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说得像动物一样,真的难以让人信服

把人说得像动物一样,真的难以让人信服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美图秀秀编辑)

这段时间以来,手边主要携带的一本书是《精子战争》,由这本书认识了作者罗宾·贝克,也知道了他其它的著作,其中《基因战争》一书是早先时候和《精子战争》一书同时购买的,而《婴儿战争》则是在阅读《精子战争》时从书中获得的信息后再行购买的。

一般购买书籍都是以亚马逊、当当网、京东商城这三个渠道为主,然而在这三个网站上怎么找都找不到这本曾经在国内出版过的《婴儿战争》,最后不得不在淘宝上下单购买了该书。

昨天本书到手以后,直接打开图书在版编目数据页查看相关信息,发现这本书早在2004年1月即己出版,比《精子战争》一书的出版整整早了十年,比《基因战争》一书则早了十一年,当时该书的出版社也是不太常见的“海南出版社”。可能也正是因为此,该书估计没有更多的再版,因此早就在售各大书网站不见了踪影。

就在我以为买到了一本快要绝版的书时,详细对照着《婴儿战争》和《基因战争》这两本书的内容却发现除了书名不一样以外,书中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到这时我才明白,“baby”这个英文单词,在十年前是翻译做“婴儿”,到2015年则解释为“基因”了,语言的与时俱进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把《精子战争》《基因战争》(或者说是《婴儿战争》)这两本书放在一起阅读,对于成年人认识这个世界而言,确实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但读着读着,发现完全撇开人类的精神世界、伦理道德、法律底线,仅仅关注人类的生物性因素,可能并不能准确描述人类生活世界的真实。尽管作者也确实在两本书的前言部分反复强调他的研究是“远离所有是非道德的标准”,“摒弃偏见与挑剔的眼光来解释人类行为”。但是完全撇除了道德标准来解释人类的行为真的会是准确的吗?有多少人的行为是完全撇开了道德标准,而依据自己生物性的驱动来实施的?对于某一具体的人类行为在潜意识中到底是受生物性的因素支配多一些,还是受道德因素的内在驱动多一些,恐怕在很多时候还是很难区分的。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把人说得完全像动物一样,甚至比动物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时真的是很难让人接受。

但可能正是在于难以让人接受,因此对我而言,在这读两本书的时候反而可能收获会更大一些。一个人的阅读只有不断突破原来的理念和认知范畴,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益。而如果仅仅是在自己认同的理念和所熟悉的认知范围内反复阅读相同类型的书籍,其实可能未必会是最高效的。因此尽管难于让人接受,我还是坚持着读完这两本书籍。或许在读完之日,我的理念和认知也将迎来一个更新之时。

【备注】最后有两点补充:

一是在网上百度了一下“海南出版社”,发现这个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完全出乎我的想象,是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的,很多书籍还颇对我的胃口,其中也还真有我之前翻读过的;相反,倒是出版《精子战争》《基因战争》二书的“广东旅游出版社”在出版业是名不见经传的,出版的图书除了这两本外,基本就是以旅游手册、旅游指南、旅游地图等等为主了,认知颠倒了。

二是对于额外购买的那本2004年版的《婴儿战争》可以赠送给同样有兴趣的朋友阅读,当然必须是成年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人说得像动物一样,真的难以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