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社会心理学》第11版,留心观察,书中很多有趣的结论在生活中确实都得以体现,这里把我读后印象较深刻的几点小小总结了一番,以后可能还会有增加。
“后见之明”心理
社会心理学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常常会被人认为是常识,比如随便写一个书中的结论“焦点效应”: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乍一看确实很像是常识,好像不做这个实验、不看这本书我们也早就知道。可常识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总是在知道事实真相之后才认为它理所当然。比如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很多杂七杂八的评论员都说:“早就应该预测到股票大跌,早就应该进行市场整顿”;比如在高数考试上对难题苦思不得结果,结束翻看了答案之后,“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早就应该想到”。
产生这个现象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在事情发生后,很多东西会变得清晰明了,信息被提炼得更为有迹可循。
金融危机后觉得金融危机的趋势应该早就被发现,是因为在应该发现时信息过于庞大,我们无法将每一条信息分析到位;看了答案后觉得题目很简单是因为,在看答案前脑海中的解题方法太多,造成大脑很难检索到相应这道题目的解题方法。通俗来说,事情发生的前后我们对这个事的打开方式完全不一样。
造成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结论被认为是常识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几乎任何结论都会因格言的解释而变成常识。
直接引用书中的例子,看看哪边更正确:“眼睛要盯着奖励看”和“要埋头苦干”,“人多手杂反而碍事”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和“三思而后行”。(更多有趣的例子详见《社会心理学第11版》P15)
格言多如牛毛,每一种结论都能对应到格言以至于被认为是常识,而社会心理学实验存在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格言在哪种情况下更为适用。
“相关性”与“因果性”
前几日我在学院的新生开放日上宣传MCs主持人社时(我所加入的社团),说了这么一段话:“很多人觉得主持是一个小众的东西,没必要加一个社团,其实不然。主持对于我们的当众讲话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演讲,在之前两次演讲比赛中,芝麻主讲人的十强有四个是我们社团的,我们社团还拿到了冠军和亚军;新航星演讲比赛的十强有七个是我们社团的,我们社拿到了冠军、一个亚军和两个季军”。
在这一段演讲中,我把“加入MCs主持人社并锻炼主持能力”与“社内成员在演讲比赛中的优秀表现”讲成了因果关系,相当于在向大家说,想要增强你的当众说话技能?那么就加入MCs主持人社吧!仿佛大家加社之后经过训练,演讲就可以变得很厉害一样。
这里使了一个阴招,其实我心里清楚,这些社内大佬之所以演讲这么厉害,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们加了社团(当然社团的培训肯定也对大家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看重自己当众说话的技能,也是因为他们看重当众说话的技能,他们会选择加入MCs主持人社来锻炼自己。
我这里把两个具有“相关性”的事情,向大家解释为了“因果性”。
做营销真的不容易。
说回MCs主持人社,朋友圈还没加MCs的亲(我这里默认目前看我文章的人只会来自朋友圈),如果真的有一颗想提高当众说话能力的心,强烈建议大家加入社团,无论是培训还是社内大佬带的节奏都能让大家受益颇多。
“焦点效应”与“透明度错觉效应”
这两个效应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焦点效应: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透明度错觉效应: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可能很多人在刚刚开始上台进行演讲、展示亦或者我们刚刚开始主持的时候都有这个感觉:仿佛台下所有人都在看你,自己任何一点细小的失误都会引起别人的议论和嘲笑。其实想一想自己以前对春晚主持人的关注程度就知道了:只要你不是什么大咖,或者台下坐的不是什么亲友团,其实大多数人都不会鸟你在干啥。
所以,当我们两天没有洗头发、清早醒来发现脸上爆痘、在图书馆突然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我们可能会非常尴尬或是懊恼,但事实上别人经常注意不到,就算注意到了也会很快地忘掉。
归因因果: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
分析他人行为时,我们总爱犯基本归因错误: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更多地归结为内在的特质和态度,而很少考虑环境的影响限制,即使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
书中的一个例子:驾车到加油站,我们可能认为把车停在第二个油泵挡着第一个泵的人缺乏公德心,但事实上那个人刚到加油站时。第一个泵正在被使用。
对于基本归因错误,要时常铭记于心,会少很多的误解。当你女朋友突然连续几天心烦意乱脾气暴躁,她不是不再温柔可爱了,很可能是她来了大姨妈;当你男朋友没有很快回你消息,没有跟你说晚安就睡了不是因为他不爱你了,而很可能是他今天工作压力很大或是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
而在分析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也爱犯归因错误:当感觉自己的行为是有意而为并且值得赞赏时,就会将它归为我们自身的优点而忽略环境,当感觉自己的表现不好时,我们才更有可能将行为归因于环境。
之前参加了校内的主持人大赛,决赛的第三个环节是一个类似即兴演讲的环节,自己讲的并不是很好,结束的时候我把表现得不好归因于对于这个话题自己并不熟悉(外部环境),而不是自身水平不够。但仔细想想,另外两名选手抽中的话题其实我也无法讲得很好,他们的表现却令评委和观众由衷地赞叹,自己表现不好终其原因还是功夫没有到家。
而在秋季学期自己临时抱佛脚考得却不错时,以为真的是自己效率奇高,复习得很全面,但其实仅仅是因为考到的东西我在临时抱佛脚时恰恰下了功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