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的心理 |网瘾

网瘾是培养孩子价值感的最佳机会。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为何为了爱情,生命都可不要,为了心中的自由,两者都能不要?

因为人与动物,最终的差别,在于人能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网瘾的孩子,是在现实生活中迷失价值的孩子。

解读孩子的心理 |网瘾_第1张图片
刚开始玩游戏的动机

这样一个熟悉的情景:放假的时候孩子早上8:30起床就坐在电脑前玩游戏,如果这一天家里没有人,有可能就由早上玩到晚上了;如果家里有人,他也会偷偷地玩,只要父母不发火、不拔电源的话,他也会想尽办法地玩,直到父母出绝招、迫不得而的时候,孩子才停止玩。

还有一个更熟悉的情景:平时回到家,孩子作业都没做完,就闹着说要手机玩游戏,不给他他就拼命发脾气,手机一到孩子手里,就停不下来了。直到时间太晚,作业不得已要做,才结束游戏,应付式地完成作业,冲凉睡觉。

一、孩子为什么沉迷于游戏?

到底是怎样一种心理,促使孩子不顾一切地想玩游戏呢?

我们首先理解一下孩子面对游戏前、中、后的心理状态。孩子早上起来没什么事情可做,很空虚,内心有点淡淡的焦虑,这时他就会选择玩游戏、玩电脑,想要放松一下。可是孩子一旦开始玩了,就停不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一旦离开游戏,面对真实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更没什么事情可做、感觉更空虚,同时也会有一种自我评价,他经常玩游戏被父母批评,他也会认为经常玩游戏不好,但不玩又会很难受,可一旦玩了也会觉得很浪费时间,自己控制不了时间,或者玩完后发现其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因而就更会觉得焦虑了。当他面对更大的空虚和焦虑的时候,他可能会想“作业一两个小时就能做完了,我晚点再写,我现在真的很想再玩游戏”,这时他的心里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指责自己不应该浪费时间,应该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一方面他又不知道而且无办法面对自己心里更大的空虚和焦虑,因此身体就会对大脑说:“我再玩一会游戏吧”,这时孩子就继续再玩会游戏了。

解读孩子的心理 |网瘾_第2张图片
沉迷游戏的心理机制

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地把孩子沉迷于游戏、爱玩游戏的行为看成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好的行为,因为这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不仅是小孩,即使是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和成人,也会沉迷于游戏。这说明,很多孩子都是内心空虚、焦虑的,而游戏这个东西能够帮助孩子打败内心空虚和焦虑,因为游戏具有很多先进的、有趣的机制,所以孩子就越来越热爱游戏了。

游戏有趣和先进的机制的作用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获得价值感。所以,为什么孩子会沉迷游戏、沉迷网络聊天?因为他在那里面获得了在生活中获得不了的价值感。

有位网瘾的大学生写了一封信给我,大概是这样描述他的网瘾心态:

我也知道玩那么多游戏不好,还是要以学习为重。可每当我下定决心不玩的时候,没过两天,我感觉生活没有一点意义,我不得不重新把游戏安装回来,因为当我进入游戏的时候,才感觉生活是有价值的,生活才有意义。有时玩着玩着也会厌烦,也会累,但我不想结束,因为一结束之后面对的空虚,是无法入睡的。当我睡觉的时候,脑子里想着游戏的内容,心理才感觉最踏实,才能睡好。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对游戏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让我感觉兴奋和价值,恨是它让我用尽了时间。

中小学生阶段更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孩子全部的价值感都只能通过网络实现,那么他就必然会产生网瘾,甚至会出现拿父母钱玩游戏,打赏主播等行为。

为何网络,特别是游戏能够让孩子放松?而不是听音乐或运动?

《游戏改变世界》中提到,游戏有四项关键、基本的要素: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

⑴目标:如王者荣耀游戏,五个人组成一个团队,每个英雄有多个不同的角色,角色中有共同的目标——摧毁对方的总部。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孩子需要具备的努力:选择好英雄、搭配好团队,有很好的思维策略、能把团队效益发挥最大化,有很好的协助能力、知道队友干什么、与队友沟通、与队友一起干什么等。这是整个游戏给到所有玩家的目标板,以及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⑵规则:如王者荣耀游戏的规则,不能一次选两个英雄,不能一下就把别人摧毁了,每个英雄都有相应的技能升级等。玩家不能超越这个规则,不能一下把自己变得很厉害。这个规则永远都不会被破坏的,除非玩家坑自己的队友折寿命或者直接关掉电脑,即使这么做整个游戏的规则也不会变的。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经常这样破坏规则,说明他在生活中是很痛恨规则的,他父母在生活中给他设置的规则是很不合理的、很不照顾他的感受的。

⑶反馈系统:游戏目标反馈机制非常完善。什么是目标反馈机制?它是深埋在我们每个人基因里的,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能够寻找生存意义的重中之重。简单来说,即:你所做的任何动作、行为都能得到第一时间的及时反馈。我们做过一个实验:现实生活中,你与你的队友俩俩组合,模拟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你说什么,你的队友都很赞同;第二种情况是你说什么,你的队友都很反对;第三种情况是你说什么,你的队友都不理你、都听不到。事实发现,第三种情况是最让人恼火的、恐惧的、生气的、难受的。为什么呢?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当我们做出一个举动,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将要面临危险或死亡了,这种没有回应带来的恐惧感是很大的。所以,目标反馈系统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游戏是怎样做到目标反馈的呢?简单到俄罗斯方块,我们每按一个键,电脑里的方块都会换一个动作、加速等,每时每刻都在目标反馈,到现在的大型游戏,例如英雄联盟、CF,我们每按一个键,就有一个技能,每做一个动作、一个指令,我们操纵的人物也会有一个相应的动作反馈,这时会给我们很强的控制感。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是因为学习给孩子的控制感太弱了,学习给到孩子的反馈太慢了。孩子一般是学习完一个单元再总结测试,而且看的是分数,不是为了真正检测自己学的效果,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测试。而游戏却把反馈系统运用到极致,才能如此吸引孩子。

⑷自愿参与:孩子能自愿选择是否参与,因此能充分享受这个玩的过程。

此外,游戏之所以迷人还有一个因素:难度可调,虚拟现实。无论是智商高、智商低、手指灵活不灵活的玩家,都可以在游戏中找到相应适合自己的难度。而游戏中模拟的现实比现实的世界可视性更加的强,有包含过去的元素:荣誉头衔;现在的元素:级别进度;未来的元素:排行榜。每位游戏玩家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乐此不疲地沉迷其中。这便是游戏乃至网络的迷人之处,它让孩子在网络中容易找到自我的价值,看到自我的价值。

二、关注点在价值感

分享一个著名的实验: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把一只老鼠放进只有两杯水的笼子里,一杯是普通的水,另一杯是混有易上瘾物质的「毒水」。我们会发现,老鼠老是喜欢容易上瘾的「毒水」,总是死得特别快。后来到70年代,一个加拿大的心理科学家重新设计了实验,还是把老鼠放在有普通水和毒水的笼子里,但在毒水这个笼子里,老鼠会有无尽的美食、玩具、还有迷宫式的小隧道让它们捉迷藏窜来窜去,更重要的是,它们男男女女混在一起,看上眼了可以无止境地交配生小老鼠。结果是,没有一只老鼠喜欢毒水,没有一只会因为之前不小心喝了一次就忍不住再去碰毒水。这是为什么呢?之前实验的老鼠会一直上瘾喝毒水,之后实验的老鼠为什么能忍住呢?是因为之后实验的老鼠有其他方式去战胜内心的焦虑、恐慌和寂寞。这种其他方式是跟生活紧密相关,是落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下它能自发发展出一种战胜自我焦虑、自我恐惧、自我空虚的内在机制,这时就变成一只很棒的老鼠,它能享受笼子里的生活,即使喝了毒水也有心理资本去战胜而不会沉迷,因为它知道有其他方式让自己很舒服,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个体也能感觉到舒服,环境让它的心里充满阳光。

孩子不也是一样吗?当他总是被父母打骂,被老师罚站时,他没法获得学习的意义,没法获得与同学交往的意义,更没法获得家庭温暖的意义,他的价值感是空的,是不存在的。那么,怎样的家庭结构容易让孩子缺少价值感呢?

家庭结构:

1、留守家庭

爷爷奶奶的关注点都在孩子的饮食起居上,每次上下班都能在小路上和电梯里看到爷爷奶奶剥夺孙子孙女价值感的行为。孩子热得满脸通红,奶奶把他抱得更紧了;孩子脸上有脏东西,爷爷一把抓住孩子说帮孩子擦,孩子死活不愿意,爷爷直接一巴掌;散着步,孩子想走小路,爷爷奶奶大声说:“搞那么多名堂干什么?”奶奶拿着饭碗给正在玩游戏的孩子喂饭,孩子一被抓住,就是一大勺饭,吃进去才能走……所以,在饮食起居上,失去自主权的孩子怎么会对饮食起居产生兴趣?价值又从何而来?

2、单亲家庭

单亲的家庭结构并不是孩子网瘾的根本原因,也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努力进取,没有网瘾。单亲家庭相对来说家长一方对待孩子更容易走过度忽略和过度关注的极端。面对孩子,单亲妈妈或爸爸会容易有两种思想,第一是为何把孩子留给我?由此的管教方式就是过度忽略孩子。第二是我一个人再苦再累也能把孩子养大养好!由此的管教方式就是过度关注孩子。这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不给孩子建立家庭的价值感,第二种是剥夺了孩子的家庭价值感。无论哪种,都容易让孩子陷入网瘾的境地。

3、焦虑的母亲+隐形的爸爸

爸爸赚钱妈妈管家看似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家庭分工,但实际上是在破坏每位家庭成员的家庭价值感的。爸爸的价值感在于事业,妈妈的价值感在于养育孩子,此时家庭文化是无法建立起来的,那么孩子的家庭价值感从何而来?这是爸爸、妈妈、孩子都会很累,爸爸的累在于我在外面这么拼命赚钱,回到家还不让我休息好,妈妈的累在于你把什么家的事情都抛给我,家是我一个人的?孩子的累在于爸妈你们别总是管着我、打击我,一点也不在意我的感受。这时,网络成瘾或许是孩子潜意识中的唯一出路。

值得一提的时,孩子的价值感常常和父母的价值感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如果父母自身的全部价值感都来自于教养孩子,那么就等于父母和孩子在同一个价值战场上争斗,孩子剪什么头发,穿什么衣服,父母都参与获得价值感,那么孩子就只能步步后退,退到网络的世界里。

所以,看待孩子的网瘾行为必须回到孩子内心的价值感维度进行反思和探索,是否自己的家庭结构或沟通方式剥夺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价值感的途径,是否自己抢夺了本属于孩子应该获得的价值感,孩子才会那么容易被网络的虚拟价值感吸引。

三、如何让孩子告别网瘾?

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帮助孩子重建在生活中的价值感。说着简单,做起来不简单。分享一个事实:在越战时期,当时有五分之一的美军使用海洛因,那当战争结束时,美国的街头岂不是一下子多很多瘾君子?但事实是,并没有,在战争期间使用过海洛因的美军,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直接停止使用。那到底上瘾的是什么?毒水?还是海洛因?还是电子游戏?当战争结束,美军回到平静的故乡,清晨去公园里晨跑,或是睡个懒觉后,与家人一起在慵懒的早晨享用美味的早餐,和孩子一起到草坪上踢踢足球…美好的家庭、很好的福利待遇、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替代了海洛因的作用。所以,当我们的孩子特别沉迷于网络或特别迷一些不真实的东西,说明在他的内心没有形成一种自我的克服焦虑、恐惧、空虚的能力,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种能力的发展机会。我们怎么能让孩子找到?

分两步,一是父母自身的成长,二是如何对待和教养孩子。

关于自身的成长,我们可以试着绘制自己的价值获取图,反思一下自己获得价值感的途径并进行调整。

解读孩子的心理 |网瘾_第3张图片
我的价值获取图

通过自己价值获取图的绘制,我们就能总结和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最能给自己价值感的事情是什么,如何进行合理的比重调整,不过多地把价值感和教养孩子进行捆绑。

关注对待和教养孩子,我们可以借鉴网络和游戏的基本特征,作为父母,可以这么做:

第一,为孩子设立一个目标。目标一定是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无论是家庭的,还是学校的,都会给孩子设立目标,但这些目标往往是学习名次、学习分数之类的,跟孩子的学习目标不匹配的,因此这个目标是不清晰、不具体、不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是为了掌握知识,通过测试评估自己是不是掌握了知识。而学习名次、学习分数之类的目标,是为了跟他人比较的,是要得到老师父母的认同和赞赏,获得别人赞赏的目标是不清晰的,别人心情好就赞赏,心情不好就不赞赏,跟他人比较的目标也是不清晰的,别人考好了孩子名次可能就退步了,别人考差了孩子名次可能就进步了。而游戏的目标是很清晰的,孩子只要杀死对方一次,就有可能推翻一个塔,就可能赢得整局的胜利,只要想到一个很好策略,就可能打赢这场团战。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给到孩子的目标是不够清晰、具体和可操作的,是跟目标分离的,孩子即使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想到怎么做都不可能达到效果的,就宁可不做了。如何给孩子确定清晰、具体和可操作的目标呢?首先,让孩子看到进度感,如背一首古诗,进度有哪些,孩子多长时间背第一遍,多长时间再去背第二遍、第三遍,第二天父母去检查一遍,一个星期后再去检查一遍,当这些一步步做到了,进度再一点点加大,当孩子心里有进度感了,他的目标就清晰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他就觉得目标可以掌控了。

第二,规则要做到公平,通过限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一些必要的规则是永远不会变的,必须有的;二是很多时候父母没必要设立规则,孩子通过自然惩罚就会收获一种规则感。但很多时候父母会为孩子修改很多规则,如孩子哭闹、实在做不到的时候,父母就修改一些规则,孩子就会觉得规则是可以变的,他可以通过一切方式去修改这些规则。我们如何向游戏学习呢?而游戏规则是不会变的,如英雄联盟不能一次选两个英雄、不能一下变得很厉害等,即使有些人通过坑队友或者关机不玩等方式让队友输了,但游戏规则还是不会变的,孩子也还是会继续玩这个游戏,并在规则里继续寻找突破自己的方法。经常会看到,一个孩子犯错了,父母惩罚了孩子后,并告诉孩子“这是规则惩罚你的”,父母很理解孩子,抱着孩子一起哭。这个时候规则就变成了客观存在的东西,而不是父母本身。很多时候孩子认识规则,就会觉得规则就是父母本身,孩子学会识别,如孩子看到老师不凶、不强调规则,孩子就会乱,看到老师凶,就不敢乱来,孩子变得看人说话,这对孩子规则感的建立、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建立是非常有害的。

第三,及时的反馈系统,多给孩子积极的情绪反馈。生活中,我们不一定通过物质的诱惑反馈给孩子,父母可通过积极的情绪反馈给孩子。游戏给到孩子总是积极的反馈,即使孩子玩得很差,孩子还是愿意继续玩,因为孩子看到努力的方向了,游戏给到孩子总是积极的、及时的反馈。父母可多自我对照,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的反馈是积极的多还是消极的多,如果消极的偏多,就要多对照积极的清单去做,如果做不到,就要每天多学习、多修炼。

解读孩子的心理 |网瘾_第4张图片
用进度条的方式及时反馈

通过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及时反馈,如上图,给孩子绘制进度条,完成到100%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东西(画出来),一开始一定要细化到每一个细节:比如一道题,一个小行为,就推进一点进度。

另外,积极认真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行为,衡量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价值感的简单标准就是看父母和孩子的对话,如果孩子说得多,父母听得多,说明孩子的家庭价值感强,如果父母说得多,甚至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说话,那么孩子在家庭中也是缺少价值感的。父母学会认真听孩子说话,无论是非对错,先认真听对方说完,这便是在及时反馈,在建立孩子价值感的过程。

第四,让孩子自愿地、积极地参与。即在设计家庭规章制度时是与孩子共同商量而指定的。如果父母能做到,就能与孩子往同一方向发展,一起做计划,一起思考,学会第三选择,帮助孩子自愿参与每项任务和困难挑战中。

第五,通过家庭仪式来增强孩子的家庭价值感。家庭仪式包括家庭会议,家庭聚餐,孩子升学礼,成长礼,生日会……这些都是父母抽点时间,花点心思就可以做到的。

如果孩子迷恋网络,请记住,孩子不是迷恋网络,而是害怕寂寞。当深深的无价值感想孩子袭来时,别说孩子,就算父母也同样会找一个价值的避风港,网络,只是一个低成本、易获取的价值避风港而已。

在价值的战场上,

你赢了,孩子便躲进了网络。

你能做的就是,

在战场上铺满鲜花,

把战场变成乐园。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孩子的心理 |网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