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兵这么牛,致胜秘诀在哪里?
这部纪录片真实还原了他们的幕后
有残酷的淘汰制、分析对手每个球......
每个人都拼了命想赢
中国乒乓球有多牛?据说国内比赛的冠军比世界冠军都难拿。
在里约奥运的乒乓球女单决赛中,丁宁夺冠。这是中国女乒奥运单打8连冠,同时也是第6次包揽冠亚军。
有网友表示,”看奥运乒乓球比赛的心情是毫无悬念。”
在“直横大战”乒乓球赛中,张继科用脚接球。世乒赛上,许昕一招背后接球也能吊打对手。
看完这些彪悍的战绩后,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金牌都被中国队承包了?
这部2016年在央视播出的《乒乓球在中国》讲述了国兵背后的故事。在这样的一种举国体制下,每个选手都想拼命往上爬,进入国家队后努力不当陪练,当冠军后陷入低谷的真实状态。
当时关注的人并没有很多,豆瓣也仅有428人看过。但看过的网友们都被燃到了,也表示很揪心。
在中国,乒乓球被奉为“国球”。无论老少,不分阶层,都热爱这项全民运动。
而出了三个李晓霞、马龙和郭跃等名将的“乒都” 鞍山,从事乒乓球运动的人就有十几万,小学还创作出了乒乓球韵律课间操。
边做操边学习乒乓球的基本动作
除了全民乒乓球,国乒光鲜背后的那一套严密的致胜秘诀,也很令人震撼。
对手的每一球都要研究
从饮食到体能,甚至到战术,国兵对选手可以说是比“亲妈”还细致。
中国第一家乒乓球职业俱乐部 — — 山东鲁能,和国家队的训练条件几乎相当。为了达到运动员的最佳状态,训练馆内常年保持27度恒温、53%的恒温。
运动员的生活也被安排得很妥当。每天有服务员来打扫房间,吃饭讲究营养均衡。
纪录片中的厨师说道,“今天是甲鱼汤,明天是乌鸡汤,后天乳鸽汤。每天我们都得变着花样做,一般是每顿6荤6素。”
阿姨打扫张继科房间
当然这还不是国家队的待遇。除了饮食,每个运动员都有个性化训练计划。
比如说,马龙的手指又细又软,特别像女人的手。而乒乓球对手指、手腕的力量要求比较高,体能教练就会特意训练他这块。
曾拿过瑞典公开赛冠军的闫安脚踝不幸受伤了,第一步便是做最考验运动员的康复训练。
康复师让他持续做普通人轻易能做到的单手站立,以便最快恢复脚踝的力量。
不仅体能训练,就连贴身衣物如球拍和鞋子,都要为运动员量身打造。
国家队每一个队员用的球拍都有很大差别。比如张继科的倾斜度数是40.5度,而0.5度即便用仪器检测也会有误差,所以每年有几十万的球拍供国家队试打。
运动员的鞋子也会让日本专家根据队员的脚部特点进行定制,尽量减少受伤几率。
比如,张继科的脚穿大穿小一码都会有差距。师傅就会给他选择小一码,然后用扩张器把鞋子撑大。
但最让人触动的是背后几个教练,对弟子视如己出。
樊振东的教练吴敬平去古玩城游玩,无意中看到一块玉佩,图案是老鹰的爪子抓鱼,他立马就买下了。“寓意为抓住机遇,我一看这么好赶紧就给我徒弟小胖买了。”
很多教练对着徒弟的时间比自己家人都多。像吴敬平经常六点半起床陪樊振东练球,一天四练,深夜还一起看视频研究。
如果以上太表面的话,刘国梁谈到了一个“让球队最成功的集体智慧”。这个秘密武器是“心理门诊”,对运动员和技术和心理展开剖析。
比如马龙的每场比赛都会被反复播放。“输球的间隔时间是26秒到27秒,输球最慌是在17秒......”,这些说法都是要基于一大堆数据分析得出的。
拿到数据后,教练就会跟马龙做战术分析,"你输球的时候比较急,要放慢脚步,为自己赢得思考的机会。”
不仅让队员对自己有清晰地认识,教练们也会科学分析对手底细。
比如,德国第一单打波尔是中国队的强劲对手,科研人员就会反复研究他的视频,包括心理素质、打发,得分的线路技巧等,细致到把他每个球的情况都记录下来。目的是让运动员和教练在赛前心里有数。
不努力只能当陪练
仅有几十人的国兵队伍,是从一亿的青少年塔基中选拔出来的。
这套梯队式的培训机制,被称为“尖子化工程”。而整个过程的淘汰机制真的就像《功夫》里说的,“万中无一的奇才才能赢”。
而即便从塔底走到塔顶,乒乓球运动员能熬到出赛的也仅有几个名额。大家也知道,奥运会的单打只能出两名,团体赛三名,其他人到最后都是陪练。
张继科父亲也是一名乒乓球教练
有的孩子们6岁就进入了训练场,从小怀揣着进入一流国家乒乓球队的梦想。但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项淘汰率最高,成材率最低的运动,比高考还严峻。
所以很多孩子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实现就已经被淘汰了。
11岁的孩子打了5年乒乓球
纪录片里有位家长送孩子去学乒乓球是这么说的,“路会被走的越来越窄,拿到的成绩如果是青岛市第一,山东省第一,都不算什么。这样对孩子的心态影响也是很大的,他们会走的越来越孤独。”
从少体校,到省市的专业队,再到国家二队,国家一队......一级一级,最终筛出的金子,不到万分之一。
就拿国家二队来说,一年只进行冬夏两次大区的集训,集训后就是交流赛。所有省市运动员都希望借着交流赛获得青睐,进入国家队。
而这些省市队的尖子运动员中,片中的北京队李卓明十分被看好,经常受到国家队教练的重点培训。
李卓明说,“要打的时候,感觉已经看到了进入国家队的希望”。
然而到最后,李卓明止步前四,没能拿到进入国家队的名额。“集训的气氛和节奏压力太大,感觉自己没打好,挺痛苦的。一场球输了,很容易就会影响到下一场。”
而像李卓明这样的已经算幸运了,至少还有能被教练看中的机会。
宋鸿远就一直没有上场比赛的机会。他所属的广东陈静俱乐部资金紧缺,让他没有随队训练过。只有在济南打客场的时候,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战。
“挺影响情绪的。人越来越疲惫,练球的欲望越来越少了。”
进国家队,拿世界冠军,是这群乒乓球少年从懂事开始就坚持的梦想。然而,国球残酷的“丛林法则”注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无法如愿。
若有幸进入了国家队,训练的日子又枯燥又残酷。“国家队太压抑了,平时就是吃饭训练。喜欢联赛,因为还能出去一起玩。”
因为不努力,不仅没比赛,还会被降级。像张继科也曾2次被国家队遣返回省队。
刘国梁最担忧的是张继科
冠军选手状态不稳也是国兵最焦虑的问题之一。在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刘国梁最担忧的,莫过于“藏獒”张继科。
自2012年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张继科以442天的最快速度实现了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三项冠军的大满贯之后,便陷入了低迷。
2012年伦敦奥运团体赛,张继科输给德国选手波尔,2013年世团赛他又输给台北选手陈建安。
伤病是张继科夺冠的一大障碍,肩关节问题尤为突出。国家队为此给他制定了一个“X-Man”的体能训练,双臂不断重复交叉,用以锻炼肱二头肌。
他还被诊断为双侧腰骶骨裂,“在康复师的帮助下,已经有所好转了。只是训练强度不能上量。”
张继科场边疗伤
但同样让人担心的,还有张继科的心理状态,求胜欲不够强。
张继科自言,“拿了奥运会冠军后,很多比赛确实刺激不到我。现在输球不像以前那么难受,想尽所有办法都要赢回来,现在总爱原谅自己。”
刘国梁在片中更是直言,“2012年前,他的成绩全靠拼获得大满贯冠军。但之后练得不够扎实,心理状态又不够好。”
于是国兵对开始为他设立目标,比如创造历史的第2个大满贯,或是保证在世界大赛的团体比赛中不输球。
刘国梁不止一次提醒在团体赛时多次输球的张继科,“你现在是个独狼,要做个头狼。头狼才能做团队的核心位置。”
每逢国家级比赛前的封闭集训中,刘国梁都会召集赛队伍对他进行心理会诊,让他提高责任心。
教练和辅导员的鼓励和心理辅导,是安抚队员赛前心态的最好方式
最巧妙的战略,便是让他和“克星”马龙互补。
刘国梁率领的一众教练团看到了他们身上的优缺点。马龙在场上场下都心思细腻,性格内敛,与血性方刚、以爆发力取胜的张继科恰好相反。
为了让他们性格互补,外出比赛时教练常特意安排他们睡一个房间,也就是“最强的对手,最好的朋友”。
从娃娃抓起的新人培训,到精英教练团,再到冠军选手的精心呵护,国兵的每一步都做得相当完善。
中国的乒乓球,真的并不是只有表面的辉煌。
文 _ Cassie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 」 ( 微信号 : the- bund )
已授权“快版权”(www.kbanquan.com)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