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了那么多字,谁都可能读错

仓颉造了那么多字,谁都可能读错_第1张图片

1

我爸当年在学员处工作。那是80年代末期,电脑还没普及到每张办公桌上,《“中青班”学员花名册》是手写的,通常会在开学前送到他手上。

有个学员复姓“主父”,我爸在花名册上看到,以为是左右结构的生僻字,自己不认识,又不好意思问别人,就回家查《四角号码字典》,结果没查到,后来连《辞海》也翻了出来,当然没有这个字。后来,才知道人家姓“主父”。

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是因为刚参加工作时,在车间宣传栏里看到过一份考勤表,有个工人名叫“主父国旗”。无知如我,以为人家写错了,以为人家信仰耶稣基督,“仁慈的主啊,天上的父……”不过出现的又不是场合。

后来听同事叫他“主国旗”,才知道这是个连《百家姓》都没有收录的“罕见姓氏”,才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这也可以算作是我踏入社会后上的第一课——你不知道的事情、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说起姓氏,还想起一件趣事。有个前同事姓“禚”,他到公司报到时,我拿着他档案念了他的名字,说“你的姓很少见唉”,算是跟他打招呼。他眼睛一亮,道:“哎呀,很少有人把我的姓读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不认识的生僻字实在太多了。特别是读古文,常常会遇到聱牙戟口的文字。但我有个比较好的读书习惯,就是但凡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会查字典,搞清字意,并标注上拼音。

2

一个人再有学问,大概都难免会有知识盲点,所谓“隔行如隔山”。

钱钟书先生够有学问吧,黄永玉先生在《比我老的老头》里写过一件事:80年代,国家要送一份重礼给外国某城市,黄先生画了一幅以“凤凰涅槃”为寓意的大幅国画,代表团出发时,需要写一个简要的“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以便到时派用场。黄先生回家查遍了《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甚至《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各寺庙的和尚方丈、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没查到。

几天过去,抓耳挠腮之际,他忽然想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钱钟书先生,就打电话向他请教。钱先生就在电话里一五一十地把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黄永玉马上找到了,解了燃眉之急。

钱钟书当年考清华英文满分,国文特优,数学只考了15分。如果拿微积分或函数的题目请钱钟书先生做,大概也是做不出来的,所以你不能怀疑人家的学问。

所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交流中写错字、读错字,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以前有个电影演员叫“王诗槐”,我老公好几次念成“王诗Kui”,但“槐花”的Huai,他是不会读错的。我在很多年里都把“墓志铭”误以为是“墓铭志”,也是莫名其妙地糊涂……类似的发生在我自己和周围人身上事例还有很多,竟然一时想不起。

3

前段时间,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黄渤口误念错佟丽娅名字,我以为是把“佟”读成了Dong呢。我见到这个字总是会犹豫一下,想到佟大为才能念对。毕竟这个姓氏也不太常见,如果读错了音,真是太尴尬了。

写到尴尬扯开一下话题。在我学会用五笔打字之前的手写时代,一直以为“尴尬”的左边是“九”,怎么也打不出来,才——恍然大悟!真是大写的尴尬呀!

黄渤只是把“佟丽娅”念成了“佟娅丽”。舞台上的口误,其实在所难免,即便是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的人,也常有紧张失误的时候。以前读过杨澜的文章,她提到中央电视台通向舞台的一个通道,每有重大活动上场前,她都会在通道口站一会儿,以缓和紧张情绪,同样的心路历程,倪萍也曾在文章里写过。

对人无意的、无心的失误表示理解和谅解,其实是社会宽容的一种表现。

黄渤在事后向佟丽娅道歉称:“能力有限,压力山大,上台前还开玩笑说别像上一次一样再说错了,结果还是念错了,这事得多少顿饭才能摆平。”

而佟丽娅回复道:“渤哥你别紧张,你只是叫出了我的曾用名,就是怕“亚丽”压力大才改的。”

说实话,我觉得黄渤佟丽娅情商都挺高的。黄渤首先把责任归结到自己“能力有限、压力大”,解释是“习惯成自然”,最后的调侃表明“我跟佟丽娅很熟啊,吃多少顿饭就可以摆平。”而佟丽娅则亲切地称“渤哥”,安慰他“别紧张”,宽慰他“你没叫错,那是我曾用名。”

所谓的高情商也就是善解人意吧。说实话作为路人甲,我看了很感动。这也算演艺圈里的一桩美谈吧。

4

仓颉造了那么多字,谁都可能读错。

多年前在某校听报告,有位领导“例”“列”不分,“举个例子、案例”都读成“列子”、“案列”,听着别扭,大概也从来没有人指出或纠正过他,一直错到退休。

还认识个企业的老总是个“麦霸”,每有卡拉OK场合必唱的的一首歌包括《北国之春》。那句“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他每次都把“御严冬”唱成“卸严冬”。据说下属曾巧妙地婉转地提醒,但每次依然高歌“卸严冬”,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照样拍手叫好其乐融融。

国内最顶尖的大学100+20年校庆,领导演讲时读错了一个字,被群嘲,网上沸沸扬扬。

说实话,是挺难堪的。那么重要的场合,至少是应该彩排需要试讲的,也能够体现出治学的严谨,名校的风范。

我们普通人在这件已发生的事里能学习到的是什么呢?

除了要坚持读书学习、努力提升文化素养,也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若是自己出现如此这般的重大失误该怎样面对?这实在是太考验心理素质了!如果内心不够强大,估计直接内疚、自责、惭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看到领导发了《道歉信》,说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觉得这个“道歉信”是很有智慧的——发生这样的事,说明我有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我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在未来,我愿意改变愿意学习。

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在负面的情绪里找到积极的、正面的价值和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写到这里,想起有位我很尊敬的老师说我们家的人都“不够放松”。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害怕犯错,害怕批评和指责……在别人批评指责之前,往往就开始了自我批评和自责,其实,很多事情根本不是“我以为”的那样;其实,很多时候用“管他妈的豁出去”的开放心态更利于身心健康。

放过自己的人,才更容易放过别人。

这样一梳理,我觉得自己内心又强大了许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仓颉造了那么多字,谁都可能读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