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5年的这个时候,那部在全球狂揽16.7亿美元票房的《侏罗纪世界》吗?
该系列的第二部《侏罗纪世界2》将在明天上映了。
影片将延续第一部结尾的故事,“恐龙保护组织”要在火山爆发之前,尽快将岛上的恐龙转移,以防止岛上物种灭绝。
却没想到揭开了一个可能让地球回到史前时代般混乱秩序的阴谋故事……
如果说5月必看的是《复联3》,那么这个6月最值得期待的就是这部《侏罗纪世界2》了。
因为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恐龙的痴迷从不减退,一直占有较高的话题性和国民喜爱度。
在这过去的十几年间,电影技术光速发展,恐龙题材电影层出不穷,恐龙模样也更鲜明逼真。
但我们今天见到所有的影视作品,却都摆脱不掉一部作品的影响——
它就是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
《侏罗纪公园》的文本意识极其超前,科学家哈姆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了恐龙的遗传基因。
将已绝迹6500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即“侏罗纪公园”。
但由于一次员工的破坏而造成了无法挽救的失控。
所有的恐龙逃出了控制区,人们纷纷逃窜却逃不过恐龙的魔爪,恐龙自相残杀,人们亦死难无数,最后幸存者寥寥的科幻惊悚类电影。
在当时,《侏罗纪公园》全球票房超过了9亿美元,成为当年最成功的商业片,这一纪录直到5年后才被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打破。
后面随着《侏罗纪公园》续集的上映,侏罗纪系列电影基本奠定了自己在影史上的里程碑地位。
除了票房成绩优异,它更是电影特技领域的急先锋——
是好莱坞大片正式切换到计算机领域的一个风向标。
《侏罗纪公园》的出现超越了任何一种电影类型的范畴,工业光魔的电脑特效更是对全球整个电影产业产生巨大冲击。
当年,导演斯皮尔伯格找专人来分别制作电子恐龙和远景画面中的动态恐龙。
还请来了古生物学家监督恐龙的设计工作,从而将恐龙打造成动物,而并非怪物。
毕竟,恐龙是史前地球真真切切出现过的动物,主创们要做的,更多是还原,不是发挥。
另外《侏罗纪公园》并非千篇一律的怪兽恐怖题材,而是基于一个硬核的科学构想展开的故事。
为此,《侏罗纪公园》特意请来曾制作《异形2》中异形王后的斯坦·温斯顿保驾护航。
为片中的恐龙制作仿真机械模型,电影中的暴龙和三角龙都是以真实尺寸打造。
Stan Winston设计的恐龙模型
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则帮助他们在计算机上制作动画和建立恐龙模型。
同时充分保证了恐龙相关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CG加局部模型进行拍摄,影史上第一只完全由电脑特效制作的生物就此诞生——
它就是电影里首次出场的腕龙。
为了研究它的动作,制作组甚至研究了两腿离地、仰天咆哮的大象的动作
之后的电影,从《星战前传》《人工智能》到《指环王》《金刚》乃至《阿凡达》,不能不说都受到了《侏罗纪公园》的启发和奠基。
高精尖的电影特效为导演们的脑洞打开的各种创意插上了翅膀,特效电影开始分为“前《侏罗纪公园》”和“后《侏罗纪公园》”两个时代。
到了重新启动的《侏罗纪世界》系列,时隔多年,恐龙们的形象设计也都有所变化。
新系列里的恐龙大多是CG,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他们用动作捕捉技术创造了迅猛龙的表演。
经过20年的研究和发展,恐龙的皮肤和肌肉运动设计也比前作要复杂得多。
在《侏罗纪世界》中,研究小组甚至使用了一种新开发的肌肉射击系统,在正确的点对肌肉进行射击和挤压,使新系列的恐龙更灵活,更生动。
《侏罗纪世界》幕后制作
电影中还介绍了一种新的恐龙,暴虐霸王龙——用多种物种的DNA合成。
为了还原视觉、动作和动物行为,工业光魔的艺术家设计霸王龙时参考了包括犀牛、河马、大象和鸵鸟在内的动物。
技术向前,理念向后,团队还是秉承《侏罗纪公园》的设定——
恐龙不是怪物,而是动物。
由此,《侏罗纪公园》的影响还突破了电影的范畴,对科学研究的推动,特别是古生物学也有着积极意义。
不少人认为,《侏罗纪公园》激发了一个古生物研究的新时代。
《侏罗纪公园》中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
小万举几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你们绝对没想到,一部电影的幕后还有这般逸事——
1993年,研究人员从黎巴嫩琥珀中提取并测序了1.25-1.3亿年的古象鼻虫的DNA,这样的科学举动和《侏罗纪公园》剧情如出一辙。
更意外的是,事件就发生在电影首映的前一天。
上文说过,斯皮尔伯格请来了古生物学顾问杰克·霍纳,后者曾向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了一项研究恐龙DNA的项目。
也就在1993年,项目终于得到了资助。
片中的迅猛龙以哥斯拉形象设计,当时制作的模型有如成人般高大,比起实际物种还要大。
看似为了电影效果“不切实际”,但当电影上映后,古生物学家果真发掘了一个较大型的相关物种。
斯坦·温斯顿笑言:“我们先制造了这种恐龙,然后古生物学家才找到它。”
如果说《侏罗纪公园》在突破技术边界上的成就难以逾越,那么电影在剧情的设计上则更加含蓄深远。
影片中恐龙出逃的设计,透露的是关于人类文明的思考。
电影用了很长一段篇幅讲述了哈姆的技术人员如何利用基因技术来生产恐龙。
从中我们也可看到,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困扰西方思想界的对科学技术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态。
迈克尔·克莱顿(1942-2008),《侏罗纪公园》原著作者,书里有很多关于科技的思考
《侏罗纪公园》中混沌学家马科姆曾呵斥哈姆:难道你们看不到危险隐藏在你们正在从事的事业中吗?
负责公园保安工作的罗伯特也做了讲解:恐龙绝对有智力。
《侏罗纪公园》的故事,就像当时工业光魔的特效总监穆伦指出的那样,警示在未来可能更有意义。
基因工程可能正在进行,侏罗纪的灾难或许会真实发生,科技的发展先进固然好,但我们偶尔也要停下来向后思考,这一切的飞快发生是太好还是太坏。
《侏罗纪公园》的时代已经过去,斯皮尔伯格监制的《侏罗纪世界2》再次来袭。
电影中将再次为大家带来一个宏大的恐龙世界,而恐龙将更加进化甚至凶残,人类将其改变基因,又将自食哪些恶果?
人与恐龙之间的微妙关系又将发生如何变化?
一切等待明天揭晓,约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猜你喜欢】
点击即可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