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类经阴阳类

2017-02-09
潮湿的风儿夹杂着清香的泥土气息,迎面扑来,几缕寒意渗进皮肤,霎时清醒了几分。淅淅沥沥,细雨洒下,润入泥土,远处的田野隐隐约约笼罩着一层绿色的薄雾。春主升发,少阳生生之气,那枝头新抽出的嫩芽儿,那遥看近却无的绿意,在地下沉静了一整个冬天的阳气,在春雨的召唤下,终于开始向上升发,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绵绵细雨落个不停,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一个阴阳圆运动。阳施阴受,阴阳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阴的吸纳,天气下降;阳气的蒸化,地气才能上升。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如此则阴阳交泰。阴阳相合,才有云雨,有云雨才能化生万物。

天精地形,气通于人,人身自有小宇宙。人同样有着圆运动。心火如太阳般,照射胃土,温煦肾水,水得以雾化蒸腾,水蒸气经过脾的布输到达人体各部,之后经过肺的肃降,水蒸气化为水从三焦水道去浊存精再入肾。

大气之圆运动,形成了四季变迁。春夏阳气渐旺而阴气潜藏,秋冬阴气渐盛而阳气收敛。昼夜变化亦然。“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等句,都是指一时的状态,阴阳的量是一直在变化着的。

顺应大气阴阳变化进行养生,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从生命说阴阳

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就是阴阳的变化。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阴阳合和,而成人。生,阴和阳两种能量在体内的聚合,暂时的统一;老,阴阳在体内不断变化,衰减;病,阴阳在体内出现失调;死,阴阳这个统一体的瓦解。
生命,就是阴阳这两种能量所构成的暂时平衡体。人人皆是过客,向死而生,以从容淡泊的心,笑看风尘起落。看待疾病方面,生病便是阴阳不调。“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偏盛可为病。同样,阴阳偏衰也可为病。那么看病就是调阴阳。
阴阳中复有阴阳,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阴阳。肾阴肾阳,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肺阴肺阳,脾阴脾阳等。干扰人体阴阳的因素有很多,如四时五行而化的寒暑燥湿风,五脏五气而化的喜怒悲忧恐。“喜怒伤形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内伤情志不节,外受邪气所侵,生乃不固。这时候,应当调阴阳,加以驱邪或补气血。

药食气味

阴阳,形气,精气,气味相互转化依赖。若失调,则互有损伤。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如一些发散温热的药走表,有升散的作用,如麻黄,升麻。一些苦寒的药有泻下作用,如大黄。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如承气汤类方,味厚则泄;猪苓汤五苓散,味薄则通。桂枝汤大小青龙汤,辛甘发散为阳;四逆汤附子汤,气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大热的气厚的药物消耗正气,如附子乌头,温性的药物助长人体正气,如党参。在非急危重症情况下,可以选用性味不是很偏的药物加以调养。《神农本草经》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否也是依据这条理论来的呢?“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上品之药并非是性味偏厚之物,而是性味平和之品。强调了少火生气,壮火散气。
文中讲到药食气味能充养人体的形体精气,过度摄入反而伤害形体精气。像如今的各类保健品、像虫草鹿茸,都应掌握适量这个度。否则真会出现人参不如白萝卜这类事。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自然界中,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而人体内,也应清气在上,浊阴在下。如果清气在下,就会出现水谷不化的泄泻。从五脏的角度,脾主升清,脾气以升为健,如果脾阳下陷脾气虚,从而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
“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如果浊气在上,就会出现脘腹胀满。胃以降为和,如果胃气不降,水谷、糟粕之气就会停留在中脘部,出现脘腹胀满,消化不良的症状。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乃气血生化之源。一升一降,为人体升降枢机。二者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调和是全身精微物质正常新陈代谢的前提。仲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处处顾护中焦脾胃,“保胃气”: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选方用药,以脾胃为枢;方后调护,重在脾胃。从煎服法方面,有温服、服汤后啜热粥等。

观史说阴阳

纵观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却处处皆阴阳之理。
阴阳消长,终而复始。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历史上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阴阳对立制约。越是乱世,思想越光辉灿烂。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点评

青先生: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个不矛盾吗?

“心火如太阳般,照射胃土,温煦肾水,水得以雾化蒸腾,水蒸气经过脾的布输到达人体各部,之后经过肺的肃降,水蒸气化为水从三焦水道去浊存精再入肾。”这个,

第一,心火有二,你说的是哪个火?第二,雾化的水,真的是通过脾到全身的吗?不是肺吗?没有正确答案,自己好好想。
肾阴肾阳,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肺阴肺阳,脾阴脾阳等。这个不太好,要讲体用会准确一些。先讲这么多。

入素:为什么会矛盾~前半句说的是运动,既然要运动不会是阳继续向上阴向下呀,阴阳和合才行,后半句说的是来源,云雨两者来看肯定是一阴一阳,阳化气阴成形,不也是分别出于地气(阴)和天气(阳)吗?可能是我思维简单了一些……

青先生:没事,慢慢想。地气出于下,上则为云,天气出于上,下则为雨。雨是出于天气,而云是出于地气。明白为什么看云可以预测地震了吧?
这是我的理解,当然你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没有对错。这都是拐杖。

入素:其实是一样的,没有地阴的作用雨不会成为雨,只是云,而雨有形,属阴,还是会回归于地,雨出天气和雨出地气是看的角度不同。阴和阳的相互作用,没有阴,阳就不降。不过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没有天气,也就没有雨。

青先生:你把地换成脾,把天换成肺,再看看云和雨。再加进去体阴而用阳,和体阳而用阴。一起想想。

入素:好。

青先生:不着急,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每一天的认识都可以有不同。我的认识也一直在变化。这就是气交变大论那个气交变。

上一篇:3、类经摄生类
下一篇:5、类经藏象类

你可能感兴趣的:(4、类经阴阳类)