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好好学习》

先自黑一下,说真,我不仅是一个拖延症患者,还是一个懒癌晚期患者。逐字稿拖到了现在才肯下笔,眼看时间不够用了,火速翻出之前的学习笔记,先完成再完美吧。

言归正传,成甲老师的这本书是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方面的书籍,从序言及封面可见,受到了众多大拿的推荐,这本书的核心是作者强调从底层规律去引导读者关心自己的认知深度,同时作者也通过通用临界知识的分享,让我们更好的发现和运用底层规律,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下面我就书中的四个知识点来做一个回顾:

一、学习层次

何为学习层次?如何提升学习层次是我特别想弄清楚的问题。

最近众多公众号里经常会出现类似“低效勤奋”或“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之类的推文,在作者看来,我们的学习层次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通过技术层面的提升来适应工作场景的需要,这种属于提升技术效率;

第二种是通过学习了解问题的本质以及方案的底层规律,这种称之为提升认知效率。

第一种为了适应工作场景需要的技能提升,在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进行内训或外训,是一种相对来说容易习得的技能。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A公司新设入境服务专员岗,需要招募一名服务人员,这个岗位要求候选人必须具备12345各项技能,而候选人小b同学缺乏技能1(语言能力),这个时候小b明显不具备1技能,如果小b想拿下类似岗位的工作,那么必须要具备技能1,而语言又是一门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习得的一项技能,通常情况下,在我们面对新挑战时,发现自己某些方面达不到要求,这个时候多数人会选择非常努力的去追逐技术效率、去追求新知识,通过培训或学习获得各种新的技能以适应工作场景或生活的需要。

又比如学习蛙泳,通过刻意练习憋气、吐气、收翻蹬夹及手部练习,从局部动作分解练习到系统协调运用,假以时日,这是一项很容易就可以获得的技能。

第二种学习层次看起来似乎很高大上,那么如何跃迁,提升至第二种学习层次呢?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需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效率,找准自己撬动效能的杠杆点,即临界知识,运用二八法则,关键的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

在作者看来,有三个常用的方法:

首先,反思。

反思事件的执行过程中有无问题,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做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第四点也会重点分析,这里就不再单独赘述。

其次,以教为学。

就像猫叔说的,在输出过程中不仅要让自己明白更要让身边的人明白才行,前段时间给分公司同事培训业务知识,我没有觉得因为这件事浪费了我一天的时间,反而很感谢,因为通过培训和互动,我从公司的产品介绍的技巧及抓住受众需求方面又有了新的认知,一方面巩固了业已习得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打开了新的思路。

最后,刻意练习。

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会呈现不同的元认知,如果说元认知是思考的过程,那么临界知识就是思考的工具,刻意练习的关键就是改变我们思考的过程,通过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建立知识能力单元之间的构建认知框架。

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认知效率和深度。

大概清楚了学习层次的分类及常用方法后,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本书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应用。

二、临界知识及应用

所谓临界知识,是我们对事物底层规律的总结,那么它到底有哪些威力以及它经常出没的地方在哪里呢?

临界知识的威力是什么?就像唯物辩证法可以在理论上解释所有问题一样,临界知识可以解释所有问题。

那么临界知识经常出没的领域有哪些呢?

在可信度高、适用范围比较广的重要学科里更容易产生临界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并不是说其他学科产生不了临界知识,而是说运用上述可信度更高的方法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知道了临界知识不是最终目的,运用它、榨干它才是王道,但临界知识的习得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前期不断的训练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心态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况下,速度就会很慢,可一旦掌握理念和方法后,学习能力就会大幅提升。

接下来作者分享了一些个人的寻找临界知识的过程:

001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比如我们对演讲感兴趣,可以试着学习和演讲相关的重要知识,如《像TED一样演讲》,如果我们对社会学感兴趣,可以尝试了解一下社会学的发展原理、个案、社区社会工作等,如果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感兴趣,我觉得可以试着拜读一下《资本论》,从自己热爱的领域入手,然后链接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002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工作中,大家每天都会在提人力资源这个概念,可是当有人问起,这个概念是从哪来的时候,想必多数人会蒙圈,重要的知识请努力的找到它的出处,这也可以彰显自己的专业。

003 试着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能用第一性原理来解释或思考的,就不要用新的假设,比如复利,可以用数学来解释。

004 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当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深觉个人知识储备不足时,可以去请教专业人士或学习相关专业书籍来寻找答案,也可以自己去探索,比如现在比较火的是AI,有人说未来无法被取代的职业只有两种,一种是创造人工智能的人,另一种是艺术工作者,我们可以假设他的说法是对的,然后通过知识积累去验证它。

韩寒电影《会后无期》中有句经典台词,为何明白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诚然,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如何实践道理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仅限于明白道理,而不去实践道理,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无效学习的表现,正所谓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就像我们明白了临界知识的概念、心态、方法、技巧,可是不去应用它,然并卵,今天我要学习的是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第一,如何把知道和做到联接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包含三个要义,即,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所谓知行合一,是说知为因,行为果,有知就有行,心所知者,行必从之。知易行难,将知道和做到合二为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需要刻意练习,这里的刻意练习不是说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里重复利用同一个临界知识,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慢,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了解分散的知识点,留心反思、慢慢积累。

第二,持续输出,借助外部资源来掌握临界知识。

比如我们在团队管理上,作为团队leader有几点必须要做到:

001 要主动倾听每一个下属的心声、了解其所思所想。

002 要有规则意识,且规则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稳定性。

003 对待下属要做到公平公正。

004 根据对象不同,适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管理者形象。

005 持续正向激励、共建统一的价值观。

通过借助外部资源来验证和掌握临界知识,事半功倍。

第三,刻意练习加深对临界知识的认知和练习。

刻意练习关注问题的本质进行大量、持续的训练。

第四,善用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作者一再强调,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分为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有着穷人思维的人,满脑子都是各种危机、各种困难,哪还有余力去考虑长远,通过临界知识的学习,构建个人系统的思维,关注和打通知识的底层结构,为预见未来夯实基础。

最后,我们学习临界知识可以更好地捍卫自己的能力圈,让自己凸显出来。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系统思维。

三、系统思维

360百科对系统思维的释义是: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会被事件的表象所迷惑,将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人或者是实物上,而忽略了事件与事件间的内在逻辑,系统思维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整体的网络关系。

记得RAY在《原则》一书中也多次提到系统思维,在组织发展中,无论是领导者还是个人都应当有系统思维,具体运用上有个形象的比喻,比如说将整个组织想象成一个运作的机器,个人构成机器的某个零部件或某个环节,这个就非常生动,机器的运转必须依靠各个部件的通力合作,一旦有某个环节被割裂或者某个部件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转。

譬如,有很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会考虑制定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等体系来监控产品制作过程中或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从而为了企业目标的达成提供技术指引,参与过体系制定的人应该都清楚,在过程分析中,各个环节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所以前期各个部门在制定自己的流程时不能紧盯自身模块,需要多一点系统思维,某个岗位执行某个行为时,以何种方式来做更容易利他或者多赢,怎么去实现整个组织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我们必须要想清楚的。

综上,系统思维也是一种逻辑抽象能力,也可以称为整体观 、全局观 。那么如何去刻意练习,让自己精进系统思维呢?

多数人看事件本身,停在了What层面,仅限于知道事件是什么,少数人可以从How层面总结出事件发生的规律、模式,然后预知未来,极少数人可以总结出事件背后的结构,即从Why的角度来进行系统思考。

最后深入学习、更需要反复试错纠错,在成功中获得激励,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及时给大脑以反馈。

运用系统思维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试错和反思,那么如何践行反思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过程。

四、践行反思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推翻过去认知的过程,不断改变我们的假设,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那么反思则是一个很好的内化方法或工具。

吾日三省吾身,重点在省,而反思的触发点在思,我们常常说要好好反思一下,那么到底要反思什么?反思对个人成长有什么作用?怎么践行反思力来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家里有个小我5岁的外甥女,现在研究生在读,有段时间我们接触的比较频繁,我发现她是一个非常热爱记录和反思的姑娘,她会认真记录每一天都发生了什么事,记录自己的,也记录自己看到的,包罗万象,可以是生活小插曲、可以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我们看来这些无异于“记流水账”,可是没那么简单哦,在此基础上,她也会记录自己的反思过程,比如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完美,可否有更好的方式去处理,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怎么办等等。

这个习惯她坚持了很多年,我们线下交流时,发现她的思路非常的清晰、考虑问题也比较全面,明显比同龄人思想更成熟,她在反思时也会统计哪些错误是因为自己无知而犯、哪些错误是自己无能致之,然后针对自己不足之处查漏补缺、着力提升自己的短板,让自己的短板变长,长处变成核心价值。

无论是在刚毕业短暂的工作经历里还是读研期间,论学历、资质,她算不上拔尖,但又是被所在部门和导师给予高度评价一位,除了聪慧和个人悟性,我觉得和她日常的复盘、总结、反思也有一定的关联。

身边还有一位宝妈,她经常会在我面前反思自己日常对女儿的关心和耐心不够,然后深度的剖析原因,从生活点滴中一点点关心女儿、自我修行,长此以往,我笃信她会是一个更Nice的妈妈。

反思不限于对自己,也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来精进,比如最近招聘团队在项目管理上出现了一些让客户诟病的地方,诉求是招聘团队未能按照甲方的要求提供合适的候选人,同事在收到这样的反馈后第一反应竟然是为下属找托词。

从反思的角度来思考,换种思路会不会更好呢?既然结果如此,再多的解释已是徒劳,何不在态度上示弱,毕竟事实就摆在那,其次深究原因,到底是招聘人员精力投入的问题还是渠道跟不上,抑或是甲方的薪酬待遇低于行业水平,还是因为甲方的选拔严格等等。

多方找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以上是我10天精读营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享。


02《好好学习》_第1张图片
《好好学习》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02《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