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易开片难拍---《太空旅客》观后

脑洞易开片难拍---《太空旅客》观后_第1张图片

[此处应有音乐,但是发生故障,搜索无法返回曲目结果......ERRO!]


警告:有轻微剧透,但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


一艘载有5000人乘客的宇宙飞船,以0.5倍光速的速度飞往遥远的外星殖民地。整个航程长达120年,旅客必须在休眠仓内等到临降落前4个月才苏醒。好了,现在请你设想一下:如果你在这艘飞船上,醒来发现只有你一个人,而且时间刚刚过去了30年,且没有任何办法重新进入休眠。面对未来的90年寂寞时光,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按照网上的说法,这就叫做“脑洞大开”。因为从这个设定出发,可以发展出无数种可能来,想一想都让人觉得激动。任何人看到这里,都会激动地一拍大腿,宣称这是一个好故事。的确有好故事,比如说邓肯·琼斯的《月球》,讲述一个孤独的月球能源开发矿工山姆的故事。又比如说克里斯蒂安·阿瓦特的《深空失忆》,讲述一个从太空飞船休眠仓中醒来后,发现自己失去了记忆的男子。


但《太空旅客》并不在这个范畴之内,看完之后,我给它打7分,其中5分是给瑰丽壮观的太空景象,满是细节的宇宙飞船,而故事本身只得了2分。

脑洞易开片难拍---《太空旅客》观后_第2张图片


整部电影长达2个小时,你想一想:怎样表达一个男人极度的孤独感?你能拍多久,拍几个镜头?然后是一男一女,怎么拍摄他们彼此认识,然后相爱?你又能拍多久,拍几个镜头。最后再想一想,你把这些内容填充到2个小时的电影里去,这部电影会不会让人觉得冗长而疲惫?


脑洞这种东西,一旦开了之后,就不能停下来。无论是《月球》,还是《深空失忆》,脑洞之后接着脑洞,观众没有一刻能够停下来,总是在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且,为了让观众保持好奇心,它们也都采取了探险模式,而不是爱情片或者灾难片模式---总是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一点点探寻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巨大真相或者阴谋。等到揭示出来的那一刻,同时又要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危机来,于是让压力贯穿全片,一直到高潮为止。


《太空旅客》是一部爱情片,或者说以爱情为主的电影。它的震撼之处在于,两个人作为飞船上唯二清醒的人,他们在一起度过88年时光,彼此厮守,再无第三个人类在侧。这听起来很动人,但基本上没有办法拍。因为,这个故事只有观众去思考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很震撼。但是当他们待在电影院里的时候,面对银幕,这种光阴荏苒我心依旧的感觉,是没有办法通过镜头和画面加以表达的。


表达不出来,故事就显得弱。观众就很容易倒回去梳理剧情,找到各种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甚至因此嫉恨上男主角。相反的,如果最后故事拍出来极为感染,比如说《星际穿越》。父亲看到女儿的时候,女儿都垂垂老矣,终得一见,观众的喉咙就已经哽住了。回到老屋,看到景色如昨,物是人非,期待着男女主人公渡尽劫波重又相见,观众更是泪水倾盆,就忘记剧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了。


在《太空旅客》里就做不到。没有伟大爱情的感人结局,于是观众就要愤怒地去问:究竟是哪一个混蛋第一时间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于是,男主人公就立不住了,当初的一点点同情彻底烟消云散。连带他的爱情也会被观众质疑:这究竟是爱情,还是绑架,还是拐卖妇女?甚至,连女主角也会被愤怒所掩埋:你是不是疯了,会爱上这样一个男人?到了最后,观众会把所有的剧情都翻一遍,质疑所有的剧情设定,认为世界上不会有那么愚蠢的宇宙飞船,和如此愚蠢的宇宙飞船设计者。


为什么我一直认为《三体》很难拍摄成为电影?就是基于相同的原因。原著小说打动人心的地方并不是恢宏壮观的宇宙,而是读者接受了设定之后,脑洞大开之后的震撼。那种感觉是想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自然也就很难拍出来。这也正是所有童话故事的结尾为何如此草率的原因---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对幸福的想象有无数种,你拍出任何一种,都会得罪剩下的人。对于故事而言,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乃是最为乏味的部分。


所有图片来自:电影《太空旅客》剧照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我是说,周末还没结束,你可以去找《月球》和《深空失忆》看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脑洞易开片难拍---《太空旅客》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