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知识,我找到了吗?

读书,有时候可以把书看一半了先放那儿,放那儿,是为了让自己之前所看的知识有一个消化吸收的的过程。当我们隔一段时间再去阅读新内容的时候,往往会在脑海里拼命找链接,这条链接就是把我们之前所看的旧内容与新内容进行连接,当发现连接不上的时候就会再去温故之前的内容,从而加深记忆。如果有兴趣的读友可以去试一下,当然前后停顿时间不能太长,具体多长没有标准的答案,自己把握,可以几本交叉着阅读,也可以是同一个领域的书籍。

1

好了,话题拉回来。前一段时间读成甲老师所著的《好好学习》,今天看到第三章——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作者对临界知识能够实现“少即是多”的效果提出了两个假设:其一,复杂的世界有其简单的运行规律;其二,因果关系,相互影响的动态因素。这两个方面不难理解,为了避免累赘,我不用书中的例子。

比如蜜蜂,如果我们没有经过细致的观察,我们人类就不可能知道蜜蜂飞行时呈 “8”、“O”、“∞”字形是什么意思。现在知道了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是跳舞,一只蜜蜂想要向同伴传递花的位置,它跳的舞蹈曲线跟地面中垂线的角度,就是花的方位跟太阳方向所成的角度,一段舞蹈的时间长短,则跟花的位置到这里的距离成正比。据说这个发现还得了诺贝尔奖。

还比如吴伯凡老师所说的狗训化了人类,起初狗是由弱狼演变成的,它们跟自己的狼族混不到一块儿,老被欺负只好向人类示好,人类也因此把这些弱狼训化成了狗。而现在,是狗在训化人类,狗成了人类的依靠,公园里遛狗的比带小孩的多。当然,这些现象在一二线城市里比较多。狗与人的关系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又被一些复杂社会环境所影响,人们宁愿多养条狗也不愿去多生个小孩,有的甚至还丁克。

那么,我们发现这些现象什么作用呢?当然有作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这个世界,去发现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能够透过现象去发现本质上东西。用查理·芒格的话来说:

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2

首先,临界知识知识须可信度高,适用范广,如果是冷门的知识或者是套路型的知识那就不是在临界知识所罗列的范围内。其次,必须具有科学性。因为临界知识本身是依赖科学的方法来发现的。那么,科学具有什么特点?一,可求证;二,可重复;三,可证伪。举个例子,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用两个铁球证明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观点是错误的。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伽利略通过求证,重复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这就是科学的力量所在。所以作者提出临界知识对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概念,需要深刻理解其原理和前置假设才能应用。
  
如何发现临界知识

如何发现临界知识,一个字,找自己的兴趣领域,找重要知识和原理的出处,找出解释这些原理或验证假设的知识。

在自己兴趣或了解的领域找出底层规律,就好像我们开车一样,当你掌握了驾驶技术之后,你对司机驾驶时所操作的步骤就了然于胸,甚至可以先于司机发出一些判断,比起你当初刚学驾驶时要懂得多,所以在自己兴趣或了解的领域更容易发现临界知识。

还比如,谷歌为什么要拆分成多个部门?很多人都给出了解释,但吴军老师的解释最让我信服,他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企业的寿命,想做一家百年的老店是不可能的,与其生老病死不如自我改良,把公司拆分也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当然具体怎么拆分这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内容;二是怕反垄断诉讼,如果谷歌不从先行一步,就会在吃反垄断诉讼的官司,一旦败诉就会被美国政府强行拆分,那个时候反而更加被动,IBM和微软是前车之鉴。高手之所以是高手,看问题不但深刻,而且还能道出商业运行的规律。

最后,以作者的话作为结尾:

我们提出每个临界知识假设,都是个假设而已,是需要被验证和可能被推翻的。但是,这不重要。重点是,当你具备了这种不断质询、反思探索的学习能力时,在持续的发现和自我否定中,你的临界知识假设会进化得越来越可靠,越来越有解释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临界知识,我找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