共鸣,是因为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受尽磨难,但是他写下的很多诗词是直面人生苦难的豁达乐观以及洒脱,这种人文精神感染了白茹芸,让她获得了战胜病痛的信心勇气。

其实,这一类的诗歌有很多,也有仅仅只是抒发一下“负能量”,没有表现洒脱、乐观的。比如杜甫晚年生活贫困,年过半百还得出门去找工作,在朋友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当了个幕僚,帮人家打打杂跑跑腿出出主意。但是这种事都是年轻人干的,于是很多同事就背地里说风凉话,都只是当面假惺惺夸他说才华横溢,实际上都在背后嘲笑他老来一事无成。于是,老杜吐槽说:

往时文彩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这一类的作品,从自己真实情感出发,字字真切,人生经历越丰富就越能体会到其中的世态炎凉,就越能感到这两句话写出了别人想言所不能言,仿佛苏轼和老杜代替自己说出来很多话。

所以,只要不是做专门的研究,很多的时候读书就像明代人李贽说的“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也就是用来解闷儿的。在这个过程中会自然而然联想到自己相似的人生经历,从而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对话,就像有人听你谈心似的。

这种安静的心灵沟通,总比在KTV吼一嗓子,或者拿小孩撒气,或者发个做作的朋友圈动态,强出不少吧?

公众号:经典新知生活

           个人微信号:jww198206

  长按二维码可加关注哟

幸好有个白茹芸,我们都快忘记该如何读书了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好有个白茹芸,我们都快忘记该如何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