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强哥读史
2017.05.07 10:36*字数 6534阅读 416评论 6喜欢 11
纵览古今,起义军领袖大多才华横溢,他们既有上马安天下下马定乾坤的领导力,往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多才多艺且富有情怀,这些起义领袖们爱的不仅仅是江山如此多娇,亦钟情于独领风骚!
当然,并不是每个起义领袖都善于舞文弄墨的,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起义军领袖们的“风骚”故事。
一、导师水平的革命领袖——毛泽东
毛主席这个人,已经写入历史,论功绩,五百年后只待后人评说吧。
毛主席可以说是帝王里的狂放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单论文采,不输给历代帝王,正如他所写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多大的气魄!更重要的是这些都不是意淫,而是用事实说话的。
作为一个诗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视野与眼界。想当年,橘子洲头,“粪土当年万户侯”,他初出茅庐,意气风发,壮志豪情。想当年,井冈山上,“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坚如磐石,稳坐泰山之巅,领袖气质尽显。想当年,长征路上,“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何等的恢宏,何等的大气魄,大胸怀,豪气冲云天。
长征期间是主席创作的高峰期,佳作不断,《忆秦娥 娄山关》《长征》这两首可谓经典。
《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主席不仅写的一手好字,更兼出众的文采,毫不夸张的说,即使他没有参加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他依然会成为一位诗词书画方面的不世之材。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的作品虽然不多,确不乏经典。其中,一九四九年四月写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那股定鼎天下的霸王气概跃然纸上,一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尽显大手笔,大格局,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以史为鉴,更显高超的智慧。读完让人叹息不已,世上竟然有这等指点江山的大英雄!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主席的诗词,让人热血沸腾,开阔眼界与心胸。他不愧是革命领袖,不愧是革命导师,主席的文学造诣在起义领袖里算是导师水平的,第一,毫无争议。
二、博士水平的起义领袖——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还记得小学学到的第一首诗吗?大才子骆宾王的这首《咏鹅》可谓经典。提起骆宾王这个人,是唐代有名初唐四杰,一生做了上百首诗,论文采,跟李白杜甫王维比,他最多算个二线作家,论豪迈,骆宾王却不输给任何人,论社会实践能力,更胜李杜一箩筐,人家毕竟是当过御史的。
更牛的是,骆宾王参与了反武则天的起义,作为起义军的头号笔杆子,也是领袖之一,写出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样的名作,其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一句,何等豪迈!气势盖过了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的一拼!。甚至武则天看完这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后都赞不绝口,说了一句“这样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我的错。”
想当年,徐敬业反武起义军气势凶猛,一月间几十万人蜂拥而起。骆宾王作为参谋,诗写是一绝,奈何军事才能就不敢恭维了,更重要的是他跟错了老板,徐敬业是一个贵族后裔,虽然精通骑射,继承了祖上英国公的爵位,还当过几天司马(大抵相当于军区司令),然而这个人的视野和军事能力还差得远,与女皇武则天不在一个段位上。
起义军最牛的时候,发展到三十万人,竟然选择了偏安扬州,等着武则天组织人手来打这关键的一架。试想,假如当年一鼓作气,兵峰直逼长安,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或许会像李自成一样,有机会掀翻武则天的大周朝,也不至于几个月就被消灭。
而我们的大才子骆宾王,在逃亡东瀛的船上被下属所杀,这位四十岁刚出头的诗人,正值创作的高峰期,就这样终止了才华横溢的一生,确实很可惜。这也直接说明,造反是成本极高的活动,不成功就成仁,没事别跟着瞎嘚瑟。
三、硕士水平的起义领袖——黄巢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这首《自题像》,是黄巢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这个人历史褒贬不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话说,终于知道“满城尽戴黄金甲“的由来了,黄巢的这首《不第后赋菊》,有没有感觉到一股猛烈的杀气扑面而来,霸气十足,当年的大唐王朝万万没有想到,帝国的基业就被这位屡试不第的读书人搅翻了天。
据记载,黄巢出身盐商富裕家庭,自幼学得文武全才,只不过一直没有机会走上仕途,于是就写出了这首《不第后赋菊》,黄巢一生偏爱菊花,“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题菊花》虽然没有《不第后赋菊》那样的猛烈,也已经豪迈到家了,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左右天下人,不仅要胜天半子,玉皇大帝的位置都该由他来坐,霸气侧漏。
在黄巢心里,既然大唐这条大船买不到船票,那就只好自己造一条船了,毕竟大丈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黄巢从山东泰山一带起义,辗转腾挪,最远打到了广东,走过了大半个中国,堪比那个时代的“长征”。这两首关于菊花的诗无处不散发出英雄的豪迈气质,黄巢不仅有出众的军事才能,文学功底也很深,属于豪放派,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可能也是毛主席推崇黄巢的原因之一吧。
他攻破了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相比毛主席,黄巢缺乏的可能是政治手段和更大的视野,最后失败于所谓的“农民的历史局限性”,其实这个解释有点勉强,毕竟黄巢不是农民,只是领导了农民起义,试问,古代有工人阶级吗?。往事越千年,这位起义领袖的情怀没有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江湖中依然有他的传说。
四、本科水平的起义领袖——洪秀全
天平天国的领袖是洪秀全,秀才出身,回到现在,大约相当于大学本科学历吧。当然,别以为那个时代的秀才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多,天上掉下个馅饼能砸死俩,在封建社会,秀才也顶的上现在的名牌大学生了。
洪秀全读书到头也就是个秀才,然而这个人极为聪明人,抱住了宗教这棵大树,成于宗教也败于宗教。“迷途既返速加鞭,振起雄心赶向前。尽把凡情丢却去,方能直上九重天。”这首《诫曾玉璟》,洪天王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他具备了英雄人物拿得起放得下的魄力。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这首《述志诗》虽然尽显抱负,相比豪放派的毛主席和黄巢,却少了那么一点大视野与霸王气质。
然而英雄总归不是狗熊,英雄气概就像熊熊烈火,谁也遮不住。“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鸟向晓兮必如我,太平天子事事可;身照金鸟灾尽消,龙虎将军都辅佐。”“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扫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平乐如何。”
很多时候,样子可以装,神态可以装,气质真的是很难装出来,这种“手持三尺定山河”的英雄气概,非等闲之辈所拥有的,更是学不来的,洪秀全也算是一代豪杰。
五、高中水平的起义领袖——宋江
宋江这个人,历史中实有其人,只不过他没有落草在水泊梁山,而是聚了三十几个弟兄,起义地点在河北一代,整个起义军辗转战斗的范围也就是河北山东一带,整个起义历时一年多,后来被包围后投降,起义失败。
今天我们只讲水浒传中的宋江。在入股梁山集团之前,他就职于山东郓城县,职位押司,大约是个正科级公务员,混的挺有面。宋押司大抵是管县司法工作的,因而有结交各种“英雄好汉”的机会,且黑白通吃。
平日里,小曲唱着小酒喝着,把郓城县的头牌阎婆惜泡到了手,不仅如此,还混了个“及时雨”的名号,成了北宋的“网红”之一。在那个靠嘴传话的年代,当网红要有干货,老宋的干货叫仗义疏财,见谁都笑脸相迎称兄道弟,临走给你把包裹塞满大葱和煎饼,路上慢慢吃。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有抱负的,痴迷于官场上扬名立万光宗耀祖。只不过,他的出身太低,又不是科举出身,在仕途上很难有所作为,再加上他还有一身的侠义精神,自然在官场上混不开。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首诗可谓经典,把这个绿林好汉的心态写出来了,笑话人家黄巢不丈夫,自己比黄巢要厉害的多,我们佩服他的自信,虽然他的能力配不上自信。
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跟道上的兄弟混久了,老宋自己也上了道。在此之前,梁山已经经过晁盖等两任CEO的“苦心经营”,宋江从主流业务“打家劫舍烧杀抢掠”中,提炼出了“替天行道”这一公司核心经营理念,提升了梁山的形象,众人趋之若鹜。
只可惜,宋江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投降了岌岌可危的北宋集团,结果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他的这种选择与个人的见识和思维局限性有关,虽然他已经造反了,却即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造反的意愿不够彻底。总体来说,宋江这个人算不上大英雄,也算江湖豪杰吧。
六、初中文凭的起义领袖——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刘邦的经典作品,然而这不是唐诗,也不是宋词,而是一首歌,名字叫《大风歌》,因为刘邦灭秦那会,还不流行诗词。
刘邦,地痞流氓出身,没有多少文化,造反前是秦朝的国家公务人员,泗水亭亭长,差不多相当于镇长职位,离萧何这些县处级干部还是有距离的,至于人家张良,那是韩国贵族后裔,单从文化修养来说,刘邦跟这两个人没得比。
他的这首《大风歌》,气势宏大,是在得到天下之后,回家得瑟时所作。其实,我更相信,刘邦属于“成长型”男人,并非一开始就有宏图大志。正如范增所言:“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意思就是刘邦这个家伙当年是出了名的贪财好色,不成气候,现在做大了反而能够收敛自己的欲望,这个人就不简单了。
范增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至少年轻时候的刘邦,或者是没有起义之前的刘邦,是贪图享乐的,没有什么大出息,如果不是天下大乱,他还会继续当那个基层公务员,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是会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的,我不认为萧何张良从一开始就认为刘邦能得天下,在沛县起义的刘邦,不过是一个山大王。不过,刘邦成长的很快,他的成长不在于军事能力,而在于政治水平,相比之下,论单打独斗,一百个刘邦也抵不过项羽,而刘邦在用人方面更有独到之处,他善于辨识人才,也能够从善如流,这一点显示出了个人的水平。
刘邦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正如韩信说的“大王,你只有领十万兵的能力,而我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大王您的特长是“将将”,能带领我们这些人打天下啊!”,听完前半句,刘邦心里肯定是窝火的,听完后半句刘邦心里美滋滋,这马屁拍得多到位,刘邦确实是个出色的领导。
“大风起兮云飞扬”,气魄宏大,确有开国霸主的气魄,尽显大胸怀。其实,刘邦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他的胸怀气度我们可能学不到,但是识人用人方面,值得一学,一个优秀的老板,一定是闲庭信步的,因为他懂得知人善任。这一点我很佩服马云和王石。
七、小学文凭的起义领袖——李自成
李自成这位陕西乡党,跟刘邦一样,属于流氓出身,他长在农村,教育基本为零,但是李自成是传递公文的,所以他是识字的,只不过和当时的文人相比算是文盲。没干几年公务员,他就落草倭寇了,又过了没几年,闯王名扬天下,操着一口浓重的陕北方言就进京了,崇祯皇帝的妃嫔还没睡个遍,就卷铺盖回陕西老家了,人生大起大落来的太快。
闯王的文化水平,我们大体也能知道,他能做出什么样的诗。“收拾残破费经营,暂驻商洛苦练兵。月夜贪看击剑晚,星晨风送马蹄轻。”哎吆,不错哦,貌似水平还可以。“剑光闪闪亘长虹,百怪惊逃竟避锋。点缀江山无限景,吟身疑在画图中。——商洛偶吟”,这两首诗应该是在登上金銮宝殿之前写的,没有豪放,轻描淡写,倒是有几分柔中带刚的调调,至于文采,基本没有。
李自成这类人,我们可以定义为草莽,属于典型的时势造英雄。相比刘邦,人家进了关中秋毫无犯,而闯王进了京,彻底乐开了花,不仅抢走了崇祯帝留下的几千万两白银,还把人家的老婆照单全收,关键的是放纵下属,把京城的大户洗劫了一圈,没办法啊,跟着闯王的农民不纳粮,军费谁出?不抢怎么办。
总之,他的表现就是一副农村暴发户的模样,在他眼里,没有新帝国的全局规划,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发展纲领,他不是来接管大明天下的,而是来捞一把,大不了捞完了回老家。只可惜,闯王不懂得“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旦失败了,天下再大,也无藏身之地。
“风云突变及九洲,天下苍茫尽已丢。暂辞京城别帝位,摆脱围追苦寻路。携眷今走闯坪过,夜深子时将身宿。曾经此地无人敌,悲今军败不成伍。望月静思光复计, 不知天明军何处。此庄环山皆险峻,困龙暂固此滩舟。越过苦竹湖广地,驻军通城且安舒。整军有待赴京日,重振朝纲江山固。”,这首诗是李自成落荒而逃路上写的,依然没有文采,却也陈述了落魄的景象,由盛及衰的巨大心理落差,虽然闯王的雄心依旧还是有的,只不过这位时势造的英雄,这次彻底失去了老天的眷顾。
这样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真正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一旦把握不住或者是不珍惜,那就是个人问题,不需要怨天尤人。
八、大字不识的起义领袖——朱元璋
有一次上朝时 ,朱元璋做诗:《鸡叫》,一叫一勾勾,两叫两勾勾,三叫日出满天红,驱散残星月朦胧“。身边的大臣们一片喝彩,真TMD的一首好诗!打油诗里的战斗诗,高,实在是高!朱元璋的水平可见一斑。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人家是农民出身,原名朱重八,根本没有上学,没有饿死就算不错。要不是没饭吃,谁提着头出来干革命。这首诗充分显示了朱元璋先生的文学水平,那就是没啥水平。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要饭,一日,来到旧县(今女山湖镇)狮龙桥酒馆要饭,碰上几个舞文弄墨的家伙聚在酒馆饮酒拿他寻开心。”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他很气愤,当场作了上面这首诗予以反击。别看人家老朱大字不识几个,打油诗还是张口就有的,骂人骂的也很接地气,估计跟他当和尚的经历有关,和尚们要出门化缘,总的有些说辞,会几句口头禅也是很有必要的,或许正是早年到处谋生计打下的“文学功底”。
虽然老朱是贫农出身,却不代表农民领袖没有大气魄大胸怀,英雄总有豪迈的一面,看这首: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咏菊。强哥纳闷,起义领袖们为何都这么迷恋黄金甲?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示僧”,朱元璋转战江淮间,乔装出行到太平府的一座寺庙般若庵。庙里的和尚见他为人奇特,就仔细询问。朱元璋不耐烦,就提笔在墙上写了此诗。朱元璋登基之后,听说当年在庙中墙上的题诗早已被人洗去,就下令将庙中和尚押解至京,准备杀掉。他问道:“为什么要把我的诗洗掉?”和尚灵机一动当即吟诗答道:“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当场下令把和尚全放了。
朱元璋是一个狠角色,这位大牛制定了严苛的法律,比如剥人皮,头皮开个缝往里灌水银,据说,人会从皮里钻出来,我勒个去,真血腥。他的一生毫不客气的说,杀人如麻,自己当农民的时候被贪官污吏欺负惯了,留下的心理阴影面积太大,以至于明代初期,当官成为了风险最大的职业,想顺利退休,做梦吧!
不论怎么说,老朱还是有水平的,大字不识几个能治理偌大的国家,要批复奏章,还能时不时的做上几首打油诗,这股附庸风雅的风骚劲还是给力的。
评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