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小高高和大家熟悉的演讲。
在演讲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自从这几年开始,我们在各个地方越来越多地看到了一下从前一点没有存在感的字词——校园暴力,以及各种网络暴力事件和专用名词。
而在这些奇奇怪怪甚至闻所未闻的东西中,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校暴。
校园暴力,又称校园欺凌,指的是在校园中发生的包括语言暴力、心理暴力及身体伤害等一系列侵害行为在内的一个统称。很多同学都认为它其实离我们很遥远,有一种不真实感。
大家都还记得吧,上个月,我们刚刚去阶梯教室听了一堂关于该主题的科普课,我记得当时大家对此的态度其实还挺无所谓的,教室里甚至有些吵闹。当时那位老师让同学们发言的时候,很多人举出的例子实际都只是平时的玩闹,像我们这样半大孩子的确很难分辨玩闹与暴力的区别,其实简而言之,无论对方是否有恶意,但他的行为一旦让你感到极度不爽,就已经够成欺凌了。
这东西讨厌就讨厌在,它实际是无处不在的。虽然这句话并不好听,但我还是要说,实际上类似事件我们班里也是存在的,但我公开情况下不暴露身份了……
这样就又回到刚才的那句话了,很多同学都是真情实感地觉得这件事离我们很遥远。这实际还是现在的孩子对它知之甚少。在我们印象中,好像这个词儿只是近几年才被人发明出来的,但其实,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在没有那么多渠道可以让人了解实时发生事件的时代,这样的情况就从未发生过吗?怎么可能?说来毛骨悚然,“似乎没有”,从来都不是从未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感谢现在发达的科技,让我们对这一切好歹有了知情权。总有人说,孩子是最纯真无瑕的时候,少年是最恣意清狂的时候,但却鲜有人想到,正是这样澄澈的灵魂中所产生的恶意,才最是令人不寒而栗。我在网上查资料时,便一度感到脊背发凉,心酸心痛。这样的事件,仅仅是二零一八年,网络上有迹可循的便已有十多起。甚至这还只是我们所知道的,毕竟说出来也是需要勇气的事情。大家有没有想过,或许当我们磕着瓜子冷眼看着微博上这些校园欺凌的视频,当我们无情调侃嘲笑着受害人的窝囊,当我们无所谓地品评着别人所受伤害的时候,有多少人,正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流泪,却始终痛苦地“守口如瓶”。
很奇怪,讲到这里,我却一个案例都没有与大家分享过,因为实在太压抑了。我甚至还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受害者的图片,真的,连马赛克都没打。这真的让我觉得如果我把他们曾遭受过的伤害再像讲故事一样的讲一遍,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揭伤疤一样,太残忍了。
其实就算我不说,大家或多或少也都有耳闻,这些事件太过耸人听闻,反而不太会引起同龄人的关注。但暴力,它摧毁的真心不只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他的心灵,是每个人心中对这个世界最纯粹炽烈的希望和善意啊。
至于大家平时在班里听到的各种难听的外号,很多让人提心吊胆的威胁,它们何尝又不是暴力。我们永远觉得别人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几句小小的调侃又能怎么了?但那么多差生后进生“堕落的学生”,我们对他们没有恶意地嘲讽调侃时,可曾想过,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变成了这样离群不讨人喜欢的模样。
有一句话这样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或许说得太偏激也太诛心。但事实却更令人心情沉重。因为无论是网暴还是校园欺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基本都是群体性事件。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做什么坏的让人气愤的事情,只是随口附和了几句抑或是与其他人一起哄堂大笑,甚至只是单纯的旁观罢了,自认为无关紧要也无足轻重。
如果硬要用道德和法律来评判的话,这是无解的,因为只是一句话而已,所有的加害者,你说他有错吧,但绝对罪不至死,可就是这样千千万万个“无罪” ,却真真实实地毁了别人的一辈子。最后充当了帮凶的人们依然心安理得。
讲到这儿,说不定有同学就要奇怪了,照我这么说,这似乎是无法解决的,难道这样的事情里真的一点光明都没有吗,连我们赖以生存的公道,受害者们都讨不来吗?
当然不会,因为在这些事情发生的同事,有人畏手畏脚不以为然,也有人他们勇敢地站出来,他们揭露这些我们不愿面对的事,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挣扎着的、渴望光明的灵魂。
有人堆积那渺小的恶意伤害,也有人用伟大的善意去救赎。
色彩繁杂,有善有恶,卑微而伟岸,或许这就是人性吧,一个听起来那样渺远又高大上的东西。在一粒沙里能窥见世界,在一朵花里能窥见天堂,这些难以理解的复杂名词,就隐藏在我们身边。
或许我们都听说过,其实很多加害者,他们似乎都有这各种悲惨的过往和艰难的处境。但我们必须清楚,这些只代表他们值得同情,只是他们值得受到别人更好的对待的原因。但一个人的不幸绝不会成为他为别人制造不幸的理由,或者说借口。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良知这沉甸甸的两个字,无论过了多少年,依旧掷地有声。
真的很感谢每一个能认真听完我这一大段话的人。这不是鸡汤也不是砒霜,我们只希望每一个年少的夜晚都能够好梦正酣,每一个人都能善待同一个世界上的其他人,只愿每个人都能被岁月,被世界温柔以待。
生而为人,良知是道德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