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很多道理后,这一生到底要怎么才能过得好

懂得很多道理后,这一生到底要怎么才能过得好_第1张图片

道理,无非就是各个领域用于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的方法论。比如营销说的4P理论;孔子提倡的“学而不思则罔”;大众心理学讲的羊群效应;经济学中应用广泛的“沉没成本”等,一大堆的例子可以举出。

那为什么这些道理在自己身上没有起作用,首先可能只是知道,未必理解,理解了未必知道背后的原理,都懂了后又不践行,想践行又觉得没有合适的场景。

这里探讨的是,当你都懂了一些道理,如何在限定的环境进行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的跃进。

《精益创业》这本书讲了一个理论,最小化可行产品(MVP),以最快的方式,以最少的精力完成“开发-测量-认知”的反馈循环。其实就是一个快速通过迭代,进行最初想法的优化升级。小米大家都熟悉,当初推出MiUI时,并不是开发出一个十分完整的产品,然后推出市场让几百万人开始用的。而是通过一小群狂热的粉丝,内部不断测试,用一个最初的模型,逐渐经过迭代的优化,完善它的功能、设计和交互体验。最后再推出到大众市场。

假设可口可乐公司想推出一个新口味的可乐,当然不会通过研发,去建立生产线,然后铺开渠道进行售卖,看看市场有什么反馈。而是会简单的把饮料给一部分人试喝,然后通过反馈优化或者判定是否继续进行产品的开发。

去买一辆车,当然也不会买了后看看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用最低的成本和时间,去4S店试驾一下,再决定是否购买。

其实,MVP解决的问题就是,节约时间和成本,并且不用在特定的场景下就能达到实验的效果。

对于自我而言,知道了很多理论道理,就是找不到地方用,无疑就是场景不对称,无法践行。

一个叫SCQS的模型(Situation、Conflict、Question&Solution),讲的就是现实中对应问题到解决方案的流程。那怎么去践行起来呢?

首先得知道它背后的底层规律是什么?从冲突和问题到解决方案,其实就是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相背,导致双方矛盾的产生

同时知道它与目前的什么现象类似?比如说吧,美国英雄的电影都是这个套路,坏人与好人利益想冲突,产生问题和矛盾,最终好人给出了解决方案(干掉它);营销上也是这样,SKII之前的一个刷屏视频“她最后还是去了相亲角”,讲的就是现实女性到了适婚姻年龄(situation),但是很多女性并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但父母却想女儿早点结婚(conflict),那问题来了,女性应该顺应父母在适婚年龄去结婚还按自己规划进行(qestion),最后SKII给出了它的态度是支持全世界的独立女性,表达女性独立也可以活的很精彩,女性应该敢于改变自己的命运(solution),最后虽然算不上严格的解决方案,但是也会激发女性群体的共鸣感。

想这个理论能用在哪?不需要往大而广的地方想,越是细节的地方,越是难以被察觉,比如说这个理论就可以很好的应用在写文章上面,试着回看现在写的东西,其实也是遵循的,现状大家都似乎懂很多道理(situation),但是现实和内心却产生极大的落差,懂得多并不能很少指导生活(conflict),问题来了,如何用起来(question),解决方案就是现在正在写的内容(solution);用在日常对话也是如此,如何说服同事接受你的看法,比如要说服他中午去吃麦当劳,可以说中午吃饭人很多,导致需要排队,但是我们都不想排队等,那怎么办?吃麦当劳去吧,用机器点餐,快捷方便。

不断反馈修正自己的理论。还是以上面的例子,假设我这篇文章阅读量很少,那我就会继续分析,套用SCQS模型去分析,是否前面的conflict没有触动读者,那读者在这个层面关心的是什么?甚至更甚,换用其他模型把我的文章重新排版,形成新的文章框架。

再比如说知道了4P理论(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就会说没有在大企业,也没有大项目让我可以实践这个理论,把它做到方案里。那简单一点,找到一个感兴趣的企业,通过线上调研的方式,来分析这家企业也是可以的,深入一点找到该公司的财报,进行分析。

总结一下,运用MVP的方法,就是发现生活中各种细节,把所知道的道理,套用进去,不断总结和反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懂得很多道理后,这一生到底要怎么才能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