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关于创作
几年前暑假,一个百无聊赖的夏日午后,我去一个做寿司生意的哥哥家玩,他做寿司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看着他用手握住饭团,将食材仔细切好,分别放置在饭团上,最后用手轻轻一握,一个可爱、诱人的寿司就做好了。我趴在桌子上,脑袋枕着叠在一起的双手上,说:“原来做寿司这么简单噢。”
本来和我谈笑风生的哥哥听罢我这句话,敛起了脸上的笑容,淡淡地说了句“事情不是你以为那么简单就能做成,不要随便评价你不了解的东西。”只记得当时看他脸色转变心里吃了一惊,来不及多想,不敢再妄加评论,不过这件事一会儿就被我抛在了脑后。
近一年屡屡想起他当时对我说的那句话,每次想到都会加深一点我对造物者的敬畏。
它是我关于创作,或者说,be creative、make things的概念的一个引子,头一次让我懂得不该对别人的创造鲁莽地指手画脚,因为吹毛求疵是太容易能做的,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去做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它需要这么多的心血和努力,没有任何成果是白白得来的。
02/我的第一支vlog
前天从句容回来后,没有休息就又去了上海,赶着时间去见一个大半年未重聚、第二天又要飞走的朋友。因为见面次数太少,我心里就想着把这次行程录下来好了,正好做一个一直以来想做的vlog,把它当作我学习剪辑的一次机会和尝试。
想学剪辑的念头,也起了好些年了,从大一开始就被各种炫目的视频迷住,只想知道那些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后来爱上看电影,同样是视听媒介,电影比短片更丰富,有时会痴迷于叙事而忘记剪辑手法。但我一直都知道,一部好电影除了好剧本,剪辑也功不可没。
后来在路上我开始断断续续录很多短暂的片段,在录的时候就开始想,我这一段要怎么样开始,要怎么样用我自己说的话来推进,下一步接什么场景,哪里的画内音要留下来,哪里要消掉。这就是剪辑意识开始上线,初步的觉醒。因为没有很清晰的意识,我只能尽可能多拍,准备后期剪辑再挑选细剪。
见了面之后他见我举着个相机吓了一跳,向他解释过之后他还是对镜头直面他感到紧张,哈哈,后来我就不录他了光录我和我们的行程。录vlog第一条准则就是要习惯暴露在镜头前,不要在意路人的眼光,并且要学会把镜头当成自己的亲友一样自如地对着它说话。
短暂的陪伴之后我回到南京,昨晚连夜开始剪视频,边看官网的教学视频边摸索,从premier的界面里每一个面板的用途、导入视频素材、开始建立第一个时间轴开始,我缓慢又饶有兴趣地进行着我的小试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除了逐渐熟悉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外,更为重要部分是如何组合我的视频素材,如何将重点突出,如何不让观看视频的人感到枯燥。从将视频素材重命名开始,我一点一点思索着、剪辑着,最后建立一个还算满意的、详略得当地时间轴。接着再学习加字幕和音轨,本来想要录一段画外音,后来发现不用话筒,独独用笔记本电脑的麦克风录入声音小到不能用… 只好作罢。
后来导出视频又是一个大灾难,前前后后导了好几次,到第五版才算是一个没有遗漏、没有多余部分的成品。
最后的final cut版本出来后,看了眼时间,凌晨四点。
03/这次尝试让我想到的
那一刻我是喜悦的,满足的,又是疲惫的,在思考的。我无意说明我的执行力如何,我的好奇心如何,在这一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只是停留在喜欢、欣赏阶段的你认为的兴趣和爱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和爱好。只有你特意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一件事物上,它才成为你的爱好。它是你真正有参与的事物和活动,不是你为了跟风、合群而宣称感兴趣的事物。那样的程度,使得你长时间地远离它,未曾让它进入你的生命,真的令你感到欢喜、成长。
创作让我有敬畏之心,因为创作不易只有在我亲身参与后才会感受到。面对这样一个粗糙的完成品,我发现了很多在录制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比如镜头抖动、镜头过低过近、素材数量略少,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不真正参与真的不会发现。而且,在完成后,我才会去想,优秀的剪辑作品、记录作品是怎么样的,于是我去看了几支Vimeo网站上的travel vlog,带着进行了剪辑初尝试后的眼光看视频,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从前未曾注意过不同素材之间的切换、背景音乐和素材之间节奏上的互动,我依然认为这些作品很美,但我现在有了更多角度欣赏它的美。
剪完后我没有再想它,但晚上洗澡的时候我又在想,到底什么才算是创作?创作是为了表达什么?
前几天在看《上帝掷骰子吗?》和前阵子复习《西方经济学说史》这门课,都让我有强烈的想要创造一些能够让我肉身陨灭后仍旧能留下来的东西的愿望。那么,这些东西是什么?有衡量的标准吗?必须是画家、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才能做得出这样的东西吗?
学者们留下开创性的理论,音乐家留下震撼人心、美妙绝伦的音乐,作家留下宏伟的史诗,舞蹈家创造新的舞步,剧作家写下不朽的经典剧目,伟大的电影导演留下名震影坛的杰作……
这些都是很伟大的创作,可以说是不朽的创作,那么,创作必须是有天赋、有创意的人才能做的事情吗?
如果我们从创作的目的来讨论,或许能找到答案。这一点上张潇雨老师的想法给了我启发,他认为“创作的目的是自我表达”,表达狂喜、表达哀伤、表达嘲讽;表达我对爱情的理解、表达我对生命的热爱、表达我对自然的敬畏、表达我的赤子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作,属于任何人。
不要浪费,请尽情撒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